天天看點

教育部這條新政策出來後,家長們混亂了……

這兩天,教育部要求“每個孩子都要學做飯”的通知,引起了熱烈的讨論。

看到這份通知,小編在拍手稱贊的同時又感到深深的疑惑:我們的下一代,自理能力已經差到需要教育部統一發文指導了嗎?

不知道何時開始,現在的很多家長以全方位的“照顧”為傲,除了學習,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接觸。

其結果是,一到上了大學、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時候,這些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紛紛原形畢露。

其實,這些包辦孩子生活的家長,往往是因為太過擔心孩子,進而導緻用力過猛,什麼事情都忍不住要自己去做。

對于有這類想法的家長,不妨來看看這篇來自黃玉玲老師的文章,放下執念,做放松的父母。

育兒要放松心态,這個想法本身,可能就會加重父母們的緊張感。很多跟我互動過的父母,都曾提到,其實他們非常想要放松。

甚至,在一些具體的事情上,擔心自己是不是沒有做到放松,沒有給孩子減壓?從這些父母身上,我看到,他們真的是太想愛自己的孩子了。

《媽媽,我受傷了》内頁 劉娜

這些父母幾乎每時每刻都在保持覺察,到底怎樣對孩子最好?這樣考慮的時候,就已經在焦慮的路上了。當放松成為一個目标,所有的氣力都用在“我要做一個放松的父母”那裡。

稍微有一點偏差,孩子有一點反應與預期不相符,都可能再度焦慮。這樣并不能夠真正放松。我把這一類父母叫做“太過用力的父母”。

願望是美好的。給孩子愛、關注、支援和幫助,甚至在第一時間沖出來為他們解決問題……這些從情感上都能了解。

1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深深知道,我們多麼希望自己曾經摔過的跤,孩子們不要再摔。我們多麼想要替他們掃清一切障礙。可是,孩子們好像并不接受父母這滾燙的禮物。他們對抗,或者逃避。父母們不禁問:難道我們做錯了嗎?

你沒有錯,隻是做得太多了。當父母們事無巨細,要把一切包辦的時候,可能沒有想到,對于孩子來說,他的成長空間正在被擠壓。

孩子的成長,有一個階段是要包辦一切,比如孕育他,剛出生時全然照顧。但随着他漸漸長大,這一部分要相應減少。這樣做的原因是,給孩子機會,讓他逐漸發展對世界、對自己的掌控感。他需要有機會不斷練習。

很多父母,都時常覺得孩子房間亂七八糟,與其讓孩子動手做,還不如自己麻利做完。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覺得這些事情就是父母該做的。這當然不是父母想要的結果。

孩子總會長大,當有一天,你發現,他12歲了,還依賴你每天早上給他準備好衣服。你一定會很沮喪,甚至很生氣。也許還會指責他:你為什麼這麼不獨立!

2

父母可做的事情很多,但是不能越界。比如,當你把練習機會給他,并不是你就直接撤離,不管了,他愛咋咋樣。而是,你在外圍(可能你在做自己的事情),如果他需要,你在,能夠協助到他。

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有人的各種需要。他會脆弱,有被幫助的需要。他會強大,有冒險的需要。他會感覺自己很能幹,有獲得成就感的需要。他有經曆挫折的需要,也有獨處的需要。

父母在各種擔心孩子的時候,其實是把孩子當作了一個非常脆弱的小孩。但是孩子真的有那麼脆弱嗎?還是我們自己内心太恐懼了,對他們的一丁點反應都超級緊張呢?父母給機會,孩子會慢慢變得強大,任何時候覺察到了,都不晚。

孩子真的有那麼脆弱嗎?

孩子自有他的節奏。父母内在的緊張,則需要自己來承擔。系統式家庭治療的角度認為,一個孩子出了狀況,更多是整個系統都失去了平衡。

父母的緊張在整個家庭範圍裡都被感覺到,孩子在無意識裡也會配合父母這種緊張的需要,把自己弄得非常需要“被擔心”,非常需要“被照顧”。當父母真正為自己的情緒有所擔當時,這種狀況會慢慢松懈掉。

孩子有一點點小傷,全家人亂成一團

怎麼擔當?非常重要的是要厘清邊界。哪些情緒是孩子的?哪些是自己的?孩子的反應是自己的晴雨表。當孩子過于粘人,過于搗蛋,過于對抗……家長先來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有一些恐懼在往孩子身上傾倒?此時,常見的句式就是:他總是……

“厘清邊界”還包括:哪些事情是孩子的?哪些是自己的?父母給予孩子支援,但不越界代替;給他啟發,而不是直接告知結果。

3

當小孩遇到問題時,跟他一起解決,讓他從這些問題、錯誤中學習到經驗。當父母去關照自己的孩子,給予支援,孩子會明白,在困難面前自己可以調動什麼資源,可以做什麼樣的應對和改變。同時,孩子的能力增強了,父母也會從孩子的信心裡面看到力量,自然就放心了。

遇到問題時,和孩子一起解決

可能開始的時候,父母會比較累,但我相信這是值得的。一旦孩子學會了這種方法,習得了這種反應模式,内化了父母的力量,他就會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做父母,要實作放松育兒的前提是,學會為自己的事情、自己的情緒負責任。當你把孩子當作一個正在成長中的人,學會去“看見”這個人,了解他,陪伴他,親子關系自然就會流動起來。

讓每一個人為自己負責,關系自然輕松舒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