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和85%醫院有關!這座大城市八成養老機構虧本,老年健康服務如何破局?

據《深圳特區報》4月30日報道,深圳市正加快研究出台《深圳市基本養老公共服務清單》,市政府關于深圳市居家和社群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情況的專項工作報告提請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

「大陸90%左右的老年人在居家養老。」這是2021年,國家衛健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在新聞釋出會上的介紹,據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顯示,照料老人時間最長的主要居家照護者中,配偶的比例為57%,子女為24%,市場照料(小時工、保姆)隻占1.1%。

男性老人照護更多由配偶提供,而女性老人的照護主要由子女提供。

各地在加快推進居家養老,《台州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2022年5月1日施行。

而全國範圍内首部關于居家養老的地方性法規——《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下稱《服務條例》),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至2022年5月,已實施7年。

《服務條例》提出緻力形成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專業營運、聚焦居家」為特色的養老體系,其中養老服務驿站是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是距離老年人最近的養老服務機構。

可有關專家分析,北京有80%以上的社群養老服務驿站入不敷出、難以為繼,甚至有的關門了。

一家養老驿站負責人算了一筆賬,一年總成本至少需要20萬元,其中從業人員的工資就占近70%。也就是說,理想狀态下日客流量要達到七八十人,才能「養活」一家驿站。

近期,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國老齡辦、國家中醫藥局聯合釋出《關于全面加強老年健康服務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進一步提出,到2025年,85%以上的綜合性醫院、康複醫院、護理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成為老年友善醫療機構;三級中醫醫院設定康複科比例達到85%;65歲及以上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率達到75%以上;鼓勵中醫醫師加入老年醫學科工作團隊和家庭醫生簽約團隊。

「養老服務需要有效供給,我們不能隻談總量,每千人多少醫生,每千人多少床,這樣的談總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更要談的是結構,尤其是失能失智高齡老人的照護,作為剛性需求,更要談結構。」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和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對健康界說。

楊燕綏進一步解釋,國家對養老提出三個管道、兩個機制和三類産品:

第一類産品是基礎型、兜底型的服務,具有公共性,提供給貧困人群,特别是醫護資源要進社群;

第二類是面向大衆的普惠型産品,屬于準公共品,面對有産者,但是這些人也會分為低收入、中收入、高收入;

最後是商辦的高端服務産品,滿足私人需求。

「對于低收入人群,在需要失能失智照護的時候,可能承擔不起護理費用,政府會根據他們的收入,進行相應的補足。」在楊燕綏看來,準公共品,需要界定清楚使用者的收入。

和85%醫院有關!這座大城市八成養老機構虧本,老年健康服務如何破局?

80%以上的社群養老服務驿站入不敷出、難以為繼

截至2021年末,北京65周歲及以上常住人口312萬人(老齡化率14.2%)。目前,北京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已經成型,全市建成超過1000家社群養老服務驿站。

與此相比,截至2021年底,深圳常住老年人口94萬人(老齡化率5.36%),全市共有養老機構71家(可提供1.24萬張床位),社群養老服務機構161家(可提供0.18萬張短期托養和日間照料床位),星光老年之家337家,長者飯堂及助餐點360家,社群黨群服務中心665家,居家養老消費券定點服務機構75家。

深圳市按照「社群15分鐘服務圈」原則,利用配送網絡實作全市社群長者助餐服務全覆寫,符合條件老年人可享受5元至15元的助餐補貼。2021年全市共有200萬人次享受長者助餐服務,共補貼1200多萬元。

「中國養老模式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伴随着城鎮化,伴随着家庭的小型化,家庭養老正在弱化,居家養老正在強化,居家養老的同時,也出現了現代社群的建設,而現代社群的建設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養老服務進社群,」楊燕綏認為。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陸傑華對健康界說,社群嵌入型養老機構嵌入在社群内部、規模較小,為四類人服務:

可以為高齡自理老人提供失能失智預防宣教和教育訓練,延緩需要第三方照護的程序;

能為居家輕、中度失能長者提供與機構相同的專業照護服務與短期寄養;

能夠為大病出院無法立即回家,或家屬因長期照護壓力釋放所提供的短期寄養服務(包括日間照護);

還可以為中、重度(醫療輕度依賴)老人提供機構内長期照護等全方位多層次服務。

「養老服務進社群其實是兩種類型,一種是政府負責改造的居民社群,特别是老舊社群。另外一種是地産和保險業,這些企業轉型建的商業高端社群(CCRC)。」楊燕綏介紹,通常指的社群養老是第一類。

新修訂的《北京市社群養老服務驿站營運扶持辦法》(下文稱《扶持辦法》)于2022年1月1日起實施,進一步強化了驿站的公益屬性。

《扶持辦法》明确,驿站應具備巡視探訪、呼叫服務、助餐服務、助潔服務、助浴服務、助醫服務、日間照料、文化娛樂等基礎服務功能。

但硬币的另一面,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劉維林承認:「社群養老服務驿站的建設規模、功能發揮、效益情況等還不完善。有關專家分析,北京市有80%以上的社群養老服務驿站入不敷出、難以為繼,甚至有的關門了。」

一家驿站負責人算了一筆賬,把水電、供暖、人力成本、活動費都算上,一年至少需要20萬元。其中,驿站從業人員的工資就占了總成本的近70%。

也就是說,理想狀态下日客流量要達到七八十人,才能「養活」一家驿站。

這樣一筆賬,還是在「政府無償提供設施」的扶持基礎上算出來的。根據北京市社會福利服務管理平台資料顯示,2021年1月到8月,全市有241家養老驿站服務流量顯示為零,另有157家驿站的服務流量低于100人次。

兩個85%背後,隐藏着巨大的機會

「任何發達國家即使再富裕,政府掌控的資源也有限,也無法把社會全體老齡人群都「養」起來。是以,隻能把有限的資源用在最需要提供保障的人群上,如長期照護。」照護學派發起人、三國智庫總監楊金宇對健康界說。

近期,國務院印發了《「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成為5年内養老服務的綱領性檔案。

「喘息服務」也被寫進了《規劃》。「喘息服務」是一項由政府買單,專業照料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公共服務,由此給老人的看護者得以「喘息」的機會。杭州市西湖區從2014年開始實踐喘息服務,目前有十五家養老院提供喘息服務,高端養老院每月收費5000-6000元,一般養老院3000-4000元。政府每月最高補貼600元。

三部委聯合釋出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85%以上的綜合性醫院、康複醫院、護理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成為老年友善醫療機構;三級中醫醫院設定康複科比例達到85%。

《通知》要求,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建立工作考核機制,全面完成「到2022年,80%以上的綜合性醫院、康複醫院、護理院和基層醫療機構成為老年友善醫療機構」的目标。

「這對于養老機構,保險機構,以及智慧養老行業等都是巨大的機會。」中國醫院協會醫共體分會候任副主委餘純龍對健康界表示。

有老将離開了養老服務行業,這到底是藍海還是紅海?

行業裡有進有退。北京頤佳養老創始人之一的翟甯就在2021年切換了賽道,離開了養老服務行業。她沒有公開離開養老行業的原因,但其曾表示,居家養老服務提供商隻有整合下遊服務商資源,才能降低成本、保障品質,但目前下遊産業還未發展成熟,無法形成産業鍊。

與此同時,養老行業人士馬留峰決定離開北京,回到天津發展。他看好天津的長期護理險帶來的行業機會。

馬留峰對健康界介紹,以其曾經工作過的遠洋集團為例,就和首創置業就一起了打造高端養老社群。遠洋集團有三條養老産品線,其他兩條産品線是長者社群和照料中心。

「養老是剛性需求,尤其高齡失能失智老人的剛需照護需求。」楊燕綏對健康界介紹,失能和失智又是兩個問題,失能的老人非常依賴床和輪椅,但是失智的人不在床上待,也不在輪椅上坐,而需要一個安全的、快樂的環境,這非常需要人工智能的環境保護。

越來越多的養老行業涉足者進入到智慧養老闆塊。遠洋集團旗下的悅享數字,就在緻力于養老行業數字化轉型。

2021年年底收官的企業醫院改制,改制後的諸多前企業醫院,轉型養老、康複等,也成為趨勢之一。

「‘十四五’時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視窗期,老年友善醫療機構,老年醫療護理等多方面的政策鋪開,給行業帶來了機會,就看從業機構如何抓住這波機遇,實作價值。」陳林海表示。

健康界出品

撰文|量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