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些女性更容易得第二大婦科癌症,風險升高了近1倍!

▎藥明康德内容團隊編輯

子宮内膜癌,又稱子宮體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常見惡性惡性良性腫瘤(另兩種是宮頸癌和卵巢癌)之一,也是繼宮頸癌之後第二常見的婦科癌症,約占婦科癌症的20%-30%,多發生在圍絕經期和絕經後的女性中。

2020年,全球新發子宮内膜癌41.7萬例,導緻9.7萬女性死亡。在中國,據國家癌症中心最近公布的資料,2016年新增子宮内膜癌7.1萬例,占女性癌症發病人數的3.89%;導緻1.7萬人死亡,占女性癌症死亡人數的1.9%。

更令人擔憂的是,随着人口平均壽命的增加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子宮内膜癌的發病率近20年呈持續上升和年輕化趨勢。

那哪些危險因素會對子宮内膜癌的患病風險産生影響呢?據一項由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等機構研究人員發表在《生物醫學中心醫學期刊》(BMC Medicine)上的研究發現,超重或肥胖幾乎會使女性患子宮内膜癌的風險增加一倍。

這些女性更容易得第二大婦科癌症,風險升高了近1倍!

圖檔來源:123RF

研究人員對121885名女性參與者進行了分析,其中12906名是子宮内膜癌患者,108979名是沒有患子宮内膜癌的對照人群。

研究人員采用孟德爾随機化分析(更好分析因果)的方法,以遺傳資訊作為體重的替代名額,對140個單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變異資料進行了分析。

這些SNP與14種标記物相關,可能介導了超重或肥胖與子宮内膜癌風險之間的關聯,包括:

9種代謝因子: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血糖、空腹胰島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脂聯素和瘦素;

3種内源性性激素或調節它們生物活性的物質:總睾酮、生物可利用睾酮和性激素結合球蛋白(SHBG);

2種發炎标志物:白細胞介素-6(IL-6)和C-反應蛋白(CRP)。

此外,研究人員還收集了參與者的身高、體重等基本健康資訊,生活方式資訊,以及子宮内膜癌的分期、亞型等資訊。

這些女性更容易得第二大婦科癌症,風險升高了近1倍!

圖檔來源:123RF

刨除其他因素影響後,研究人員分析發現,超重或肥胖,以及3種分子特征與子宮内膜癌及其亞型風險升高相關。具體來看:

體重指數(BMI)每增加4.7 kg/m2,與參與者子宮内膜癌風險升高88%相關,與子宮内膜癌的兩種亞型——子宮内膜樣癌和非子宮内膜樣癌,風險分别升高89%和67%相關。

總睾酮、生物可利用睾酮和空腹胰島素水準升高,同樣與子宮内膜癌及其亞型風險升高相關。而其它幾種分子特征與子宮内膜癌風險之間并沒有明顯關聯。

此外,研究結果還顯示,在與超重或肥胖相關的子宮内膜癌中,分别有約15%和11%是由生物可利用睾酮和空腹胰島素升高引起的;在子宮内膜樣子宮内膜癌中,也分别有15%和16%與生物可利用睾酮和空腹胰島素水準升高有關。

研究人員分析,體重增加出現超重或肥胖,會對代謝等産生影響,導緻生物可利用睾酮和空腹胰島素升高,進而增加子宮内膜癌風險。

這些女性更容易得第二大婦科癌症,風險升高了近1倍!

圖檔來源:123RF

研究最後強調指出,超重或肥胖是除吸煙以外的癌症第二大可改變危險因素。全球子宮内膜癌患者中,大約有34%是由超重或肥胖引起。子宮内膜癌發病率的上升與全球肥胖率的上升有着密切關聯,是以對女性來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行飲食和運動幹預,以維持健康的體重,是子宮内膜癌一級預防的基石。

據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釋出的《子宮内膜癌診治指南(2022年版)》介紹,除了超重或肥胖外,以下因素也會增加子宮内膜癌風險,應引起人們的重視:

生殖内分泌失調性疾病:如無排卵性月經異常、無排卵性不孕、多囊卵巢綜合征等。

高血壓、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或糖耐量異常的人,患子宮内膜癌的風險比正常人增加2.8倍;高血壓患者增高1.8倍。

初潮早與絕經晚:晚絕經的女性在後幾年大多為無排卵月經,是以延長了無孕激素協同作用的雌激素刺激時間,也會增加子宮内膜癌風險。

不孕不育:不孕不育會增加子宮内膜癌風險,而與之相反,每次妊娠均可一定程度降低子宮内膜癌的發病風險。此外,末次妊娠年齡越高,患子宮内膜癌的機率也越低。

卵巢惡性良性腫瘤:有些卵巢惡性良性腫瘤,如卵巢顆粒細胞瘤、卵泡膜細胞瘤等,常産生較高水準的雌激素,引起月經不調、絕經後出血、子宮内膜增生甚至内膜癌。

外源性雌激素:單一外源性雌激素治療如達5年以上,發生子宮内膜癌的風險增加10-30倍。采用雌孕激素聯合替代治療則不增加罹患内膜癌的風險。

生活方式:目前已知有些生活方式因素與子宮内膜癌相關,包括飲食習慣、運動、飲酒、吸煙等。

這些女性更容易得第二大婦科癌症,風險升高了近1倍!

圖檔來源:123RF

為減少子宮内膜癌的發生,有上述危險因素的人,要及時對這些危險因素進行管理,規範生活習慣,及時進行子宮内膜活檢或超聲檢查,并在醫師指導下進行激素替代治療等,進而降低患子宮内膜癌的風險。

參考資料

[1] Emma Hazelwood, et al.,(2022). Identifying molecular 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and endometrial cancer risk: 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is. BMC Medicine, DOI: 10.1186/s12916-022-02322-3.

[2] Excess weight almost doubles risk of womb cancer. Retrieved Apr 25 ,2022,from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2-04-excess-weight-womb-cancer.html

[3] 子宮内膜癌診治指南(2022年版). Retrieved Jan 3 ,2022,from http://www.nhc.gov.cn/yzygj/s7659/202204/a0e67177df1f439898683e1333957c74/files/22a422760c924a91bf07faf1e66ad7de.pdf

免責聲明:藥明康德内容團隊專注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資訊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援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内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台。轉載授權請在「健康榨知機」微信公衆号回複“轉載”,擷取轉載須知。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請聯系[email protected]

健康榨知機 丨藥明康德團隊打造

微信号 : ey_global

▇ 關注我們,掌握新鮮有料的健康資訊

分享、點贊、在看,傳播健康知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