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和品質是兩門經?
文/徐珊珊
中美兩國市場召回近60萬汽車,豐田的品質神話恐怕難以為繼。
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示資訊,豐田在中國的多家合資公司于近日宣布召回部分國産及進口車輛。涉及車型有威蘭達高性能版、全新第四代漢蘭達、賽那、威飒雙擎、皇冠陸放、淩放、雷克薩斯NX350h及NX400h+等十餘款車型。此次國内市場共召回138899輛。

早些時候,豐田在北美市場宣布将于6月中旬召回近46萬輛汽車,給出的理由與中國市場召回原因一緻:部分車輛的VSC(車身穩定控制系統)内部程式存在問題,以緻于無法在車輛重新開機時恢複到預設打開狀态。
雖然豐田并未透露公司是否收到了與這一缺陷相關的事故報告,但根據VSC的作用可以簡單推測,當缺陷車輛緊急制動或者緊急轉彎時,極有可能出現打滑現象。可想而知,其危險系數恐怕讓相關車主後怕不已。
事實上,這不是豐田2022年的第一次召回。
早在今年1月27日,廣汽豐田和天津一汽豐田宣布召回161614輛雷淩和162301輛卡羅拉;3月18日,天津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再次宣布召回旗下奕澤和C-HR共計23502輛。第一次召回原因是發動機點火線圈存在制造問題,第二次召回由于毫米波雷達傳感器光軸調整有問題。這次是豐田今年以來的第三度召回。
曾以品質出圈的日系車,陷入品質缺陷與無限召回的雙循環中。豐田章男時代的豐田汽車是否會重走渡邊捷昭時代的老路?
品質危機警報
從公開資訊可以發現,豐田近年來發起了數次召回都涉及品質缺陷。根據J.D. Power 釋出的2021年美國新車品質研究(IQS)報告,豐田在上一年度排名位列第13名,略高于行業平均水準。
去年,豐田排名遠落後于行業平均值,今年情況有所改善。相比于旗下豪華品牌雷克薩斯,豐田車型整體品質問題仍然較多。透過這份榜單也能看到,在北美市場的新車品質綜合排名中,豐田不敵三菱、日産等日系車,甚至落後于現代和起亞。
有意思的是,在中國市場主流車品牌排名中,豐田的排名相對靠前,廣汽本田則蟬聯主流車市場新車品質第一。兩大市場的排名差別一定程度上與消費者偏好、品牌定位和目标市場等因素有關,但不妨礙證明一點,豐田的品質确實在走下滑路。
在渡邊捷昭上司豐田的時代,豐田以産品品質為代價,在全球市場攻城略地,打出了品牌聲望,卻也打下了不穩固的江山。直到豐田章男2009年成為豐田的掌舵人,這家全球最大車企才算坐穩“銷冠”寶座。
然而近年來,豐田頻頻傳出品質問題,“機油門”、“油泵門”等事件曾出不窮,市場質疑聲随之而來。有行業人士指出,豐田連續大規模召回與其零件通用化戰略、捆綁式管理模式有關。還有專家指出,豐田品質下降,與其産量快速膨脹忽視科學管理有直接關系。
雖然豐田并沒有給外界一個具體說法,但若召回事件持續,坦白說很難不對其口碑甚至未來銷量産生影響。畢竟沒有人不會擔心,一輛總是被召回的車輛開上路究竟會不會發生危險。
召回與不召回
除了豐田,國内汽車召回事件其實屢見不鮮。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資料,去年國内共實施汽車召回232次,涉及車輛873.6萬輛。受市場監管總局缺陷調查影響召回54次,涉及車輛256.1萬輛,占全年召回總數量的29.3%。
僅今年前四個月裡,國内乘用車共宣布召回24次,含自主車品牌3次,合資品牌19次,特斯拉2次。從某種程度上說,車企備案召回代表了一種積極解決問題的态度。作為車主,有掌握車輛缺陷的知情權。
換個角度說,車企頻繁召回到底是因為态度良好,還是因為生産制造的的确确馬馬虎虎呢。以特斯拉為例,去年12月31日備案召回國産電動汽車,今年又兩度宣布召回,原因都在于部分車輛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問題。
與豐田不同的是,市場對于特斯拉多次召回似乎更加寬容,這或許和後者OTA召回密切相關。通過汽車遠端更新(OTA)為召回範圍内的車輛進行軟體更新與優化,消費者無需到店即可完成召回,大大節省了時間成本;對于車企而言,也免去了高昂的召回費用。
相較合資和外資車企,國内自主品牌召回次數較小,但不能完全解釋為自主品牌車輛品質更高,自主品牌仍然需要好好打磨。至于豐田,此次召回中美兩大市場近60萬輛汽車,不僅要承擔消費者流失的風險,還要自付不菲的費用,可以說賠了夫人又折兵。
或許,豐田真該好好學學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