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疫情居家如何“合理”發洩情緒?你越早知道,對孩子越好!

據說,這屆父母十分崩潰。好多人,當上爸媽後,發現整個人的情緒狀态都紊亂了。

既要承擔家務,還要陪着孩子;既要照顧孩子穿衣吃飯,還要教他寫作業。關鍵是,沒有一件事是順心的。

你剛辛辛苦苦收拾完,轉頭就發現孩子拆了花盆開始DIY。

疫情居家如何“合理”發洩情緒?你越早知道,對孩子越好!

輔導作業也是連連搖頭,孩子生字寫不會,古詩記不住,連7X7他都能得出45,擱誰誰都氣。

疫情居家如何“合理”發洩情緒?你越早知道,對孩子越好!

疫情居家更是難辦,輔導作業和監督網課雙管齊下,親子關系離崩裂真的就差那麼一點點了!

疫情居家如何“合理”發洩情緒?你越早知道,對孩子越好!

可以說,孩子時時刻刻都在爸媽情緒失控的邊緣瘋狂試探,次數多了,大人們也常需要發洩情緒。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的情緒和發洩情緒的方式,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嗎?

01

家長的壞脾氣

将影響孩子終生

不僅是由孩子帶來的煩惱,還有生活、工作、人際等各方面的壓力,都很容易讓這屆爸媽「情緒上頭」,自然,遷怒也就變成了家常便飯:或者控制不住地對孩子大吼大叫,或者對孩子冷暴力,有時甚至想胖揍孩子一頓才解氣。

更有甚者,一氣之下把孩子扔在商場、機場等場所,自己揚長而去。

疫情居家如何“合理”發洩情緒?你越早知道,對孩子越好!

教育學者尹建莉曾說:“你對孩子發的三分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七分傷害。”家長以為發洩完就結束了,殊不知,你的壞脾氣将影響孩子的一生。

父母壞脾氣會給孩子造成多方面的不良後果:

性格暴躁,具有攻擊性;

情緒波動較大且敏感易怒;

缺乏安全感,性格内向、懦弱;

做事優柔寡斷,缺乏自信心與決斷能力;

愛看他人臉色,一直處于不安與焦慮之中。

著名導演姜文,看起來霸氣外露,榮譽加身,卻自認為是一個沒有自信的人,不知道如何融入人群中。他有一位總是不高興的母親,造成了他不自信的一面。

“我很想讓她高興。比如拿到戲劇學院通知書的時候,我告訴她,覺得她該高興了吧。可是她卻說‘你那一籮筐衣服還沒洗呢,别和我說這個。’”

疫情居家如何“合理”發洩情緒?你越早知道,對孩子越好!

“後來又給她買房子,覺得她該高興了吧,可她還是不高興。”

姜文說他人生最大的失敗,就是處不好跟母親的關系。他用盡一生想讓母親高興,卻始終不得其法。

疫情居家如何“合理”發洩情緒?你越早知道,對孩子越好!

父母每發洩一次不良情緒,就有一顆種子落在孩子的心頭。直到孩子長大成人後才發現,心田的種子都長成了與人比肩的雜草,不斷幹擾着孩子的性格、思想和情緒。

02

情緒穩定的父母

可讓孩子受益一生

大人的情緒決定着一個家的溫度,也會潛移默化地決定着孩子的性格與未來。父母情緒越穩定,孩子也會擁有好性格。

《積極情緒的力量》中曾說,“我們并不是因為生活圓滿、身體健康才感受到積極情緒的,而是由衷的積極情緒創造了圓滿與健康的生活。”

積極的情緒能幫助孩子成就更好的未來。

作家莫言有一位在苦難之中,一直給予他力量的母親。

莫言分享過他孩童記憶中的一件事,他曾因饑餓無力,打碎家裡唯一的熱水壺,因為害怕被打罵,他鑽進草垛,一天都沒敢出來。

但母親在傍晚時分找到他時,卻沒有打罵他,隻是撫摸着他的頭,口中發出長長的歎息。

不通過打罵傳遞情緒的母親,讓莫言在艱難歲月中,少了許多憂郁,多了幾分憐憫與共情。

疫情居家如何“合理”發洩情緒?你越早知道,對孩子越好!

莫言與父母

莫言也說過,母親是自己文學記憶的起點:忍受着饑餓與疾病的母親,哼着小曲,坐在一棵白花盛開的梨樹下,用一根紫紅色的棒槌,在一塊白色的石頭上,捶打野菜。

“在那樣的苦難中,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她活下來,是什麼樣的力量使她在饑腸辘辘、疾病纏身時還能歌唱?”

疫情居家如何“合理”發洩情緒?你越早知道,對孩子越好!

莫言的母親堅強且樂觀,教會從小被歧視、被迫辍學的他為人處世的态度和面對生活的勇氣。

而他則用這樣的态度與勇氣,将迷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曆史以及當代社會現實相融合,成為了中國文壇上問鼎諾貝爾獎的第一人。

疫情居家如何“合理”發洩情緒?你越早知道,對孩子越好!

03

控制情緒

是家長的必修課

大多數父母都小心呵護着孩子,可也有不少父母,在愛孩子的過程中,時常沖動對待孩子。

“有一次,我急着帶孩子出門,孩子偏不起床,我生氣地使勁一拉,孩子手脫臼了。”

“孩子讀國中,有一天說我不會當父親,我平生第一次甩了他的臉一巴掌。”

“陪孩子做作業,她不專心,氣得我把她作業本給撕了。”

疫情居家如何“合理”發洩情緒?你越早知道,對孩子越好!

誰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控制情緒也沒有那麼難。家長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讓自己靜下來

當我們情緒積累達到峰值,即将爆發時,可以先對孩子說:“媽媽/爸爸需要幾分鐘冷靜地想想怎樣才能更好地幫助你。”

随後,我們可以離開現場,邊做深呼吸冷靜邊分析自己生氣的原因,設想一下在這樣的情緒下,會對孩子做出怎麼樣的行為,産生什麼樣的後果?這樣能極大程度上避免因自己的橫沖直撞而傷害到孩子。

2.學會跟孩子道歉

在中國式家庭中,比說“我愛你”更難的,是說“對不起”。大人們總是以假裝無事發生的态度來緩解與孩子之前的尴尬。可往往這樣的方式既不能撫慰他們幼小的心靈,也會給孩子樹立錯誤的人際處理方式。

其實,跟孩子道歉,并不會削弱你作為父母的權威,相反,這是一種自信、有擔當的表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