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無親不叫舅,叫舅有論頭”,為何孩子打招呼叫叔叔,而非舅舅?

今天下樓時,偶遇了鄰居趙大媽帶着小孫子下樓玩。看到我,趙大媽的小孫子十分熱情地和我打招呼:“阿姨好”,我也随即回應了一句“你好”。

不知道大家在平時生活中,有沒有注意到這樣的一種現象:當大人帶着孩子遇到自己的同僚、朋友時,家長都會習慣性地讓小孩子叫“叔叔、阿姨”,而并非是“舅舅、阿姨”。

“無親不叫舅,叫舅有論頭”,為何孩子打招呼叫叔叔,而非舅舅?

而遇到老年人時,我們會讓孩子叫“爺爺奶奶”,而并非是“外婆外公”,那麼這樣稱呼方式有什麼差異呢?

俗話說“無親不叫舅,叫舅有論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習俗?

俗話說“親舅如父”,孩子的一半血緣關系,是來自于母親家族的,是以從這方面來說,舅舅在家庭裡,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像家裡有什麼大事,如分家之類的,父親就會請娘家來過來,舅舅自然是要到場的,這樣一來夫家就不會欺負女家了。再者旁觀者清,有可以避免一些小沖突。

“無親不叫舅,叫舅有論頭”,為何孩子打招呼叫叔叔,而非舅舅?

是以舅舅在一個家庭中,還是很重要的。不過這麼重要的角色和稱呼,為什麼在平時生活中,面對常人隻會讓孩子叫“叔叔和阿姨”,而不會叫“舅舅和姑姑”呢?

孩子打招呼叫“叔叔阿姨”,而不叫“舅舅姑姑”,更符合日常社交

介紹陌生人時,孩子往往叫“叔叔、阿姨”,而并非是“舅舅、姑姑”,這是因為“叔叔、阿姨”更适用于詢問和問候的開頭語,陌生人之間的打聽和求助時,口頭語往往是“叔叔、阿姨、大爺、小朋友”等。

“無親不叫舅,叫舅有論頭”,為何孩子打招呼叫叔叔,而非舅舅?

但絕不會叫“舅舅、姑姑、外公”等,這樣的稱呼不符合日常社交用語,如果真的有人這樣稱呼你,很容易讓人丈二和尚,摸不清頭腦。

生活中,像“舅舅、姑姑”這樣的稱呼,是熟人對熟人。而面對普通朋友和不太熟的人,自然是用“叔叔和阿姨”來稱呼了。

叫“叔叔”不叫“舅舅”,也是古代“男尊女卑”文化的展現

在稱呼上,一般不願意和女性及姻親扯上關系

一般來說,如果媽媽讓自家孩子稱呼一位男性為“舅舅”,在沒有親戚關系的前提下,很大程度上被人看作一個“占便宜”的行為,雖然在特定的環境下,也可以看做跟對方關系親密,但在外人看來終究不妥。

“無親不叫舅,叫舅有論頭”,為何孩子打招呼叫叔叔,而非舅舅?

另外,如果爸爸讓自己的孩子稱呼一位男性為“舅舅”,除了和孩子媽媽有姐弟關系之外,這種稱呼也容易讓人誤會,畢竟這樣的稱呼意味着你要娶對方的姐妹。如果是關系很一般的人,這樣的稱呼會讓人覺得被占便宜。

而如果讓孩子稱呼對方為“叔叔”,那麼不僅是孩子媽媽可以拉開距離,表示對方和自己沒什麼關系,而且也能暗示自己丈夫和對方親如兄弟,這樣的稱呼就沒什麼不妥。

同理,如果你讓孩子稱呼老人為“爺爺奶奶”,首先就是認同對方老人的地位,是長輩,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其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老人的一種暗喻:我和您親生子女如同兄弟姐妹,這樣便拉近了兩者之間的關系。

“無親不叫舅,叫舅有論頭”,為何孩子打招呼叫叔叔,而非舅舅?

但如果讓孩子稱呼老人為“外婆外公”,那麼就意味着你娶了對方的女兒,如果自己和對方不熟,也很容易有“占便宜”的嫌疑。

受古代“男尊女卑”的影響

其實,之是以有稱呼上的差異,跟傳統社會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觀念有很大關系。

中國曆來是“重男輕女”,父系社會,也正是因為男尊女卑,女性的出身、門第、姓氏、血緣等方面往往被淡化,跟女性有關的血緣關系也被置于男性之後。

“無親不叫舅,叫舅有論頭”,為何孩子打招呼叫叔叔,而非舅舅?

這一點在稱呼上也能很好地展現出來,在稱呼時,更注重男方的血緣,重視男方的兄弟姐妹,男方的父母宗祖,以及男方的子孫後代。

是以說,在稱呼上,爺爺奶奶叔叔阿姨這些稱呼,在沒有血緣和姻親關系的外人身上應用,正是這種觀念的展現,而作為女性這邊的外婆外公舅舅等,始終是湮沒在男性的光輝背後。是以,民間也就是有了“無親不叫舅,叫舅有論頭”這樣的說法。

“無親不叫舅,叫舅有論頭”,為何孩子打招呼叫叔叔,而非舅舅?

小島想說:

總之,讓孩子叫沒有血緣和姻親關系的人為“叔叔”,而并非是“舅舅”,是中國民間的一種習俗,也和傳統文化中的“男尊女卑”觀念有關。

而如今這種叫法更是能滿足日常的社交需要,是以這樣的稱呼方式才能一直流傳下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