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一個孩子為了能交到朋友可以承受多少委屈,變得有多卑微嗎?
網上一個文章,看得常爸心酸不已。
一個媽媽說,自己的女兒4歲半了,特别喜歡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但是媽媽很明顯地能感覺到,女兒總是在讨好别的小朋友。為了讓别的小朋友接受自己,哪怕受點委屈、吃點虧都無所謂。
但讓媽媽沒想到的是,女兒竟然卑微到心甘情願跪在地上,馱着别的小朋友一邊爬一邊學狗叫。
媽媽趕緊把女兒拉起來,問:“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女兒說:“不這樣的話,他們就不和我玩了。”
在我們心目中,孩子間的友誼都是純粹的、美好的,但這個活生生的例子,讓我們不得不意識到,即便是懵懂的孩童之間,也存在着毒友誼。

如果說,孩子被逼着學狗叫這種事情太過極端,那下面這幾個例子可能就是你我或者很多人小時候都經曆過的事:
某一天,一個爸爸去接上國小的兒子放學,看到一群人圍着兒子,搶他手裡各種吃的喝的。爸爸這才知道,原本怕自己偶爾來不及接,給孩子坐車吃飯用的錢,幾乎平時都被他同學要求“請客”了,如果别人想吃什麼零食他沒給買,就會被孤立。
知X上還有個媽媽,發現自己女兒與隔壁小朋友在交往時總顯得特别卑微:兩人一旦發生沖突,總是女兒主動求和。隔壁小朋友還經常不領情,看見是女兒就立馬把門關上,任憑女兒在外面哭。就連管女兒借本書,态度都是冷冰冰的。
明明在紙條上寫着“還想和我玩兒的話,明天上午十點來找我”,可當女兒給對方打電話時,卻被挂了電話。
盡管數次受委屈,但女兒還是堅持要找隔壁小朋友玩兒。
這個媽媽和上面兩個家長一樣,都非常困惑:
“我捧在手心裡當寶貝養大的孩子,怎麼會在交朋友上這麼卑微,這麼讨好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
01被同伴排斥,遠比想象中痛苦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矶分校的Naomi Eisenberger博士、普渡大學的Kipling Williams博士,利用fMRI(功能性磁共振)技術,發現當一個人被朋友排斥時,大腦背側前扣帶回和前島葉的活動會有所增加。而這個區域,正好與身體疼痛時大腦被激活的區域重合。
也就是說,雖然從表面上看被排斥的孩子沒有受傷,但他們所感受到的疼痛不亞于被狠狠打了一頓。
更讓人意外的是,兩位研究人員讓志願者吃下治療身體疼痛的藥物後,竟然真的能減緩被社交排斥的痛苦。這個實驗再次驗證了,社交排斥可以引發生物學意義上的痛苦。
除了身體上的痛苦,被排斥還會引發一系列情緒和認知上的改變。有研究發現,社交排斥會增加人焦慮、憤怒、抑郁、嫉妒、悲傷等情緒,行動上容易沖動或攻擊别人。
對此,心理學家C. Nathan DeWall 博士曾給過這樣的解釋:
“人類有歸屬感的基本需求。正如我們需要食物和水一樣,我們也需要積極和持久的關系。”
交朋友,是人的本能需要。
從遠古時代開始,我們就是群居物種,“當我們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時,一個孤獨的人不可能在人類進化的六百萬年中幸存下來”,被團體接納是一種生存機制。
盡管人類文明已經高度發達,做個宅男、宅女也能活下來,但數百萬年的自然選擇結果,依然會讓人在被排斥時感到很痛苦。
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一旦被團體排斥就會産生非常大的焦慮感。
有研究者曾經做過一個經典的傳球實驗(cyberball),讓三個人一起傳球,後來變成隻有兩個人傳球,分為兒童組、青少年組、成人組。
結果發現,兒童組和青少年組的被試者,在發現自己被同伴排斥後,焦慮水準大幅上升。
Kipling Williams博士甚至說:
“從進化上講,如果你被社會孤立,你就會死去。”
明知對方不把自己當朋友,明知自己受了委屈,但孩子還是堅持去讨好對方,就是因為這種經曆太痛苦了。
可即便如此,為了不被人排斥,難道隻能讓孩子一直這麼卑微下去嗎?
并非如此。不管大人還是孩子,我們交的所有朋友不一定都是“真朋友”,如果發現孩子身陷“毒友誼”當中,除了了解孩子的痛苦,與孩子産生共情之外,父母更要适時“出手”,拉孩子一把。
02緻命的不是遊戲,而是人心
去年5月,一個15歲的江蘇少年小盛,因為出手制止朋友範某對初一同學施暴,結果反被範某和同夥蔡某活活打死。
讀初三的小盛老實腼腆、懂事乖巧。而範某卻是一個髒話連篇、喜歡惹事的小混混。
兩個本不相幹的人,卻一直維持着奇妙的友誼,而這所謂的“友誼”,靠的就是小盛的不斷讨好。
他幾乎每天都在QQ上主動給範某道早安,還總是力邀範某來找自己玩。而範某卻冷酷多了,“沒錢我去玩啥?”“要是能弄到錢,我就找你玩!”
為了讨好範某,小盛向自己打工的理發店預支幾百元的工資,還偷拿了家裡的兩千元錢。
這段不平等的畸形友情,在小盛的極力維護下勉強維持着,直到範某和一個男生“約架”,小盛勸他不要惹事,範某不聽,而極力阻攔的小盛,竟然被暴怒的範某活活打死了。
毒友誼,要了這個男孩的命。
每次聽到類似的故事時,當家長的都會覺得心痛又遺憾,同時忍不住也很想要問問這些孩子的家長:你們當初就沒有發現孩子交到了壞朋友嗎?沒有及時幫助他嗎?
但反過來想想,如果真的發現孩子可能正陷入毒友誼時,我們又知道正确管用的幹涉方式是怎樣的嗎?
其實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去了解不同年齡階段孩子友誼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再決定我們應該采取什麼方式來幫助孩子。
03 7歲以前,家長如何出手?
根據兒童心理學家塞爾曼的研究,孩子7歲之前的友誼都處于不穩定的階段,還稱不上是真正的友誼。7歲以後,孩子才會與某個對象建立穩定的、排他的關系。
如果你的孩子年齡還比較小,發現TA正面臨有毒的友誼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孩子與對方的見面機會。
比如,帶孩子換個遊樂場去玩,或者安排其他項目,幫助TA擺脫之前的環境。當孩子交到了新朋友,也就不會再留戀之前的友誼。
如果孩子已經上了國小,有了比較穩定的關系,那就可以分三步,幫孩子遠離毒友誼了。
04 7歲以後,教孩子鑒别毒友誼和真朋友
第一步,讓孩子知道友誼可能是有毒的
面對毒友誼,不少孩子一開始都處于“當事者迷”的狀态,隻單純地認為對方有時候不喜歡自己了或者對方不開心等。
心理學專家Vineet Tripathi 說:
“如果你與朋友在一起後感到筋疲力盡而不是精神振奮,或者在他們取消計劃時感到放松,這表明友誼可能有麻煩了。”
毒友誼是什麼樣的呢?
1、權力明顯不平等,需要讨好、順從對方,才能成為朋友
2、忽冷忽熱,前一天還是好朋友,後一天就被排除在外
3、當面或背後被嘲笑和輕視
4、出現問題總是被責怪,導緻不自信和内疚,越來越厭惡自己
而好的友誼應該是這樣的:
1、可以盡情做自己
2、在一起時是開心快樂的
3、對方是可靠的、誠實的,值得信賴和依靠
讓孩子把自己的真實感受與上面進行對照,相信很多孩子心裡已經有答案了。
第二步,讓孩子自己去檢驗
從小要告訴孩子,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該如何檢驗“毒友誼”還是“真朋友”,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提供過一個非常簡便且實用的方法,孩子也能學會操作(其實對大人來說也适合)。
比如,告訴對方你的一個壞消息,看對方的反應。如果對方真誠地安慰你或想辦法幫助你,那這個人就是真朋友。如果對方趁機取笑你,蔑視你,甚至散布這個壞消息,那這個人就是假朋友。
也可以告訴你的朋友一個好消息,看對方的反應。如果對方真心為你感到高興,祝賀你,那這個人也是真朋友。但如果對方譏諷你、貶低你,這個人就是假朋友。
我們可以與孩子約定進行一個小測試,讓孩子用這個簡單的辦法,來分辨自己是不是身處毒友誼之中。
第三步,告訴孩子
自己有權主動結束一段關系
處于被動位置的孩子,一想到自己不與某個人交朋友時,就會有種被抛棄的感覺。這也是他們明明感覺很受傷,卻始終不願意放手的原因。
作為家長,想要讓孩子有勇氣放棄這段關系,除了給孩子足夠的愛之外,還要給TA足夠的底氣。
可以告訴孩子:
“不和他做朋友也沒關系,你會遇到新的朋友”
“你可以自己決定是否和他做朋友”
“覺得孤獨也沒關系,爸爸媽媽會一直陪着你”
“被人讨厭和說壞話也沒關系,道不同不相為謀”
在孩子單純的小世界裡,他們會認為友情就是一切,面對毒友情也不願放手,害怕失去了就不再回來。這時就需要父母出面,用我們的人生閱曆告訴他們“花開花落終有時,緣起緣滅無窮盡”的道理,讓他們明白,未來會有更香醇的真友情在等待。
相信我,隻要我們引導得當,孩子主動結束一段友誼,從中能感受到的放松和解脫,足以抵消失去這段友誼給他們帶來的傷害。
在引導孩子直面毒友誼、尋找真友誼的過程中,孩子也會獲得人格和心靈的獨立,認識自己,學會成長。
隻有孩子開始愛自己,接納真實的自己時,才可能會獲得真正的友誼。
你的孩子遇到社交問題了嗎?你有什麼小妙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