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昱子。
來源:二孩媽媽進化論(ID:woyaoshengertai)
今天在二胎群裡和大家吐槽傻兒子。
好幾位群友欣慰地說:
“啊,原來不止我家(男孩)是這樣啊!”
哈哈,可不就是嗎?
吐槽起男孩來啊,媽媽們的共同語言可是如汪洋大海一般遼闊!

再說說之前的一件事吧。
有位媽媽惶恐地來找我,她的孩子馬上要上國小了,是個男孩,八月份出生。
孩子入學地的升學年齡是以8月31日來劃界的,這就意味着,這個孩子入學之後,必然是全班最小之列。
旁人看來,多幸運啊!卡着年齡限制入學,不用多讀一年大班。
但在媽媽看來,焦慮卻遠遠多于幸運感,她眉頭緊鎖,傾吐自己的憂慮:
“這麼小,萬一跟不上怎麼辦啊?”
“我認識幾個一起入學的孩子,别人看上去都很懂事了,但我家這個,一看就是幼稚園的!”
“男孩更調皮,入學之後又跟不上,我很擔心他的自信心……”
聽着媽媽的話,我明白,她的每一寸焦慮。
因為我的孩子,也是這樣的一個“小”孩子。
圖文|昱子
我的孩子,也是一個入學年齡偏小的孩子。
拿到班級花名冊的時候,我特地看了看孩子們的生日,全班44個孩子,我家的年齡位列倒數第五。
朋友善意地提醒我:“入學年齡小,你要提前給他學拼音、學漢字,要不入學跟不上哦!”
我笑笑,也沒當回事。
我自己入學的時候,還比人小一年多呢,不也沒耽擱啥嘛。
印象中唯一的“不足”,就是别人都在學前班學習了廣播體操,而我隻能跟着瞎比劃,不知道下一個動作是什麼。
這點“不足”,不至于影響大局吧?
我想。
可真等到新生入學,我才發現,我錯了!
入學的第一個考驗,是寫字。
我家的娃,不僅小,還相當笨拙。
當多數孩子都能用工整、流利的筆迹寫下自己的名字時,我家的,才笨拙地開始握筆,歪歪斜斜的名字,竟占據了半頁紙之多。
班上舉行了寫名字的比賽,鼓勵孩子們寫好自己的名字。
結果,我家娃的作品,是外婆手把手握住,才“超常”完成的。
接下來的挑戰,是寫作業。
學校減負,作業真是少到不行,一頁紙,每天的書寫量,充其量也才二三十個字。
可就這幾十個字,難壞了我家的“小”學生。
他左寫,寫錯了。
右寫,寫歪了。
好幾次,我實在受不了陪寫作業的煩,下樓去跑步……但每一次,都遇見孩子的同班同學,人家早就完成了作業,在樓下騎自行車呢!
看着别人孩子騎着自行車、自由如飛,我的心,又好笑又好氣
——啊,我家娃和别人的差別,就宛如騎車啊!
一邊,早已卸下輔助輪,獨立騎行,飛速前進
另一邊,卻還離不開輔助輪,騎得再費力,也阻力重重、緩速前進……
班上最優秀、最突出的學生,都是年紀偏大的。
而那幾個年級最小的孩子呢?
我幾乎可以一眼認出
——嘿,那個小不點兒,搖頭晃腦沒聽課的那個
——吶,那個小矮個,啃鉛筆頭的那個
——咳,還有那個和自己說話的,傻笑的那個
他們,都是班上的“小”學生。
當然,也并不是小,就一定吊車尾。
也有個别聰明勁兒十足的……可惜,不是我家的。
于是,我開始忍不住地着急!
為什麼别人寫作業隻用一會兒,你卻要用兩小時呢?
為什麼别人寫字工工整整,你卻潦草不堪呢?
為什麼?
為什麼呀!
……
可想而知,我和孩子爆發了一次又一次的沖突!
在我的逼問下,他艱難地往前追趕,可他小小的身體,卻總是未達前方,便敗下陣來……
有一次,又是慢吞吞地寫作業。
我雙手叉腰、怒目而視,孩子轉頭看見我的眼神,脫口而出:
“我不喜歡寫作業!”
“我不喜歡你這個媽媽!”
“你……”我恨得牙根癢,卻拼命忍耐,不說出“我也不喜歡你”的話。
我們之間,陷入了冷戰般的對峙,他恨恨地望向我,眼睛裡的淚水不斷湧來……終于,淚水突破了眼睛的限制,像瀑布一般,一下子傾斜在他臉龐上!
圓嘟嘟的淚珠子,滑過圓嘟嘟的臉蛋。
啪嗒!
滴碎在他歪歪扭扭的鉛筆字上……
“媽媽,我不喜歡寫作業。”
“媽媽,我不喜歡學校。”
孩子絮絮叨叨,如祥林嫂一般。
我看着他……孩子呀,你此時此刻的感受,難道是……痛苦!
突然間,一個聲音在我的耳後響起。
那是在我家短暫作客的姨媽。
“昱子,他才六歲。”
“你再想他長大,他畢竟還隻是六歲。”
我轉頭,姨媽一臉平靜:“孩子,畢竟是孩子。”
……
孩子,畢竟是孩子?
是啊,我追問了這麼多“你為什麼不能”,為什麼卻沒有問一句,“他憑什麼能”呢?
孩子,畢竟是孩子!
他有自己成長的規律、生長的特點,在每一個年齡段,他獲得一些新的技能、到達一些新的裡程碑,可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一夜成人,抵達所有成人期望的裡程碑啊!
“為什麼,你做不到?”
我反複追問孩子這個問題。
可實際卻是,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成人,為什麼做不到了解孩子呢?
我們期待的成長,是一帆風順、昂揚向上的。
但實際的成長,卻很可能是一波三折、曲線前進的!
關于成長的真相,不過是兩點:
第一、階段性:
成長,從不是一蹴而就。
它不過是從一個階段,到下一個階段。
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特點,難以逆轉,也難以拔苗助長。
第二、累積性:
成長,是從量變到質變。
我們不過是在時間的流逝中,一天複一天,成長、積澱……
我,太執着于孩子的“小”了,才會忘記
——再大的孩子,也曾經小過,再小的孩子,也會一天天長大!
孩子,畢竟是孩子呀。
他需要時間學爬、學走、學說話,他需要時間,從牙牙學語到背上書包。他的每一個成長階段,都無可逾越,他的每一步成長步伐,都需要時間
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中寫了一件事。
她在花店買花,一個小男孩給花綁蝴蝶結,動作太慢,被祖母催促。
而龍應台寫道: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
我,也該慢慢來。
我們,都該慢慢來。
慢下來,我的國小生,卻變快了起來。
到一年級下學期,他寫字已經快了不少。
作業也不用花上那麼多的時間。
他花很多時間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曆史。
科學。
數學。
他還是笨笨的,遠遠夠不上聰明。
他還是慢慢的,遠遠比不上别人。
但他不再哭着說,不喜歡學校,不喜歡上學。
因為他“不喜歡的媽媽”,又重新被他喜歡了。
我不再被追問“你為什麼不會”,相反,會幫他搞清楚為什麼做錯了、怎樣才會對?
慢慢的,沒關系。
隻要我們一直慢慢往前,總會到達更遠的地方!
是以,我對朋友實話實說。
如果你有一個“小”學生,或者一個“慢”孩子。
那你的擔憂,可能都會成真。
但你的擔憂,未必然那麼可怕!
因為成長,不是一開始就領先,而是一直在往前。
請尊重他的“慢”,别催他超越年齡的快。
請呵護他的“小”,别催他一夜去長大。
慢慢陪他走一程吧。
你會看到:
“小”的,會長大。
“慢”的,也會走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