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卑與超越》:承認不完美,自卑的孩子也可以很優秀

不知從何時起,孩子對自己失去了信心,不敢嘗試新事物,害怕與同齡人比賽或競争。幫助孩子重返積極與樂觀,遠離自卑感,家長應該怎麼做?周周說教育第26期,與大家分享一本奧地利心理學大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巅峰著作《自卑與超越》。

《自卑與超越》:承認不完美,自卑的孩子也可以很優秀

正确的人生目标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世界更美好;合作與奉獻,是實作這一目标的必備要素。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為人父母總是想把最好的一切都給孩子,希望他們每天都可以開心快樂。然而,父母們在一味付出的過程中常常忽視了孩子真實的情緒波動。也許,他們早已經因為某件小事而産生了自卑感,比如家長強行購買的某件衣服或玩具,讓孩子覺得比不上其他的小朋友。但此時很多家長卻渾然不知,仍然陶醉在自己對孩子深沉的愛中,甚至還會認為他們的自卑是在無理取鬧,隻留下一句“身在福中不知福”。

其實,孩子的自卑感往往都有根源可以追溯,沒有誰的自卑感是憑空而來。這種自卑的情緒也許會随着年齡的增長有所緩解,但殊不知,那早已經深入骨髓的自卑感很可能會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讓他們無法放開手腳大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以至于進入社會之後仍然畏手畏腳。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心理學專著《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正是一本幫助我們認識自卑根源,告訴我們超越自卑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指導我們戰勝自卑的書籍。

在這本書中,作者把心理學當面子,把哲學當裡子,從個體心理學的觀點出發,以實證案例為着力點,在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同時,告訴我們人應該如何認識職業問題、社交問題和兩性問題,讓我們認識到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可以從童年找到成因,包括自卑的根源同樣在于童年的經曆。是以,想要超越自卑,就要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01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 1870-1937年),是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講座教授,長島醫學院醫學心理學客座教授。

《自卑與超越》:承認不完美,自卑的孩子也可以很優秀

哥倫比亞大學▲

1870年,阿德勒出生在維也納郊外一個猶太裔中産階級的米谷商之家,在家中六個孩子中排行老二,他的父親祖籍在伯琴蘭,家境十分富裕,他的哥哥也是一個典型的模範兒童。

可是,阿德勒從小就患有佝偻症,行動笨拙,喉部也有毛病。3歲的時候,睡在他身邊的弟弟不幸去世。5歲的時候,阿德勒還曾患上了肺炎,差點失去生命。再加上童年時代的他在街上被車撞到過兩次,是以阿德勒十分畏懼死亡。

小時候的經曆堅定了他要成為醫生的決心。于是在高中畢業後,成功考取了維也納大學,這一年他17歲。阿德勒的學習成績十分優異,在25歲的時候,就已經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在所有的醫學課程中,他最感興趣的就是病了解剖學,同時社會問題和社會變化也吸引了他的注意。

28歲的阿德勒原本主修的是眼科,但最後卻成為了一名全科醫生,對他來說,病人不僅僅隻是一個病例,還能夠透過病人探索人格、心理與身體的全盤情況。他良好的診斷和廣博的學識赢得了病人的信賴和稱贊。但在面對讓他束手無策的糖尿病患者時,他卻産生了一種強烈的挫敗感,于是在克勞夫特·愛賓斯的鼓勵下,阿德勒開始從一般的行醫工作轉到了神經科的研究。

32歲時,阿德勒在弗洛伊德的邀請下進入了弗氏集團,并成為集團的上司人之一,他在那裡工作了9年。後來,由于弗洛伊德要求讨論會的成員必須無條件地接受弗氏的性理論,阿德勒無法接受便離開了讨論會,組建了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學會,他将自己的研究稱作“個體心理學”。

後來,繼弗氏之後,阿德勒成為了維也納心理學分析學會主席和《心理分析學刊》的編輯,在34歲的時候出版了第一篇心理學論文《作為教育家的醫生》。從50歲開始,阿德勒起程周遊列國,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并在65歲創辦了《國際個體心理學學刊》。最終,阿德勒在受聘赴歐洲講學時,由于過度勞累導緻心髒病突發,最終客死在蘇格蘭阿伯丁市,享年67歲。

阿德勒繼承了弗洛伊德的思想,在基本觀念上大相徑庭,他又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有了自己新的建樹。他獨辟蹊徑探索童年領域對于人類精神世界的影響,并且圍繞着“自卑感”和“創造自我”展開,提出了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追求優越、自卑和超越、補償和社會興趣等多種心理學概念,成為了個體心理學派的開山鼻祖。

阿德勒将自己的心理學研究成果彙總編輯,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心理學書籍即《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原名為“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本意是“生活對你的意義”,但由于書中詳細解讀了“童年自卑”對于人類成長的作用,是以,在引進中國時被翻譯成更貼合中國人心理的《自卑與超越》。

在這之後,他還出版了《了解人性》《問題兒童》《優越感與社會興趣》《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和《生活的科學》等著作,全面展示了他對于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他所提出的一些觀點直到現在還被人們廣為認同,他對弗洛伊德泛性論精神分析觀的修正,也開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階段。

02

《自卑與超越》共分為十二章,阿德勒從人生的意義出發,探讨了精神和肉體、自卑感和優越感、早期記憶、夢境、家庭環境、學校、青春期、犯罪與預防犯罪、職業、個體和社會、愛情和婚姻等一系列與孩子成長緊密相關的問題,并提供了解決自卑問題的具體方法,如引導孩子正确面對自卑、注重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和學會建立與孩子之間的平等關系等。

當發現孩子有自卑心理時,家長第一時間要做的就是要引導孩子正确面對自卑。孩子擁有的自卑感,往往來源于童年的經曆。這種經曆或是來源于家庭的貧困、或是來源于他人的欺淩,或是來源于生理的缺陷、還有可能來源于父母的忽視。

《自卑與超越》:承認不完美,自卑的孩子也可以很優秀

雖然我們的孩子擁有比較強大的感覺世界的能力,但往往缺乏解讀世界的能力。是以,當他們感受到痛苦卻沒有得到父母正确的引導,反而還遭到父母的責備時,就很容易将這些痛苦當作自己的過錯,然後把痛苦内化成自己精神世界上缺失的一部分,進而開始變得自卑,甚至會通過展示某種優越感來掩飾自己的自卑。

正如阿德勒所說:“所有這些盛氣淩人的舉止背後,我們估計他是在竭力隐藏一種自卑感。就好像擔心自己個子太矮的人要踮着腳走路,這樣會讓他們看上去高一點。”

但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明白,這樣的心理并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為孩子創立一個有安全感的環境,并适當引導他們正确地面對自身的不足,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那麼,究竟該如何避免孩子産生自卑心理呢?阿德勒認為,從小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是有效的途徑。從早期孩子的個性塑造,到青春期的個人成長,甚至到孩子長大成人後的職業選擇,所有問題的解決幾乎都離不開團隊之間的合作。一滴水也隻有放在大海裡才永遠不會幹涸。

我們試着想一想,如果一個人的理性和行為都在向着為他人貢獻的方向努力,他的人生自然會朝着最能展現他生命價值的方向發展。因為孩子們會為了這一目标的達成不斷調整自己的狀态,讓自己的行為符合自身的使命感,進而在合作中取得共赢。

阿德勒曾說過:“我們生存于與他人的聯系中,如果我們選擇孤獨,便等于選擇了死亡;個人的意義沒有任何價值,真正的生命意義存在于個體與他人的互動中;我們了解一個人根本是看他合作能力的高低;合作是唯一可以防止引發神經性疾病的方法。

的确,一朵花是美麗的,但一片繁榮錦繡才更加燦爛奪目。阿德勒在書中的描述也給了家長和所有教育者們一個反思的空間,傳遞出培養孩子合作意識的重要意義。

另外,學會建立與孩子之間的平等關系,也可以有效幫助孩子避免自卑心理。

一個家庭中最和諧的關系就是互相尊重。在現在的家庭關系中,有很多父母并不懂得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隻是把孩子當作自己生命的延續。尤其是在多個孩子的家庭中,甚至還會出現不平等對待孩子的現象。

這種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不平等,一定程度上也是孩子自卑的原因,因為家長切斷了孩子的表達欲和傾訴欲,是以更容易導緻孩子的無所适從。而且對待孩子的态度不平等,還會讓孩子感到憤憤不平。就像阿德勒所說:“人在此時是不可能默默容忍屈居人後的滋味而沒有怨恨的。”

是以,不論是家長還是教育者,都應該像阿德勒在書中所說的那樣,要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讓他們感受到被在乎與被關愛。

《自卑與超越》:承認不完美,自卑的孩子也可以很優秀

如此,才能培養孩子獨立的思維意識,讓他們學會合作和奉獻,學會用我們長者對待他們的方式對待别人;隻有孩子更真實地感受到與家長的平等關系,他們才會由此對社會産生濃厚的興趣,進而發現生命的意義。

03

讀罷《自卑與超越》,會發現整本書的觀點凝結成了“合作”“平等”這四個扣人心弦的字眼。阿德勒通過精密而細緻的實證案例分析将深奧的心理學理論變得通俗易懂,讓我們明白生活的意義在于奉獻,在于從與他人的團結合作之中獲得滿足,想要克服自卑心理,學會與他人合作,建立平等的關系是有效的方法。

《自卑與超越》之是以能夠得到後人的肯定與贊譽,不僅僅是因為阿德勒以平易輕松的筆調,描寫出了自卑情結對個人行為的影響,更多的還是因為這本書給所有的家長及教育者們提供了一種幫助孩子克服自卑情結,教會孩子學會在追求平等中同他人合作的方法。

金句分享

·一旦一個人确立了追求優越的目标,那麼他的人生态度就不會出現差錯,所有的行動都與這個目标一緻。

·人生意味着對他人的關注,意味着成為整體的一員,意味着為人類的福祉奉獻自己。

·一旦我們發現并了解了一個人所劃定的人生意義,便掌握了開啟他全部性格的鑰匙。

·當一個人遭遇一個他無法适應或無力應對的問題,并且深信自己無法解決時,他會表現出自卑情結。

·任何不以友善的态度進行的教育都是錯誤的。

·一個人并不是由他所處的環境決定,而是由他對環境的解讀決定。

·如果個體不互相合作,對他人毫不關心,對整體毫無貢獻,那麼他們的人生必然一片荒蕪,身後也不會留下一絲痕迹。

·能力超群的背後,我們發現的并不是超群的遺傳因素,而是持久的興趣與不懈的努力。

·家庭生活中的全部行為都不需要動用權威,如果其中一個成員的地位突出或比其他人重要得多,那将是件很不幸的事。

《自卑與超越》:承認不完美,自卑的孩子也可以很優秀

如果對本期讨論的内容感興趣,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我将為5名讀者送出新書《不一樣的成長》,書中包含了對世界優質院校的介紹和國際教育相關問題的解答,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