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日書單|現當代作家特輯——魯迅(上)

每日書單|現當代作家特輯——魯迅(上)

魯迅,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創始者。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于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南韓、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01

呐喊

魯迅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1973

每日書單|現當代作家特輯——魯迅(上)

《呐喊》收錄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小說十四篇。魯迅在本質上使用的是兩條并行不悖,完全自恰的邏輯。

幾乎沒有一個現代中國作家,能像他這樣把現實性和隐喻性之間的關系處理得如此圓融,簡直天衣無縫。如果看明白了,便覺得他講的是啟蒙,是反封建禮教和傳統文化,但如果你沒有這樣先入為主的陳舊闡釋觀,隻看叙事,看到的就是落後與瘋狂。

在這裡,病/沒病,瘋狂/正常,非理性/理性就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完全是一體的。和當時《新青年》的許多撰稿者不同,魯迅寫這些文章時已過了激情澎湃的青年時代,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寂寞,是茫然四顧而全無應和者。是以對啟蒙,對現代性,魯迅比當時的任何一個文化人都能更深刻地認識到其中的兩面性,它的吊詭。也就是說,魯迅在啟蒙的伊始,已經預言了啟蒙可能的結局。

02

故事新編

魯迅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1973

每日書單|現當代作家特輯——魯迅(上)

《故事新編》是魯迅的破冰之作,是魯迅的文章中修辭最豐富,色彩最飽滿的。

雖然神話傳說中的神明、英雄、先聖都在「故事」中被着重突出了悲劇色彩,但依然掩蓋不住這本書的鮮豔。《補天》、《奔月》中神和超人的英雄都消亡了;《理水》中「中國的脊梁」困頓不堪,失去「脊梁」的意義,或者被異化;《鑄劍》中複仇者的堅定信念與自我毀滅的絕望并存,而複仇者與暴君的死屍竟然也在「大出喪」中滑稽地被「看客」們「瞻仰」。

《故事新編》裡,還有一系列隐藏着的,卻深痛的諷刺:神明、英雄、先聖們生活在世界中,總是被其他卑微的小人物圍繞,他們消解、扼殺着「脊梁」,同時又觀看着自己的戲劇。可悲的是,他們的卻有着更加頑強的生命力,至今。

03

朝花夕拾

魯迅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1973

每日書單|現當代作家特輯——魯迅(上)

朝花夕拾,顧名思義,清早落下的花朵到了傍晚拾起來。平靜地彎腰,凝視,回憶,撿起。這個原本簡單平和的過程被魯迅先生賦予了新的含義。

他記起快樂的童年,迷信卻仁愛的阿長媽,嚴謹樸素的藤野先生等等一些現在普遍為人所知的人物。我們清楚地知道阿長媽喜歡攤着“大”字睡覺,給“我”講一些客套和迷信的禮數;知道藤野先生與“日本鬼子”慘無人道的形象大相徑庭,“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着眼睛,夾着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他歎息魯迅不再學醫,他是真心希望新的醫學能傳入中國,這個“希望”使得魯迅更感受到藤野先生的偉大之處,我們也是如此。

04

野草

魯迅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1973

每日書單|現當代作家特輯——魯迅(上)

魯迅寫作《野草》時,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選集〉自序》中所說:“後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陣中的夥伴還是會這麼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誇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編成本書的時候,如《題辭》篇末所記,正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清黨的稍後。

在1934年10月9日緻蕭軍信中,魯迅談到《野草》時說:“我的那本《野草》,技術不算壞,但心情太頹唐了,因為那是我碰了許多釘子之後寫出來的”。在《華蓋集續編·海上通信》中說:“至于《野草》,此後做不做很難說,大約是不見得再做了,省得人來謬托知己,舐皮論骨,什麼是‘入于心’的。”

05

彷徨

魯迅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1973

每日書單|現當代作家特輯——魯迅(上)

《彷徨》收入魯迅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小說。

書的扉頁,有作者的題記:

朝發轫于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将其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彷徨》魯迅先生寫作于“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陣營分化的時期。原來參加過新文化運動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進”,魯迅當時象布不成陣的遊勇那樣“孤獨”和 “彷徨”。《彷徨》表現了他在這一時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每日書單|現當代作家特輯——魯迅(上)

微信公衆号

領讀Reading

新浪微網誌

@領讀Reading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