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每日书单|现当代作家特辑——鲁迅(上)

每日书单|现当代作家特辑——鲁迅(上)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01

呐喊

鲁迅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73

每日书单|现当代作家特辑——鲁迅(上)

《呐喊》收录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小说十四篇。鲁迅在本质上使用的是两条并行不悖,完全自恰的逻辑。

几乎没有一个现代中国作家,能像他这样把现实性和隐喻性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如此圆融,简直天衣无缝。如果看明白了,便觉得他讲的是启蒙,是反封建礼教和传统文化,但如果你没有这样先入为主的陈旧阐释观,只看叙事,看到的就是落后与疯狂。

在这里,病/没病,疯狂/正常,非理性/理性就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完全是一体的。和当时《新青年》的许多撰稿者不同,鲁迅写这些文章时已过了激情澎湃的青年时代,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寂寞,是茫然四顾而全无应和者。所以对启蒙,对现代性,鲁迅比当时的任何一个文化人都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其中的两面性,它的吊诡。也就是说,鲁迅在启蒙的伊始,已经预言了启蒙可能的结局。

02

故事新编

鲁迅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73

每日书单|现当代作家特辑——鲁迅(上)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破冰之作,是鲁迅的文章中修辞最丰富,色彩最饱满的。

虽然神话传说中的神明、英雄、先圣都在「故事」中被着重突出了悲剧色彩,但依然掩盖不住这本书的鲜艳。《补天》、《奔月》中神和超人的英雄都消亡了;《理水》中「中国的脊梁」困顿不堪,失去「脊梁」的意义,或者被异化;《铸剑》中复仇者的坚定信念与自我毁灭的绝望并存,而复仇者与暴君的死尸竟然也在「大出丧」中滑稽地被「看客」们「瞻仰」。

《故事新编》里,还有一系列隐藏着的,却深痛的讽刺:神明、英雄、先圣们生活在世界中,总是被其他卑微的小人物围绕,他们消解、扼杀着「脊梁」,同时又观看着自己的戏剧。可悲的是,他们的却有着更加顽强的生命力,至今。

03

朝花夕拾

鲁迅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73

每日书单|现当代作家特辑——鲁迅(上)

朝花夕拾,顾名思义,清早落下的花朵到了傍晚拾起来。平静地弯腰,凝视,回忆,捡起。这个原本简单平和的过程被鲁迅先生赋予了新的含义。

他记起快乐的童年,迷信却仁爱的阿长妈,严谨朴素的藤野先生等等一些现在普遍为人所知的人物。我们清楚地知道阿长妈喜欢摊着“大”字睡觉,给“我”讲一些客套和迷信的礼数;知道藤野先生与“日本鬼子”惨无人道的形象大相径庭,“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睛,夹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他叹息鲁迅不再学医,他是真心希望新的医学能传入中国,这个“希望”使得鲁迅更感受到藤野先生的伟大之处,我们也是如此。

04

野草

鲁迅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73

每日书单|现当代作家特辑——鲁迅(上)

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选集〉自序》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编成本书的时候,如《题辞》篇末所记,正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清党的稍后。

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信中,鲁迅谈到《野草》时说:“我的那本《野草》,技术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在《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中说:“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难说,大约是不见得再做了,省得人来谬托知己,舐皮论骨,什么是‘入于心’的。”

05

彷徨

鲁迅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73

每日书单|现当代作家特辑——鲁迅(上)

《彷徨》收入鲁迅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小说。

书的扉页,有作者的题记: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将其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彷徨》鲁迅先生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 “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每日书单|现当代作家特辑——鲁迅(上)

微信公众号

领读Reading

新浪微博

@领读Reading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