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喬煥江:網生文化與網絡文學的早期生态|天涯·研究

天有際,思無涯。

喬煥江:網生文化與網絡文學的早期生态|天涯·研究

“網絡文學與網生文化”研究小輯

網生文化與網絡文學的早期生态

喬煥江

網絡文學的起點到底應該是什麼?是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還是1997年開始連載的羅森的《風姿物語》?最近網文研究界對這個問題的追問,看起來似乎是在根據某些曆史細節正本清源,實際上這個所謂“本源”,隻能算是網絡文學主流形态的“鏡像起源”——想象一個文本的或文學技術的确切起點,不能不說是對網文當下既成形态的屈從與辯護。如葛蘭西所言:“文學不能産生文學”,它不可能是“孤雌繁殖”,它需要曆史與革命的“陽性因素”。對于中國網絡文學的發生來說,這個“陽性因素”隻能是1990年代以來的曆史變遷,即使是與網絡文學密切相關的網絡互聯技術,也必須在與這個具體的曆史情勢的互動中才能把握其在網文實踐中的真實面相與确切作用。換句話說,與其沉迷于為某種形态的網絡文學尋找單一起點,不如回到網絡文學得以滋生的曆史文化語境,嘗試在1990年代中後期開始出現的網絡文化中把握網絡文學的多樣化源頭。

早期網絡空間與網絡文學的多發狀态

喬煥江:網生文化與網絡文學的早期生态|天涯·研究

《第三次浪潮》三聯書店1983年版封面

1983年,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中譯本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其所預言之資訊技術即将推動社會形态變革的理論,雖然還隻能在人們的觀念領域激起猜想,但實際上,中國政府很快就意識到資訊革命的戰略性意義。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中國科學院高能實體研究所已經實作通過衛星向歐洲發送電子郵件,随後,在科研教育領域開始發展局部網絡,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國科學院高能實體研究所網絡(IHEP)和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絡(NCFC)。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美國領先全球制定了“資訊高速公路”戰略,到1994年4月,中國的NCFC即通過64K專線,實作了與國際網際網路的全功能連接配接。但此後一年,仍然“是非開放性的學術網絡階段,主要用于科研、教育領域。1995年5月,郵電部宣布向社會開放接入服務,從此進入完全開放的市場化階段。這成為1995年中國網際網路最重要的變化,從此,上網、用網成為機構、個人的新時尚”。當年年底,中國内地網際網路注冊使用者已接近四千個,此後幾年,網際網路業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發展迅猛,到2000年,内地網絡使用者已達一千六百九十萬個。網絡的确已經作為一種新的“尺度”,結構性地參與了新聞傳播、商業、金融等領域的重塑。了解網絡文學在國内的規模性發生,首先應當在這一大的戰略性發展的背景下展開,隻有充分意識到這一宏觀曆史語境,才能認識到中國網絡文學的意義為什麼已經遠遠超逾了傳統的文學場域,才能了解為什麼中國網絡文學會成為世界各國文學生産中一枝獨秀的景觀,也才能了解在由媒介技術革新、資本等全球性要素推動的網絡文學發展中,網絡文學的中國經驗所具有的創造性意義、價值和問題。

在網際網路洶湧的發展浪潮中,中國的網絡文學也很快以多樣的探索形式呈現出雜然并陳又生機無限的态勢。當然,我們要注意到中國大陸早期網絡文學與北美和中國台灣地區網絡文學并不引人注目的關聯性。國内第一份上網的中文刊物是1995年1月正式發刊的《神州學人》電子版,這看起來順理成章,因為當時主要的讀者群仍然是身在海外的留學生群體。此外,國内少數領風氣之先的網絡文學寫手在網際網路開始初步民用之後,也時常在《新語絲》等海外網刊、ACT等網絡空間發表文章,有的甚至為其擔任編輯,身在廣東的早期知名“網蟲”笨狸(Banly,即後來的著名IT評論家)就很典型。雖是一介平民,但笨狸早在1994年網際網路剛接入國内就開始上網,1995年開始網絡雜文寫作并為《新語絲》和《書屋》擔任編輯,1997年創辦的電子雜志《無夢島周報》,作為網絡寫作個人站點在國内是領風氣之先的,網易開通個人首頁服務之後,該周報後更名為《激流》,作者基本每周末寫作上傳原創文章,時有詩詞雜文等文學作品夾雜其中。北美網絡文學的一些特點也自然影響到早期中國網絡寫手對網絡空間和網絡文學的了解,如笨狸在其論述網絡文學的名作《織網成文》中詳細梳理網絡文學的特征、價值觀,基本上還是對北美華文網絡文學展現出的價值觀的認同,如“網絡文學創作獨特的價值觀:不為名,不為利,隻為了可以向更多人表達自己的理念和情緒”,再如“網絡文學同樣是一種遊曆于網絡之間的個體生命對于理想網絡的渴望,這種追求不是技術性的未來展望,而更多是感性而更具有人道主義的精神需求”。又如他對網絡文學特征的四點概括:“自由靈動”(包括“技巧的自由”和“内容的自由”),“生動幽默”,“短小精悍”,“談天說地邊緣化”,這些看法總體上也還是在價值觀念上表現為對自由、平等等社會價值的認同,但在具體寫作态度、生産方式等方面則往往構成了對傳統文學的挑戰。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一世紀初,中國網絡文學盡管由于網際網路正處在一個生長和不斷技術更新的階段,但也在各種BBS、虛拟社群、個人網頁、部落格中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文學寫作探索實踐,甚至出現了如“榕樹下”這樣專門的文學網站,一些網絡寫手(如網絡文學“三駕馬車”和安妮寶貝等)也在網上因極高的人氣而名聲大噪,而網際網路對距離和阻隔的跨越,也使中國台灣網絡文學進入中國大陸網民的視野,蔡智恒、九把刀等網絡寫手的作品迅速吸引了大量讀者,并進而影響到中國網絡小說的發展方向。其中蔡智恒的網絡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被中國各大論壇轉載,引起網友衆多跟帖,這是“網絡文學第一次在大陸引起轟動,很多人因為這部作品才知曉了網絡文學。……該書的出版成為一個标志性事件,意味着BBS作為早期第一個成熟的網際網路應用正式‘轟動中國’;1998年也被成為網際網路界真正意義上的‘BBS元年’。”(歐陽友權、袁星潔編《中國網絡文學編年史》)除此之外,一些新出現的門戶網站如新浪、網易等也開始通過頻道設定、提供平台空間乃至評獎等方式參與到網絡文學生産中來,而很多傳統作家也開始嘗試進入網絡空間。從1997年前後網際網路規模效應逐漸顯現到2003年起點中文網全面收費制這段時間,中國網絡文學的發展可謂群芳争豔、形态繁多,但也正是在這種衆聲喧嘩的狀态中,其中一些形态與某些可能對此後網絡文學生産産生重要影響的要素遇合,而機緣巧合地逐漸上升為主要形态。

總體來看,這一時期的網絡文學的生産基本上處在從自發向自覺、從免費到商業化試水轉化的探索階段。一方面,基于個人興趣的自發性嘗試、寫作目标群體不明确、文本形式多樣化的探索幾乎同時出現;另一方面,一些網站初步的商業化嘗試,以及商業網站的平台設計對網絡文學的生産也産生了一定潛在的制約和影響,就網絡文學的語言形式來說,一些論壇在發展一段時間之後,也往往會形成論壇網友公認的語言範式,并進而潛在地規約着文章作者的話語方式乃至價值取向,逐漸形成一些類型模式的雛形。在開始階段,無論是BBS還是虛拟社群版塊,雖然設有版主,但多是由論壇中活躍的、令人信服的網友擔任,其身份并非傳統文學期刊編輯的專業守門人,論壇文章隻要不觸及極為敏感的話題、不違反國家網際網路法規,就可以在論壇中張貼,因而其中的文學作品主要是由作者個人興趣驅動有感而發,大多不會精心構思,也沒有明确分類的目标讀者,這也自然導緻在論壇和社群中的作品良莠不齊,總體水準并不太高。網易個人首頁的開發和開放,締造了大量業餘文學創作者的個人空間,很多人在閑暇時用心經營自己的網頁,上傳或在網頁提供的輸入界面直接創作屬于自己的作品。嚴格的說,這些文字不能籠統的稱之為作品。一是因為網絡上可以采取匿名方式,很多網友把自己的空間變成記錄生活片段、情感吐露甚至情緒發洩的私密空間,這樣的文字多缺少必要的謀篇布局,也不考慮讀者閱讀的效果,大多可歸類于自我呓語;二是由于當時存儲技術的限制,網站不可能為每個網友提供免費的大容量空間,書寫闆對每篇文章的位元組有一定限制,且在從寫作到上傳期間,文檔的儲存和修正都較為繁瑣,是以很多作品基本上都是一氣呵成,不做過多的修改,其粗糙之處在所難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個人首頁的基本版式主要由網站背景設計,雖然網站也會提供不同的頁面版式供使用者網友挑選,也提供一些素材供網友修飾裝點自己標明的版式,但版式的總體數量是有限的,功能設定也大同小異。網站雖然也會鼓勵網友自行設計一些版式上傳到網站,但設計版式需要掌握一些相應的程式設計技術語言,是以,多數網友仍然隻是在網站彙集的版式進行選擇,這就使得網友在獲得相對自由的書寫空間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為網站設計的平台所限制和規約。

出于描述上的友善,我們可以按照在這一階段網絡文學實踐依托的不同平台分為三大闆塊,即論壇社群(BBS)、文學網站和個人部落格。個人部落格中的網絡文學寫作除了門戶網站有意識将一些影響力大的寫手邀請到門戶下的部落格寫作,進而産生一定程度的公共影響,其他絕大多數個體寫作并由個體或少數朋友閱讀,其狀态也紛繁複雜,難以定性。我們遵從網絡文學發展的既成軌迹,着重對這一時期BBS和文學網站的情況加以描述。

貓撲與天涯:網生文化與類型小說的情感結構

首先來看發生在BBS上的一些動向。BBS是早期網友彙聚的主要空間,由于論壇形式為作者和讀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免費自由交流空間,在長時間交流碰撞中逐漸形成一些網友集體預設的語言方式和價值趣味。正是在這種類似延續民間诙諧文化的網生文化沃土上,一種互動式寫作的新形式就此開始出現,而正是在這種互動式寫作和閱讀中,漸次生成了一些網絡類型小說的類型雛形。後來開始大行其道的類型小說自然有其更為密切的源頭,但它得以成長和呼應的特定情感結構,甚至小說自身基本的人物設定、情節邏輯,都是早期網生文化孕育的結果。早期在網友中擁有高度影響力的社群以“貓撲大雜燴”和“天涯虛拟社群”為典型代表,我們着重了解一下這兩個大型論壇中某些重要動向。

喬煥江:網生文化與網絡文學的早期生态|天涯·研究

貓撲網站2021年4月15日釋出公告,4月20日起正式關閉發帖功能。

1997年10月建立的貓撲,最開始隻是一個不知名的電視和電腦遊戲愛好者小社群,後來推出的貓撲大雜燴則變成一個“無主題、無對象界限”的BBS,迅速彙聚了海量網友,到2003年9月注冊使用者已接近八百萬,現已超過1.3億。貓撲自稱“網絡流行文化發源地”,雖有自我誇大之嫌,但絕非毫無根據。實際上,很多後來人們常用的網絡流行語,的确是在貓撲中的誕生的。貓撲的推介語“貓撲有三寶,BT、YY、沒煩惱”,代表了這個早期城市草根社群的主要精神趨向,貓撲的網友自稱Mopper,論壇顯然逐漸自發演進成為他們藉以擺脫現實壓力的亞文化空間。“有一個地方,聚集着這麼一群人。他們思維活躍,見解獨到;他們能把我們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分析得令人拍手稱快;他們BT,卻不是變态,而是跳躍性思維;他們稱自己為Mopper。”(熊貓盼盼《愛生活,愛貓撲——mop.com》)BT(“變态”的漢語拼音首字母)和YY(“意淫”的漢語拼音首字母)可謂是貓撲自生長的話語規則,但這兩個網絡流行語與其漢語詞彙并不完全一緻:“這個BT不是低級趣味,而是指出人意料而非重複的創意、跳躍性的思維、善意而有智慧的調侃來營造出的個性文章,在貓撲上風行一時,創造了不少網絡潮流語句。”而YY也并非僅指性幻想,雖然它的産生與網友們的性幻想有關,但很快就超出了性的狹窄範圍,而是“泛指一切超越現實的幻想,可以視為一種網絡空間的‘白日夢’。……YY的基本功能是在幻象空間中滿足讀者的一切欲望,無論是高雅的還是低俗的,都可以在YY中獲得想象性滿足”。(藍藍《貓撲進化史》)

早期的Mopper們多為集中在上海、北京等地的都市草根IT男,正值計算機網際網路事業發展迅猛時代,他們大多工作時間長、強度大,工作空間和日常生活的封閉單調、枯燥乏味,貓撲的虛拟世界于是成了他們釋放自我、調節情緒的空間。Mopper們的口号是“BT有理,YY無罪”,因為在這裡,跳脫的思維、調侃的語言更能打破日常的刻闆,傳奇的經曆、神秘的故事更能挑起大家的興趣。一些平日裡的情感幻想一旦被某個Mopper的話題引發,立刻會有衆多Mopper參與進來,紛紛跟帖“建樓”,或是催“樓主”更新事件進展,或是給“樓主”提出意見建議,如果事件按照大家的想象發展下去并最終出現冀望的結局,往往就會引起衆Mopper的狂歡并成為更多Mopper互相推薦的經典精華熱帖。時常有網友抛出一件自己(或拟想的)日常生活中經曆的事件引子,如偶遇心儀的女孩、奇特的遭遇、神秘的人物、詭異的經曆之類,然後在跟帖網友的好奇追問和共同期待中不斷續貼,最後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而因為見證甚至參與了事件的發展過程,Mopper們往往具有很強的代入感。

在貓撲中出現的這些故事,有三類更能吸引大量網友關注,其中影響力最大的首推都市情感類。IT男的工作環境中女性本就較少,加之逾時長的工作使他們接觸異性的機會也不多,對異性的欲望和幻想自然比較強烈,是以,地鐵或電梯偶遇,公司新來的女文員甚至女上司都會成為白日夢的對象,如何與偶遇對象發展一段戀情,經常以近乎網絡直播的方式每天由“樓主”張貼最新進展,很多Mopper跟帖鼓勵、給出建議或腦補演繹出更細緻的情節可能,共同推動着情節的進展。由于跟帖往往特别多,貓撲還設定了“隻看樓主”的看帖功能,既便于後關注該事件的網友跟上節奏,又使得事件最終可以作為完整的故事被閱讀。其他産生較大影響力的兩類則富有神秘或傳奇色彩,一類是鬼怪故事,一類是黑道傳奇。這兩類故事突破了Mopper們的狹小生活空間,新鮮刺激的情節滿足了他們對于世界和社會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且叙述者往往以親曆或見證人的口吻講述故事,使網友們産生很強的代入感,而每天隻能提供的一兩個連續性很強的片段,又會引起他們強烈的閱讀欲望,因而時常也是應者雲集。直到今天,貓撲仍然保留着一個“鬼話”版塊。應該說,這已經就是後來網絡類型小說生産模式的雛形,無論是故事本身的内容取向、話語風格,還是故事生産演繹過程中與讀者的交往互動及其對粉絲人氣的積攢,甚至包括貓撲推出的Mopper可以使用道具如“救生圈”“醒目燈”等提高文章的關注度等形式,這些經驗都被後來商業化的類型小說所借鑒使用。不過,貓撲作為論壇一直保持免費共享的網友共同體原則,前面提到的道具雖然需要以貓撲币(又稱貓皮,MP)購買,但貓撲币并不需要網友購買,而是一種社群獎勵機制,“積累MP,是貓撲激勵社群成員參與的一個重要手段。一般來說,想要獲得MP,需要大量地參加社群活動,發文章,但另外一種更快的獲得MP的方式是做‘賞金獵人’,即通過回答别人懸賞的問題來獲得MP獎勵。當某社群成員需要解決一個問題時,就在貓撲發帖并許以一定數量的MP作為酬謝。對此感興趣的成員可以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與資訊來回答問題,提問人會将相應的MP獎勵給給出滿意答案的成員。”(彭蘭《貓撲社群刍議》)貓撲币通過參與社群建設獲得,且可以在Mopper之間以“異動”的方式自由轉讓,這就保證了社群内免費共享資訊、網友間義務互助合作,因而最大限度保障了網友在論壇生産中的主體地位。

喬煥江:網生文化與網絡文學的早期生态|天涯·研究

如果說,貓撲主要代表了由IT男為主的草根網友自發的網絡文學生産可能,天涯虛拟社群(簡稱天涯社群)的面相則相對更代表了1990年代知識生産的民間主流的主要動向。創立于1999年3月的天涯社群,很快就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論壇”。與當時貓撲主要彙聚70後、80後青年不同,天涯社群的使用者年齡跨度更大,因而話題的社會化程度更高,加之在建立之初曾與同在海南的思想性、人文性、社會關懷兼具的《天涯》雜志有内容合作,一些學者和作家也紛紛化名加入(如天涯縱橫的版主就是化名老冷的李陀,蔣子丹等著名作家也以網友的身份在論壇發帖,一批以民間立場自居的或民間的知識分子也紛紛把天涯社群作為自己話語實踐的主要陣地),進而使天涯社群形成了開放、包容、充滿人文情懷的特色,一些版塊如“天涯雜談”“關天茶舍”“舞文弄墨”“閑閑書話”“煮酒論史”等的設定,明顯展現出非功利的人文價值取向。對于論壇的組織管理,天涯社群總編胡彬曾有一個形象的說法:“打個比方,我們好比物業公司,網民是業主,我們隻是為他們做做保潔、管理環境,讓大家樂于在那裡發言交流。”從傳統的守門人到網絡社群的物業服務,天涯社群充分調動和發揮網友主體創造力的意圖非常明确,這使得天涯社群至今仍然保持着相當的影響力,很多産生重大影響的社會事件都是由天涯社群網友首發。在這樣的氛圍中,一些著名的網絡作家如慕容雪村、當年明月、甯财神、十年砍柴、步非煙等,也陸續從天涯社群走向大衆視野。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請将我遺忘》首發于“舞文弄墨”,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一度連載于“煮酒論史”,而天涯社群另一頗受網友喜愛的版塊“蓮蓬鬼話”,則成為國内負有盛名的懸疑文學聖地,天下霸唱的《鬼吹燈》就是從這裡走出的網絡文學經典名作。相比貓撲草根網民自發形成的BT和YY文化,天涯社群的文學話語實踐則更帶有一些人文氣息,其基于社會公正對于社會複雜性的關注也較為明顯。某種程度上,天涯社群中的許多文學實踐暗含着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學傳統與民間訴求及其通俗趣味遇合的可能。

可以說,正是論壇的免費開放、資源共享,以及淡化守門人角色而由網友共同體完成優勝劣汰等諸多政策,使得這一空間中的網絡文學實踐産生了基于網友主體創造性、彙聚網友智慧和趣味的類型文學初始狀态。除了前述的貓撲和天涯社群,西陸BBS也是對網絡文學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空間。2000年以後,在西陸以低廉價格提供的個人論壇空間聚集了早期重要的一批文學BBS版塊,其中一批網絡玄幻文學(文化)愛好者更是成為後來網絡玄幻文學規模化發展的重要基礎。在早期由網絡技術支撐的理想主義和網友群體的文化熱鬧非凡,但這一網絡文學自發成長的良好趨勢并沒有得以長久延續,在積聚起巨大的人氣之後,資本也敏銳地從中窺視到巨大商機。貓撲很快于2004年被千橡集團收購,随後開始大規模商業化;天涯社群商業化步伐較慢(2007年4月始與谷歌合作),但也面臨着其他商業網站的觊觎,一些有影響力的網絡類型文學名作屢被挖角,《鬼吹燈》很快被起點中文網買走,當年明月也與新浪簽約,改在新浪部落格連載。随着後來一批文學網站的商業化步伐加快,論壇熱鬧非凡的盛景很快被蓋過風頭。

從“文學在網絡”到網絡書站

這一階段紛紛建立的文學網站也是多樣化的。從内容來看,傳統文學、網絡原創各有陣地,個人趣味、群落同好精彩備呈;從營運模式來看,有免費共享,有版權轉讓,也有網友付費,可謂形态各具。我們選取幾種不同類型文學網站的典型代表分别加以分析。

喬煥江:網生文化與網絡文學的早期生态|天涯·研究

“榕樹下”網站截圖

中國第一個原創文學網站是人所共知的榕樹下,該網站發端于1997年12月25日由美籍華人朱威廉在PC home網站建立的文學個人首頁。在建立榕樹下之前,朱威廉剛剛将自己創辦的國内首家外資廣告公司“聯美廣告”以1245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給國際廣告業巨頭奧姆尼康集團。優裕的經濟條件,使他的榕樹下一段時間内保持非營利的性質,個人愛好和精神寄托是網頁和網站建立的主要動機,是以榕樹下網站在開始的時候隻是朱威廉一個人在打理。如果不是有着強烈的文學愛好,甚至如果不是有一個文學的理想,很難想象一個人堅持這樣需要物質和精力高度投入而又無功利的工作。讀者來稿越來越多,朱威廉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應對,1997年7月,榕樹下申請注冊了自己的頂級域名www.rongshu.com,并開始聘請朱威廉發現的一些有寫作實力的網絡寫手(如李尋歡、甯财神、安妮寶貝等)建立編輯團隊。榕樹下網站雖然在成立初期一段時間内仍然沒有進行商業化,但聯美廣告的出資也為後來号稱“華國文學門戶網站”的榕樹下的多舛命運埋下了伏筆。在這個初始階段,我們看到,榕樹下并沒有走向網絡技術時空特有的衆生喧嘩和群體狂歡,它所實行的編輯審稿制度,顯然是對傳統紙質文學生産機制的借鑒和延續,這一點,在榕樹下當時的欄目設定和所發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美學趣味也有明顯的痕迹。榕樹下顯然對傳統文學機制保持着足夠的尊重,盡管朱威廉曾想建立一個更加民主化的文學王國,希望通過榕樹下讓更多普通人得以抒寫并發表自己的生活情感,但他又非常自覺地置身于文學傳統之中。對于網絡文學這一概念,朱威廉曾表示:“我覺得它的名稱應該改成‘文學在網絡’更貼切一些。所謂網絡文學,就是賦予文學更廣闊的天地,賦予大家更平等的機會,讓文學有更肥沃的土壤,讓它在大衆的生活中去自由的生長。”也許正是出于這一認識,榕樹下即使作為一個從出身來說已屬商業性的網站,也沒将網絡文學的創作和閱讀過程本身視為盈利手段。網站為作者提供免費發表平台,網絡讀者完全免費閱讀并可以留下評論,似乎是一個自由、民主的文學交流的網絡空間。

相對來說,榕樹下努力通過使網絡文學作品進入紙質文學的傳統出版發行管道即通過版權轉讓來擷取一定比例的收益,這更顯示出它對傳統文學生産機制的認同或妥協。不過,榕樹下畢竟是一個網絡空間,雖然一定程度上仍然設定了文學守門人的角色,但對網友中的文學愛好者來說,這個門檻畢竟低了很多,加之編輯們本身就是網絡中成長起來的寫手,是以,在選稿編輯的過程中,并不會完全遵照傳統紙質文學雜志的标準。相對來說,文學的通俗面向、對個體日常生活乃至網絡生活的反映、網絡空間的語言機巧、對讀者情緒的照顧等,更是榕樹下網絡文學相對于純文學獨具的特點。當然,網絡文學的“網絡性”與純文學的“文學性”之間,或者說,網絡文學的平民性與純文學的精英化之間并非融合無間,在榕樹下自1999年開始舉辦的幾屆網絡原創文學大賽的評選過程中,評委中的精英作家和網絡寫手之間的意見不一,盡管最終還是文學精英把握了決定權,但兩者之間的沖突仍可見一斑。可以說,即使在榕樹下這種意圖與文學傳統接續的文學網站,網絡平民文學對精英文學的挑戰也是實際存在的,但在總體上,它并沒有另起爐竈将網絡文學自身完全商業化,而是仍然希望通過能殺進傳統文學生産機制以擷取主流文學的承認,并在傳統媒體中擴張自己的力量以期在傳統媒介産業(傳統紙媒、實體書出版乃至廣播和影視)中分一杯羹。它的這一選擇也使得當其營運出現一些困難的時候,所選擇的買家恰恰是國際出版集團貝塔斯曼,而從這裡走出的網絡作家如李尋歡、安妮寶貝等人多是通過出版實體書而名利雙收。後來,安妮寶貝試圖洗脫自己網絡寫手的身份,屢次聲稱自己就是作家,而取消了網絡這一重身份;李尋歡則換回原名路金波,很快變身文化經理人,并成為著名的暢銷書出版商,他旗下簽約的韓寒、安妮寶貝、饒雪漫、安意如、石康等寫手,通過實體書的出版和分銷,賺得盆滿缽滿,并通過成功定位青少年讀者,締造了經久不衰的青春文學現象。

在内地網際網路發展的起步階段,網易等門戶網站和一些BBS曾經一度給使用者提供免費的空間站點或論壇版塊,而圍繞某些專門收集發表某些特定類型文學作品的書站,許多有相近閱讀喜好的網友遂藉此形成一些類型化的創作閱讀群落。号稱“中國首家永久免費原創文學門戶”的“幻劍書盟”就是由書情小築、石頭書城、小書亭、凝風天下先于2000年結盟,後于2001年合并而成,合并後的幻劍書盟以奇幻、武俠小說作為網站的主打類型,最開始的免費政策,使其聚集了海量的讀者,一些被譽為“大神”級的寫手如唐家三少、蕭鼎等都曾在幻劍書盟連載作品。西陸網的BBS也是早期的網絡文學平台,從這裡走出的“自娛自樂”“紅塵閣”“一意孤行”等文學論壇加盟2000年8月創辦的“龍的天空”,并成立了“龍的天空”原創聯盟網站,而“一度以‘西陸’為基地,并于2001年11月建立玄幻小說協會的吳文輝、寶劍鋒(林庭鋒)等玄幻文學愛好者,2002年5月獨立建站,并改名為原創小說協會——起點中文網,簡稱‘起點中文網’。”(馬季《網絡文學透視與備忘》)

關于奇幻和玄幻文學等幻想類作品在中國網絡文學中的發生,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不少研究者都提到2002年起随着電影《指環王》系列上映以及J·K·羅琳《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在中國青少年中引發的奇幻文學熱,也有研究者注意到在此之前流行歐美的桌遊《龍與地下城》引入中國,這是一款參與者角色扮演的政策遊戲,有着“西方風格的架空異世界”設定,“經由中國最早的一批網民進行傳播,直接影響了中國網絡奇幻文學的産生”。(邵燕君編《破壁書》)在西方奇幻小說和遊戲的刺激下,也由于香港作家黃易的玄幻武俠小說的風行(起點中文網的創始人吳文輝就将黃易視為“網絡小說的鼻祖”),東方式的玄幻架空曆史小說開始出現。在這些事實的關聯背後,其實有着更深刻的文化邏輯。奇幻、玄幻、曆史架空等幻想類型小說的興起,直接的動因是歐美奇幻類型小說、中國港台玄幻武俠小說、電子和網絡遊戲等流行文化的影響和刺激,另一方面則提示我們注意這類小說作者群和讀者群的代際變化。由代際轉換這一線索,我們大概能夠發現特定曆史階段的權力和文化邏輯如何限定了網絡文學的類型走向,而類型文學又以什麼樣的方式嵌入到曆史之中。來自歐美日和中國港台的流行文化以及電子網絡遊戲文化無疑是這些地區相當成熟的文化工業的大衆文化産品,其進入中國大陸,正是全球化的消費主義文化邏輯的應然結果;而對于當時正處在成長期的中國80後、90後獨生子女來說,其倫理觀念的養成往往局限在一個家庭之内,凸顯個性化的教育政策又使他們不會更多接受集體主義的影響,因而實際上存在着一個世界觀的斷層。後革命時代革命傳統經驗抽象而陌生,愈演愈烈的功利化世界又并不情願認同,架空曆史的奇幻或玄幻小說和遊戲世界,自然也就成了他們想象、書寫或者代入體驗别樣世界的一個便捷出口。由此,幻想類型小說在新世紀的中國異軍突起,收獲數量巨大的青少年擁趸,也就不是什麼難以了解的事情。

當然,玄幻文學在網絡文學完全類型化之後成為其中絕對的領軍類型,與起點中文網比較早的商業化營運政策也很深的關系。初期的網絡書站主要是上傳香港和台灣的武俠、玄幻、言情等題材的通俗小說供網友分享閱讀,偶或有原創文學的版塊,數量也并不多。随着網際網路使用者的激增,網絡文學作者和讀者的數量也飛速增長,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使供給不足的問題顯現出來,而低門檻激發的寫作欲望也使得網絡原創小說的數量越來越多,少數同好的義務編輯已經不足以應付局面,網站服務營運需要的成本投入也成為嚴重的現實問題。應該說,這是促生一批主打類型文學網站的客觀條件,也是促使文學網站成立後很快就不得不開始商業化探索的驅動力。比如以言情和腐女文化著稱的“晉江文學城”,就從原本挂靠在由晉江電信局技術支援的晉江資訊港中一個文學版塊演進為獨立的類型文學網站。“當數量有限的台灣言情小說漸漸不能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時,一些原創作品便開始在論壇生長出來。2003年,原創作品吸引的流量越來越大,管理者決定設立與‘晉江文學城’對應的‘晉江原創網’。”(肖映萱《晉江文學城冰心站長駕到》)實際上,一旦原創網站建立,網友的寫作熱情會更大地釋放出來,而閱讀者也會雲集而來,這對網站編輯、管理、流量服務等各個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這些當然就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援。很多在初期完全免費的文學網站都面臨着這個問題,堅持免費的網站,有的靠廣告收入試圖維持網站的營運,有的靠網友湊份子捐款或募資,有的靠版權中介賺取一定份額的版稅;開始探索商業化模式的網站,有的靠線下出版實體書試圖在傳統出版市場分一杯羹,有的則開始在網站本身營運原創内容試水付費閱讀模式。但世紀初開始的文學網站的商業化嘗試并沒有從總體上改變早期網絡文學多樣化的生态景觀,對于一些有着文學理想的文學網站營運者而言,是否赢利并不是他們打理網站的首要目标,而維持自己打造的網絡創作和閱讀空間,更是他們實在的想法。比如紅袖添香網的創始人孫鵬,出于文學夢想而與朋友們建立了這個後來以女性向言情小說著稱的網站。“孫鵬覺得做文學網站不是賺錢的事情,這種想法一直到2003年,紅袖添香正式成立公司才開始改變。那一年,孫鵬才第一次融資幾十萬的規模,來應付房租、伺服器、人力等開支。一年之後,慢慢發展到了四五個員工。但紅袖添香依然緩慢地發展着,他當時的想法依然是:‘我們不需要發展,餓不死我們。’”(張守剛《“紅袖添香”的尋資之路》)紅袖添香的這種态度也使得它在文學網站被大規模商業化時期對有意向的資本收購非常挑剔,直到2008年7月才接受盛大的投資。

紅袖添香被閱文集團收購

總體來說,從1997年到2003年左右這一階段,中國的網絡文學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多樣化實踐并存的生态化景觀,出現了部落格或個人首頁中的個體寫作,基于網絡虛拟空間自發互動性的論壇故事,出現了基于傳統文學理想又相容普通人趣味和愛好的傳統型文學網站,也出現了基于群落愛好的專門化的類型文學網站。盡管經過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之後,很多網站不得不開始商業化的嘗試,但仍然處于探索性階段,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網絡文學多樣化發展的可能。隻是在盛大網絡2004年開始收編起點中文網等知名文學網站并成立盛大文學公司壟斷網絡文學生産之後,類型小說才在資本的推動下迅速成為網絡文學的主要形态,然而,被收編的不隻是網站,早期網生文化所形成的使用者群體及其虛拟社群交往習慣、情感結構和語言方式,作為巨大的隐形文化财富,也被納入資本主導的網絡文學生産模式之中。不過,正如巴赫金所說的:每一種思想都不會絕對死亡。早期網絡文學多樣化的探索所代表的文學可能及其傳遞的文化訴求,總會在合适的曆史情勢中迎來自己的複活節。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網絡文學批評話語體系研究”(19XZW002)階段性成果。]

喬煥江,學者,現居海口。主要著作有《日常的力量——後新時期文學與文化反思》《被拯救的審美》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