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哈佛大學:優秀的孩子都是“陪”出來的(附高品質陪伴5字法則)

作者 | 番茄媽

英國曾經做過一項長達70年的紀實追蹤,從1946年開始,跟蹤記錄了近七萬個孩子的成長軌迹,試圖找出孩子優秀背後的原因。

調查的結果顯示,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受家庭、社會和經濟水準影響,注定一生平庸。

但仍有20%的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能夠打破“平庸”的魔咒,成功逆襲。

這部分孩子成功逆襲的關鍵就是:他們從小是父母陪伴着長大的。

董卿在《朗讀者》中也說:

“陪伴是一種力量,在這個世界上,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我們會發現,但凡是那些學業優秀、心理健康、自信獨立、内心富足的孩子。

他們的父母大都做了一件事情——高品質的陪伴。

哈佛大學:優秀的孩子都是“陪”出來的(附高品質陪伴5字法則)

01

父母今天陪伴越用心,

孩子未來就越優秀

密歇根大學曾做過一項調查,科學地揭示了陪伴孩子的神奇之處。

調查顯示,對行為得體、考試名列前茅這兩件事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作業的數量,也不是家長督促學習的程度,竟然是家庭聚餐的頻率和時長。

也就是說,一個孩子的珍貴品質、學習能力,是在父母溫馨陪伴下滋養的。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工作非常繁忙,可他依然會留出時間陪伴孩子成長,從未缺席過任何家長會和為孩子舉行的重要儀式。

大女兒瑪利亞出生後,不管工作有多忙,母親米歇爾每天都會接送孩子上下學。

而奧巴馬隻要一有時間就會回孩子們身邊。

女兒學習遊泳時,自己親自當老師;

哈佛大學:優秀的孩子都是“陪”出來的(附高品質陪伴5字法則)

孩子放假時,就帶她去遊樂場玩;

哈佛大學:優秀的孩子都是“陪”出來的(附高品質陪伴5字法則)

不錯過孩子的每一個重要節日。

哈佛大學:優秀的孩子都是“陪”出來的(附高品質陪伴5字法則)

奧巴馬曾經說過:

“我不會一輩子當總統,但我需要一輩子做一個好父親。”

正因如此,他們的兩個女兒都很自信、優秀,一個憑借自己的努力去了哈佛,另一個則進了密歇根大學。

陪伴,就是最進階的家庭教育;父母就是最好的家庭教師。

父母用心陪伴,孩子才能未來可期。

哈佛大學:優秀的孩子都是“陪”出來的(附高品質陪伴5字法則)

02

父母會不會陪伴,

孩子未來差距巨大

最近,疫情嚴重,很多孩子不得不居家,坐在電腦前重新開始上網課。

昨天,有個朋友就跟我吐槽,說疫情期間帶孩子簡直太難了。

我一時來了興緻,詢問她是怎麼帶孩子的?

朋友說,她真是操碎了心,擔心孩子不專心聽課,幾乎每隔半個小時,她就會推門進去督查一次。

一旦看到孩子打盹兒,或者是偷吃零食,她就會控制不住情緒,數落孩子,後來幹脆搬了個椅子在一旁監督他。

而隔壁家的孩子同樣也是居家學習,卻一片歲月靜好,井井有條。

電話那頭,朋友義憤填膺,非常不了解;

但我聽了以後,非但沒有同情她,反倒有點同情孩子。

朋友表面上的确是在陪伴孩子,而且做到了事無巨細,竭盡全力。

但她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陪伴用錯了方式,不僅讓孩子感到窒息,也讓自己感到痛苦。

一位教育專家說過:“優秀孩子是優質教育的成果,問題孩子是問題家庭的産物。”

父母錯誤的陪伴方式,有可能毀掉了孩子的努力與潛力。

1. 耐心太差,沒有控制好情緒。

溫暖的氛圍,和諧的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也是陪伴的底色;

動不動就發脾氣,失去耐心的陪伴,會成為孩子成長中的一劑“毒藥”。

2. 動不動說教。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喜歡用居高臨下的态度說教、講道理。

講道理其實就是一種權威,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隻是希望孩子能夠服從。

結果就是父母越講理,孩子就會越歇斯底裡,甚至對父母産生厭煩心理。

3. 經常打擾孩子。

很多父母要麼是為了孩子好,要麼是對孩子缺乏信任,總之就是,在孩子專心的時候,喜歡隔三差五打擾孩子。

這樣很容易導緻孩子剛剛集中起來的注意力,被父母不經意破壞。

4. 期待太高,給孩子施加壓力。

陪伴孩子,不止是為了讓他考出好成績;

也不是我們付出了多少心血與關注,就一定過能獲得同樣的回饋。

是以不妨放平心态,把陪伴當作一場無與倫比的旅程,和孩子一起成長。

總而言之,陪伴孩子講究的是政策,“質”遠比量重要得多。

哈佛大學:優秀的孩子都是“陪”出來的(附高品質陪伴5字法則)

03

5字法則,教你高品質陪伴孩子

為幫助父母提高陪伴品質,哈佛大學曾經推出了一個創新項目叫做Ready 4 Routine,即“準備日常工作”。

并根據具體社會實驗,總結出了一個“PEERE法則”。

1. Pause (暫停) ——看見需求,精準回應

武志紅老師曾經分享過一個故事。

一位來訪者是企業高管,事業有成,但是隻要在公開的場合說話,就特别容易緊張,總覺得别人都對他說的話不感興趣。

在武志紅的引導下,他逐漸吐露心聲:

原來,從他記事起,媽媽陪伴他、與他聊天時永遠給他一個側臉,忙碌着自己的事情,從沒有正面看過他。

這讓他經常懷疑,是不是自己講的事情很無聊,又或者,媽媽根本不在乎他。

在他的眼裡,自己永遠是“不被看到的”。

如果一個孩子的内心需求被忽視,得不到精準回應,孩子的心就會越來越冷,更會逐漸疏遠父母。

陪伴絕不僅僅是簡單地陪在孩子身邊,而是暫停手頭正在做的其他事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孩子身上,仔細感覺孩子的情感需求,了解他的情緒。

哪怕每天隻有一小段時間,隻要讓孩子感受到你與他親密的聯結,陪伴就是有價值的。

2. Engage (參與) ——放棄主導,積極參與

父母陪伴孩子,決不是讓孩子按照你的想法行事,而是尋找合适的切入口參與到孩子的世界中去;

來自河北的一位爸爸,在疫情期間發現兒子沉迷手機遊戲,尤其喜歡槍戰;

他并沒有責罵孩子,粗暴地阻止兒子的行為,而是絞盡腦汁和手機“搶”兒子;

為了吸引孩子,他給兒子買來飛機、大炮、挖掘機等玩具,并用這些玩具自編自導自演,拍起了“軍事大片”。

哈佛大學:優秀的孩子都是“陪”出來的(附高品質陪伴5字法則)

什麼飛機轟炸、坦克碉堡、高山河流......各個場景逼真,毫不含糊。

父子倆玩的不亦樂乎,至今已經拍了近300集電視劇。

陪伴孩子,絕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主導,而是充分尊重孩子的愛好和興趣,陪着孩子一起探索世界。

3. Encourage (鼓勵) ——全力支援,經常鼓勵

上世紀七十年代,紐約有個牙科醫生叫愛德華,他有一個愛鑽研的兒子,名叫馬克。

在小馬克被電影的藝術效果深深吸引,有拍電影的想法時,愛德華鼓勵說:“那我們試試吧。”

于是,買來了一台手持錄影機,從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和兒子合作拍了第一部影片。

10歲那年,馬克突然告訴爸爸,自己對程式設計很感興趣,想學習程式設計。

在當時,網際網路剛剛興起,然而對于兒子的新奇想法,愛德華再次回應說:“那我們試試吧!”

在愛德華的教育理念裡,隻要孩子感興趣,願意嘗試的事情,他都可以支援,不做任何阻攔。

後來馬克考上了哈佛大學,大學期間他建立了一個社交軟體,這個社交網絡就是Facebook。

而那個被父親鼓勵敢于嘗試新事物的孩子,就是Facebook 創始人——馬克 紮克伯格。

徐小平說:

“人生就是永不停息地探索,要讓孩子在不斷探索中尋找自己的天性。

父母要尊重并呵護這種天性,才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其實,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孩子總會提出一些天馬行空的問題,讓父母漸漸失去耐心。

無論孩子的想法如何,有什麼奇思妙想,作為家長還是需要以欣賞的态度去看待,多多鼓勵他。

當你不斷地鼓勵孩子大膽展現自我、勇于思考,孩子可能會還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4. Reflect(回報):——平等交流,及時回報

記得在書店看到一個場景:

一個媽媽在陪7、8歲的兒子挑選圖書,喋喋不休的聲音傳入了我的耳朵:

“你看這個幹什麼?一點用都沒有;

哎呦,你看這個書多好,關于曆史的,還能漲知識...”

小男孩被媽媽說得不耐煩,最後甩下一句“你幹脆自己挑好了!”便徑直走出了大門。

父母高高在上的說教和控制,隻會一次次戳傷孩子的心,久而久之,孩子們會放棄溝通,選擇自己扛起所有的壓力和苦悶。

戴爾·卡耐基曾說:

“做一個好聽衆,鼓勵别人說說他們自己。”

父母在陪伴時,應該把自己當作孩子的好聽衆,多聽聽孩子講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隻有把平等、尊重當作前提,像朋友一樣和孩子面對面、心對心的交流,才能真正建立起情感的橋梁。

5. Extend (衍生):——擴充視野,發散思維

我有一個閨蜜,平常工作繁忙,但卻是我見過最會陪孩子的人。

比如帶孩子一起做陶藝,她會先引導:

“你今天想做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呢?”

過程中她會和孩子一起探索更多的形狀和顔色,還會給孩子普及一些小竅門;

最後再一起複盤,什麼樣的形狀更結實,怎樣才能做的更美觀;

包括去動物園也是,她會和孩子讨論小動物們的生活習性、外形特征、不同種類等;

讓本來枯燥單調的參觀變成了一次妙趣橫生的大自然之旅,既增加了孩子的興趣,還拓寬了孩子的視野。

其實,父母陪伴孩子的最高層次,就是打開孩子的新世界、拓展孩子的思維、拓寬孩子的視野;

孩子還小、很多想法還不成熟,也不夠全面,父母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多角度思考,多去接觸新的知識。

這樣的陪伴才是充實的、收獲滿滿和有價值的。

哈佛大學:優秀的孩子都是“陪”出來的(附高品質陪伴5字法則)

04

一位網友回憶起多年前的一幕,忍不住熱淚盈眶:

讀書時,媽媽就坐在旁邊給她削鉛筆,每天陪着她一起寫作業。

可媽媽并不識字,隻認得自己的姓名,為了更好地陪伴她,強迫自己去讀書識字。

試問,一個有着如此眼界、耐心的媽媽,孩子未來又怎能不優秀呢?

孩子的成長隻有一次,孩子成長的速度,也遠超過我們想象。

就像哈佛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所說的:

“十年以後,你不會因為少做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關注老薛全腦早教視訊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