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退休時,人品很差的人,多半喜歡做這幾件事

01

詩曰:“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

盼望着,盼望着,就到了退休的年紀,以後的人生路,越走越輕松,不要誰管了,誰也管不着。

也許,我們常常這樣想,在職時,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也不會說出來,因為“投鼠忌器”,怕弄丢工作;退休時,就要發洩一番,自己的委屈、工作的煩惱,不吐不快,就要“肆無忌憚”一回。

有道是,老虎不發威,别人以為是病貓。

忍了很久了,到退休的時候,還要忍,着實虧待了自己。而現實告訴我們,得饒人處且饒人,放過了别人,才會真正自由。

是以說,退休時,我們要學會隐忍,最好不要做以下幾件事,避免人品變差。

退休時,人品很差的人,多半喜歡做這幾件事

02

第一,貶損原機關,就是否定了人生的“來時路”。

宋代宰相王安石,在擔任宰相的時候,幾次啟用,幾次受冷。還有人稱呼他“王荊公”,也有人稱呼他“拗相公”,褒貶不一。

他在離職回鄉的路上,交代家屬,不要驚動地方官員,不要說自己的名字。他主動放棄用官船相送,而是租了民用船。

他說:“‘宰相腹中撐得船過’,從來人言不足恤。言吾善者,不足為喜;道吾惡者,不足為怒。隻當耳邊風過去便了。”

是非功過,由不得你去說,而是後人的點評。如果你對原機關牢騷滿腹,說明你根本就不懂得感激,不知道自己的上半生做了什麼。

要懂得,你可以退休,不是因為你成績特别突出,也不是因為你命好,而是因為“原機關給你繳納了養老金,做了未雨綢缪的事情”。

有句話說得好:“離開了位置,你什麼都不是。”

任何機關,都有考慮不周的情況,也有醜聞。你要是對機關有意見,就忍一忍,少說幾句,退休回家之後,怨氣自然消失。

03

第二,找有過節的同僚鬧一次,就是“洩私憤”,沒有格局。

宋代時,因為變法工作,同朝為官的王安石和蘇東坡唱過反調,兩個人鬧了多年的意見。

王安石退隐之後,蘇東坡去拜訪他。兩個人談了很久,一起遊覽江甯的風景。

蘇東坡寫下《同王勝之遊蔣山》,說:“好山無十裡,遺恨恐他年。”

人生就那麼幾十年而已,職場的路,也就那麼幾裡地,你要是帶着仇恨,就是耽誤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對于有過節的同僚,你要學會諒解。如果以後見面,彼此也不會尴尬;如果以後不見面,你也沒有損失。

不管你有多大的本事,對機關多麼忠誠,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也有一些人,故意貶損你。工作中,大家鬧沖突,也是家常便飯,因為工作方向,互相争執,見怪不怪。

放大自己的格局,用公正的态度去看同僚,就能和任何人相處愉快了。握手言和,比找個對手,好一萬倍。

退休時,人品很差的人,多半喜歡做這幾件事

04

第三,順走公家的東西,就是“晚節不保”,丢了職場人的形象。

有一種人,對于自己的工作、工資待遇、官位都不滿意。認為自己勞苦功高,但是沒有得到欣賞,反而是那些碌碌無為的人,一路高升。

帶着一種“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的心态,在退休的時候,順走公家的東西。一個杯子、幾本書、一沓紙、一台電腦等,都是可以随時搬動的。

做人,要公私分明,一碼歸一碼。要懂得,“不拿群衆一針一線”的人,才是人品好的人。你的行為很小,但是對人生的影響不小。

如果在辦理退休的時候,你多得了公家的錢财,也要開開心心退回去,不要有任何怨言。

曾經,你熬過了很多的苦日子,也照顧了家庭。以後,你的負擔小了,日子更輕松,開支更少了,何必貪便宜呢?做人,要從一而終啊。

05

第四,大辦退休宴,就有借機斂财的嫌疑。

有一種人,在退休的時候,轟轟烈烈辦酒席,希望所有的同僚都來參與。特别是一些在好幾個機關待過的人,要是把同僚們聚攏來,可以坐幾十桌。

認真算一算,每個來參與酒宴的人都送禮,那就是一筆大錢了。

如果曾經有地位、影響力的人辦退休宴,送禮的人就更多了。

帶着一種“有權不用,過期廢棄”的想法去辦理退休,恐怕是行不通的。一旦你想要斂财的時候,身邊的人就會厭惡你。萬一你在退休之前,就退居二線了,那就出現了“人未走,茶先涼”的局面,同僚們并不會随禮。

人啊,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因為幾兩碎銀,丢了老臉。舍去了欲望,忍住了辦酒的念頭,你就能做到,悄無聲息地離開職場,各種尴尬和麻煩,就不會找到你了。

退休時,人品很差的人,多半喜歡做這幾件事

06

戰國時,法家創始人物慎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隻兔子從野地裡跑出來,有 一百個人去追趕。想一想,一隻兔子不夠一百個人去分,但是兔子的歸宿沒有确定,是以大家就會去追。

任何人,都希望把利益攬入到自己身上,把未知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這是“追逐”的根本原因。

人在職場,就得适應“叢林法則”,并且不要有任何怨言。你的難受,也是别人的難受,又何必“彼此為難”呢?

有道是,退休不褪色。

當你在退休的關口上,站好最後一班崗,拉一把接替工作的同僚,留下一個好印象。

樹立好人品,千難萬難,毀掉人品,一念之間。

人啊,忍一忍,心靜自然清。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