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研究幾千個家庭後發現:父母共同付出的家庭,更容易養出幸福孩子

随着家庭教育法的出台以及越來越多的“父母上崗也需要考證”的提議,社會對教育的關注焦點慢慢從學校轉向家庭。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家庭教育才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

所謂好的教育,通常離不開陪伴家人的父親,離不開深明慈厚的母親,離不開相濡以沫的夫妻關系與孝悌和睦的家庭氛圍。

一個幸福的家庭,往往離不開父親母親共同的付出。

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的根在父母,言行出自家庭。”父母的一舉一動,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着孩子的人生軌迹。

想讓孩子的成長過程順順當當,想讓孩子的未來人生能夠幸福美滿,最離不開的,是父親的陪伴,母親的好情緒。

1、父親的陪伴,能讓孩子走得更遠

很多母親曾說,自己是“喪偶式育兒”。

孩子的每一次成長驚喜,是母親先發現的;孩子的每一次睡前故事,是母親開口讀的;孩子的每一次生病,是母親照顧陪伴的。

據《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調查報告顯示:

父親陪伴孩子時間較多的家庭,僅占12.6%。這個數字可以說是相當的觸目驚心。

我們不得不承認,很多的家庭中,父親都是缺位的。

雖然父親缺位了,好像并不影響孩子成長,但其實,缺乏父親陪伴的孩子,性格可能并沒有那麼健康。

有研究表明:

小時候媽媽陪伴得多、爸爸陪伴少的孩子,喜歡以自我為中心,不願意聽取别人意見,他們享受被捧在手心的感覺。

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也顯示:那些成長過程中有父親積極參與的孩子,智商更高、成績更好,将來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

其實,父親往往是孩子最崇拜的人,扮演着母親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們正如指路明燈一般,教會孩子尋找屬于自己的勇敢和善良。

曾有一則這樣的新聞:

一名14歲的少年在暑假期間,和父親一起24天騎行318國道川藏線2200公裡。

研究幾千個家庭後發現:父母共同付出的家庭,更容易養出幸福孩子

父子二人一天最多的時候,曾翻過4座4000米的高山,每天的路程相當于一個全程馬拉松。

沿途的艱辛與坎坷,在父親的陪同下全部化作前進的力量。

途中,父子倆不僅要強忍着高原反應帶給身體的痛楚,還要面對一天時間裡變化無窮的惡劣天氣。

兒子因為高原反應經常流鼻血,吃的也很簡單,多數時候他們就依靠友善面來作為身體的補給。

兒子之是以能夠在艱難的環境中堅持下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

“爸爸跟我在一起,爸爸能夠做到,我也要做到。”

心理學家格爾迪說:

“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别的力量。”

因為父親象征着“外向的力量”,父親良好的陪伴,能讓孩子獲得安全感,能引導孩子走出“舒适區”,豐富孩子閱曆,能培養孩子樂觀開朗的性格,有利于孩子未來的社交,讓他有勇氣融入社會。

父親的用心陪伴,可以給孩子帶來無窮的力量,讓孩子陽光、自信、勇敢。

父親不缺席成長的孩子,他們長大後更容易成為優秀的人。

父親在孩子身上付出的時間和愛,會照亮他們未來的路,讓他們走得更遠、更輕松。

研究幾千個家庭後發現:父母共同付出的家庭,更容易養出幸福孩子

2、母親的好情緒,能讓孩子更自信

母親是一個家庭的溫度調節器。她一笑,全家都溫暖了,她一生氣,大家都會小心翼翼。

可以說,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的情緒,決定了家庭的溫度。

若是母親平和快樂,家裡必定輕松舒适,孩子也積極樂觀;若是母親歇斯底裡,家裡必定緊張壓抑,孩子也容易變得暴躁或精神緊繃。

演員陳喬恩在一檔節目中回憶起童年時光,透露自己小時候不敢發脾氣,因為怕被母親打。

一聊起母親,她整個人都顯得高度緊張,處于一種心理應激狀态,還警惕地回頭看了看,确認母親沒有在,才安下心來。

而她也表示,因為童年母親的影響,自己多年不敢說話,也不敢交朋友,甚至有點自閉。

研究幾千個家庭後發現:父母共同付出的家庭,更容易養出幸福孩子

同樣情況的還有姜文。

在外人看來,姜文算得上“人生赢家”,家庭幸福,功成名就。但在一次訪談《十三邀》中,姜文卻覺得自己不自信,而這種不自信,跟他的母親有着莫大的關系。

從小到大,姜文一直努力讨好母親,希望得到她的認可。

可母親始終沒給他任何好臉色。

他考上中戲,興沖沖地告訴母親,母親随手把通知書往旁邊一扔,讓他去洗衣服。

後來他出名了,賺了錢,給母親買了房子,可是母親一次都沒有住過。

研究幾千個家庭後發現:父母共同付出的家庭,更容易養出幸福孩子

母親的壞情緒,讓他們感受不到被愛的滋味,也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内心裡永遠是一個缺愛的不自信的小孩。

而這些事情也不少見。有些母親習慣于把孩子當成私人物品。一旦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情,負面情緒洶湧而來,就會把孩子當出氣筒。

但他們卻沒意識到,自己的各種負面情緒,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多大的傷害。

母親以為那些都是小事,但在孩子的記憶力,它們是恐懼、害怕、擔憂、膽怯的代名詞,很長一段時間裡都無法磨滅。母親咄咄逼人的态度、尖酸刻薄的語言、駕馭一切的行為和自以為是的判斷,對孩子的自尊、自信的傷害遠大于應試教育。

李玫瑾教授說,母親的情感養育,是孩子生命的起點。

母親溫柔而愉悅,孩子看見的自己,可愛、自信、被接納;母親冷漠而情緒化,孩子看見的自己,抑郁、孤獨、被否定。

作家莫言曾說,最難忘的是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裡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母親的堅強和樂觀,讓莫言擁有了笑對苦難的勇氣和自信。

母親的好情緒,給予了孩子對家庭最大的信賴感和安全感,也讓孩子有了一個可以放心栖息的港灣。

研究幾千個家庭後發現:父母共同付出的家庭,更容易養出幸福孩子

3、好的家庭教育,父母缺一不可

東晉著名人物謝安曾經說過一句經典的話:“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

對父親來說,做最好的自己,就是做好為人丈夫、為人父親的角色,能夠尊重與呵護妻子,也能夠陪伴和教導孩子,幫妻子分擔壓力,為孩子樹立榜樣。

對母親來說,做最好的自己,是不會因為一件小事而影響自己的情緒,也不會随意把自己對餘生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會盡量平靜地說話,而不是聲嘶力竭地爆發。

有這麼一句話:

“上天安排了一個缺席的父親,就會贈送一個焦慮的母親,最終隻會養出一個失控的孩子。”

想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想要培養出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父親和母親缺一不可。

父親如孩子人生路上的指明燈,缺失了父親的陪伴,孩子會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變得猶疑、膽小,一無所成。

母親則如孩子成長過程的調節閥,沒有了母親的鼓勵,孩子會失去感情的溫度,進而内向、陰郁,怕這怕那。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事實上,就算我們給不了孩子萬貫家财,也要給他和睦的家庭,給他用心的陪伴和溫暖的情緒。

若是父親懂陪伴,母親好情緒,家庭必将順遂通達,孩子也會茁壯成長。

研究幾千個家庭後發現:父母共同付出的家庭,更容易養出幸福孩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