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常被提起的話題就是:窮養還是富養?

其實抗挫、窮養、富養,都是違背自然的、刻意的,就像小樹苗在陽光雨露中成長,有人說,不是天天都有陽光雨露的,我們要減少陽光雨露,讓它先學會受苦。

一個常被提起的話題就是:窮養還是富養?

也很多家長抱怨現在的孩子哪裡知道受苦的滋味,想讓孩子體驗都沒有地方。

記得曾經有一檔《變形記》節目,一經播出,引發很多家長關注,也提出很多的質疑,一些家庭條件好,學習不好,家裡叛逆的孩子跟農村家庭條件差的孩子互換,各自體驗感受,不知道為什麼停播了。

克裡希那穆提說:“關懷就好比關心一棵植物,為它澆水,認清它的需要,給它肥沃的土壤,溫柔親切地照料它。

可是如果你隻培養你的孩子适應社會,就是在訓練他們如何鬥争,那麼他們就會被社會宰割。

如果你真的愛你的孩子,怎麼還會鼓勵他們加入這場人間的苦戰?”

王人平說:“我個人從不糾結窮養和富養,我就自然養。我過什麼樣的生活,孩子就過什麼樣的生活。

雖然我們大多數家庭都是在言傳身教,沒有刻意讓孩子去做一些事,但是父母内心的焦慮和對孩子未來的擔心,無時不刻的在影響孩子。

刻意讓孩子吃苦,而自己過富足的生活,會割裂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聯結,讓孩子缺乏家庭的歸屬感。

我的一個朋友家境非常好,開着全國連鎖經營飯店,卻把兩個兒子送到美其名曰的私塾上學,說是讓孩子從小體驗粒粒皆辛苦,連吃的菜都是自己種,不會種的或者種不出來的一律沒有蔬菜吃,上課學習内容也和我們義務教育不一樣。

不知道家人們會不會贊同讓孩子不走尋常路,至少對于孩子來說還是很有風險。

而自己勒緊腰帶‘富養’孩子也不是好的做法,自己的生活品質和生命狀态都不好,能給孩子好的教育和影響嗎?”

對于富養的了解很多家長可能會了解為物質條件方面,其實“富養”應該對孩子的精神領域的引導。

我們父母把玩手機的時候換成看書,或者帶孩子經常去博物館、書店之類,相信孩子在書海中享受讀書的樂趣更有意義。

一個常被提起的話題就是:窮養還是富養?

一位朋友告訴我,她的先生總是擔心孩子日後到社會上無法生存,于是故意在生活中給孩子制造一些困難,孩子因而變得防備心很重。先生讓孩子在家裡多體驗挫折教育,以後步入社會就能很好生存。

不知道這樣的方式是否有可取之處。但我相信愛教導愛,恐懼教導恐懼,出于擔心而刻意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給孩子帶來的是恐懼,小心越抗越挫。

身為父母,在内懷有信任與尊重,是養育孩子的豐盛土壤;在外給予高品質的陪伴,是孩子充滿溫馨的港灣。

無條件養育是抗挫折教育,愛是抗挫折能力的營養。

家人們覺得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