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个常被提起的话题就是:穷养还是富养?

其实抗挫、穷养、富养,都是违背自然的、刻意的,就像小树苗在阳光雨露中成长,有人说,不是天天都有阳光雨露的,我们要减少阳光雨露,让它先学会受苦。

一个常被提起的话题就是:穷养还是富养?

也很多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哪里知道受苦的滋味,想让孩子体验都没有地方。

记得曾经有一档《变形记》节目,一经播出,引发很多家长关注,也提出很多的质疑,一些家庭条件好,学习不好,家里叛逆的孩子跟农村家庭条件差的孩子互换,各自体验感受,不知道为什么停播了。

克里希那穆提说:“关怀就好比关心一棵植物,为它浇水,认清它的需要,给它肥沃的土壤,温柔亲切地照料它。

可是如果你只培养你的孩子适应社会,就是在训练他们如何斗争,那么他们就会被社会宰割。

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怎么还会鼓励他们加入这场人间的苦战?”

王人平说:“我个人从不纠结穷养和富养,我就自然养。我过什么样的生活,孩子就过什么样的生活。

虽然我们大多数家庭都是在言传身教,没有刻意让孩子去做一些事,但是父母内心的焦虑和对孩子未来的担心,无时不刻的在影响孩子。

刻意让孩子吃苦,而自己过富足的生活,会割裂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联结,让孩子缺乏家庭的归属感。

我的一个朋友家境非常好,开着全国连锁经营饭店,却把两个儿子送到美其名曰的私塾上学,说是让孩子从小体验粒粒皆辛苦,连吃的菜都是自己种,不会种的或者种不出来的一律没有蔬菜吃,上课学习内容也和我们义务教育不一样。

不知道家人们会不会赞同让孩子不走寻常路,至少对于孩子来说还是很有风险。

而自己勒紧腰带‘富养’孩子也不是好的做法,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状态都不好,能给孩子好的教育和影响吗?”

对于富养的理解很多家长可能会理解为物质条件方面,其实“富养”应该对孩子的精神领域的引导。

我们父母把玩手机的时候换成看书,或者带孩子经常去博物馆、书店之类,相信孩子在书海中享受读书的乐趣更有意义。

一个常被提起的话题就是:穷养还是富养?

一位朋友告诉我,她的先生总是担心孩子日后到社会上无法生存,于是故意在生活中给孩子制造一些困难,孩子因而变得防备心很重。先生让孩子在家里多体验挫折教育,以后步入社会就能很好生存。

不知道这样的方式是否有可取之处。但我相信爱教导爱,恐惧教导恐惧,出于担心而刻意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给孩子带来的是恐惧,小心越抗越挫。

身为父母,在内怀有信任与尊重,是养育孩子的丰盛土壤;在外给予高品质的陪伴,是孩子充满温馨的港湾。

无条件养育是抗挫折教育,爱是抗挫折能力的营养。

家人们觉得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