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災難過後,如何教孩子正确面對?

3月21日下午,東航一架波音737客機在廣西梧州藤縣發生事故,并引發山火。機上乘客和機組成員共計132人。據人民日報報道,目前已經找到了失事飛機MU5735的部分殘骸和碎片。

許多人在看到這則新聞的第一瞬間就開始難受,心情久久不能平複。

“一想到飛機上同胞的絕望,心就立馬揪了起來。”

“聽到這樣的消息真的非常難受,希望可以平安無事。”

“不想再看到‘失事’兩個字,太無力了。”

……

各位老師、父母有沒有想過怎樣跟孩子們講述MU5735空難?

有心理咨詢師表示,電視上可怕的畫面呈現時,會使孩子心理受到傷害。但是生活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倘若刻意撒謊或回避,也容易出問題,并且更容易激起孩子的好奇心。

如果孩子主動問起災難的問題,最合适的方式是結合孩子成長狀态,以他們可接受的方式加以回應。

在此過程中,老師、父母要盡可能表現得平心靜氣,而不要表現出緊張焦慮或誇張興奮。幼稚園或國小的孩子不宜直接看災難的畫面和圖檔,盡量避免在他們面前讨論和渲染災難消息。如果大一點的孩子,老師、父母可就空難話題和他們酌情讨論更深入的問題。

其實“死亡”這樣的話題,對于老師、父母來說的确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不同年齡的兒童對死亡的認識也不同。

不同年齡的兒童對“死亡”的認識

學齡前(3~6歲)

1.這個階段的孩子通常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2.他們認為死亡是可以傳回的,他們認為他們做什麼可能死去的人就會回來;

3.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有身體症狀, 例如肚子疼,這其實是表示他們需要關愛。

兒童(6~12歲)

1.這個階段的孩子可能行為退化到以前,或者表現出問題;

2.如果他們特别活躍,可能表示他們希望回避那些還無法把控的感受和情緒,甚至是不敢去體驗的情緒;

3.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死亡有具體的概念(例如人不會感到疼了)。

青少年(13~19歲)

1.青少年對死亡有抽象的概念,有些人開始思考死亡後的“後世”;

2.可能會把事情理想化或浪漫化,這反而使得悲傷更痛切;

3.即使這個年齡階段也可能會出現身體症狀,表示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注。

如何對孩子解釋災難和死亡?

當孩子問及“死亡” 解釋并讓他安心

孩子可能會問一個看起來與某個災難無關的問題,比如“人們死後會怎麼樣”,你可以利用他的問題作為出發點,來談論死亡。

老師、父母要正向引導,要注意用平靜、緩和的語音語調,不能為了渲染死亡的氣氛,而故意把聲音弄得緊張。告訴孩子,生命隻有一次,死亡以後就不能再重新生活在世界上了。是以,我們要常懷思念,更要熱愛生命、積極勇敢,同時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讓生命更加精彩。同時鼓勵孩子進行情緒上的表達。

認可他的感受

其實,孩子在看到新聞或者經曆親人離世時會悲傷,說明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他們需要能夠把情感表達出來。比如針對本次航空事件,你可以說:“我知道你可能因為聽到飛機不見了會很擔心,飛機去了另外一個地方,我們看不見‘他’,那和老師、媽媽爸爸一起為‘他’祈福吧。”

告訴孩子大人們都在努力保證所有人的安全

孩子會以為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災難也将波及到他們自己和身邊的家人,這種想法是很正常的。作為成年人,我們自己有時候都難免對坐飛機或哪怕是生活在地震帶而感到擔心。不過,你可以告訴你的孩子,很多人都在為我們的安全努力着。

多利用非口頭方式來使他安心

你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一些行為來了解他的焦慮程度,比如玩、睡覺和用餐習慣。如果在某個災難後或者某親人去世後,孩子看起來很焦慮,多擁抱和親吻孩子。最重要的是,盡量堅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來加強他對日常熟悉生活的安全感。

借助自然、繪本、電影、故事等,詳細解釋死亡這個自然現象

注意在平時就讓孩子觀察自然界中的各種生命如植物、昆蟲等等,了解死亡是生命中的一個過程,就像花開花落一樣。任何事情都有更新,比如可愛的小狗去世了,會有新的狗狗出來,把生和死平衡起來,讓孩子在感到死的恐懼的同時感受到生的快樂,但是不要試圖做解釋,死是一個什麼東西。

在此,推薦幾本繪本——《永遠的艾達》《爺爺有沒有穿西裝》等,通過拟人化的動物和孩子的視角看待死亡。電影推薦《尋夢環遊記》,把一個關于死亡和夢想的故事講得唯美而感人。

抓準時機去教育

死亡教育不應該在發生變故的時候才開始,而是應該抓住每一個機會。地上的落葉、死去的昆蟲、離去的寵物,清明時節祭拜故人,這些都是我們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好機會。

其實對每一個人來說,生命的意義在于經曆美好,在于給别人帶去快樂。别逃避,正視死亡,就是尊重生命,我們談論死,就是為了珍視生!生時珍惜,敬畏死亡;死時淡然,無悔生命。我想這是給孩子們最好的生命教育。

最後,老師、父母可以試着告訴孩子:

目前搜救仍在進行,事故原因還在調查。

敬畏生命,心懷悲憫。

希望所有人,不信謠不傳謠,珍愛生命,健康生活,惜時進取,且行且珍惜。

編輯|京教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