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發脾氣時,你的第一句話至關重要

該睡覺了,4歲的小A怎麼也不肯,用頭撞牆,還把所有玩具都扔在地上;

6歲的小E想看電視,你要求他先完成作業。于是,他大喊大叫在客廳打滾一小時表示抗議;

12歲的小F因為和同桌鬧了點小沖突,就直接一拳打向了對方,你是以被老師叫到學校談話;

18歲的小S沉迷網絡遊戲,你試圖把她關在屋子裡不讓玩,她在卧室大罵你是個壞媽媽。現實裡,這樣的孩子你一定見過不少,為什麼這些孩子,越大越卻難管了呢?

為什麼會這樣?

上面這些看似無關的事件,本質卻是相同的,孩子之是以各種發脾氣,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們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随着年齡越來越大,社會開始抛給他們越來越多的問題,當他們不知道如何解決時,就會通過哭鬧、發脾氣、撒謊甚至欺負等方式來逃避。

而這些問題的根源都直指一個方向:這些長大後的“問題少年”,從小父母都沒有教會他們如何有效解決問題!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個從紐約早期兒童課程裡學到的“解決問題四步法”這樣的方法首先父母要學會,從孩子第一次發脾氣時就有意識開始使用這樣的方法,身教的力量大于言傳。

可以這樣做

1、定義問題是什麼?

面對好孩子各種破壞行為,第一步不是問“為什麼”或是“你不可以”,而是先定義問題。

“你剛才怎麼了?你出現什麼問題了?”年紀小的孩子我們父母可以幫助說出來,大一點的孩子可以鼓勵孩子自己說出來。

當孩子可以自己知道遇到什麼問題時,當他們說出來的瞬間其實負面情緒就得到了一個出口。而對于父母來說,隻有定義了問題,才能對症下藥,從根源解決問題。

2、一起想想解決方案

和孩子一起想一想下一次再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有什麼更好的方法?關鍵是,要盡量去找到更多解決方法。

這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僅鍛煉了孩子的思維,更是幫助他建立了一種看待生活的态度:“生活中問題總是有的,但是解決方法永遠比問題多”。

小一點的孩子父母可以引導或者幫助孩子說出,大一點的孩子我們盡量鼓勵孩子思考回答。

3、想象每個方案帶來的結果

幫助孩子預演一下不同方案可能會導緻的結果,這不僅在教孩子如何做選擇,而且也是在鍛煉孩子的同理心換位思考。

情景再現

3歲半的小A,是一個幼稚園的“小霸王”,總是咬人打人,後來老師發現了問題症結——她不想分享自己的玩具,但是不知道怎麼拒絕。

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對話。

老師是這樣引導小A的:

“如果你直接告訴小C,這是我的,不給!小C會有什麼感受呢?”

“小C會很難過”

“是哦,小C會難過,那你準備怎麼做呢?”

“可是我還是不想給啊,這是我的玩具”

“嗯,這是你的玩具,你有權不給。但是不是我們可以好好和小C說呢?”

“對,我可以告訴小C,我知道你很想玩我的玩具,但我現在在玩,我不想給你”。

“如果你直接告訴小C,這是我的,不給!小C還是要搶過來玩,你該怎麼做啊?”

“我會繼續大聲告訴他,這是我的,你不要拿!”

“嗯,這樣真好,那萬一小C還是堅持呢?”

“嗯。。。。那我會離開他,我會找到老師尋求幫助”

“對啊,我們不需要打人,我們有其他各種别的方法來解決!”

有環境有适當的引導,他們可以自己想到很多的解決方法

年齡大的孩子一定自己會提出這些如果以後的問題,這就又是絕佳的機會,讓父母幫助孩子思考解決方法、緩解孩子的情緒。

而年齡小的孩子當父母引導出這些提問時,就相當于給他們打了“預防針”,提前演練了一遍,他們今後遇到問題時就不會變得手足無措了。

4、一定記得演練

要讓孩子真正學會如何自己解決問題,不能光停留在口頭說,而是要讓孩子去實踐。

在我家,實踐的方式通常有兩種,一是角色扮演,帶着孩子在家和自己的玩具進行情景扮演,鼓勵孩子把之前說過的方案說出來,演出來。

二是去生活中實踐。對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給孩子預熱,比如,去公共場所玩,問孩子:接下來可能會有小朋友和你一起争奪的情況,你到時候會怎麼做呢?

但無論哪一種,實踐過程中都可能發生新的問題,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及時給出建議。

學習就是一個反複實踐犯錯直到掌握的過程,而孩子掌握每一個技能就是需要一個持續一緻穩定的外部回報,這就是我們父母的引導和教育。

孩子發脾氣時,你的第一句話至關重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