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8日-20日,連續3天的直播連麥答疑,粗略的算了一下,大概連了15位家長,很驚奇地發現,提到孩子語言發展問題的家長占80%。
在我的日常工作中,遇到跟我回報所謂“語言發育遲緩”、“語言能力低下”問題的家長和老師也很多。
曾一度讓我疑惑,現在的孩子是怎麼了?各方面的生活環境都比我們小時候豐富充實很多,但為什麼那麼多孩子容易出現“語言問題”?
後來發現,排除孩子的先天生理疾病之外,大部分都是因為家長越來越懶了。
懶得說,懶得回應,懶得動腦思考......
能說1個字的不說2個字,能用肢體回應孩子的就少說,主動對話較少,能交給玩具和電子産品的,自己就偷會兒懶.....
你先不要覺得委屈,我先給你舉個例子,大家各自對号入座下:
場景1:
寶貝:爸爸,你看我搭的積木!
爸爸:嗯,真棒!
場景2:
寶貝用手指着桌上的餅幹:嗯嗯
家長秒懂,遞給寶貝
場景3:
下班回來,寶貝讓爸爸媽媽陪自己玩玩具
家長:爸爸/媽媽好累,你先自己玩會
/你看會兒卡通片吧
/你長大了,不用非得爸爸媽媽陪你玩了,你自己玩會哈!
以上場景是不是特别似曾相識?
其實爸爸媽并不是必須要做到全天候陪伴,像機器人一樣不休息。而是要在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擁有不同級别的智慧。
在滿足孩子相應的成長需求,幫助他完成了階段性成長任務的時候,父母的生理壓力和心理壓力都會更小,你說是不是。
言歸正傳,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幾個與0-3歲孩子對話的技巧,讓家長們能更好得去預防孩子出現語言問題,而不是等孩子出了問題之後,再去上什麼學習班。
1、找準對話機會,延長與孩子的對話内容。
場景1舉例:
寶貝:爸爸,你看我搭的積木。
爸爸:好的,我來看下,寶貝搭了個什麼呢?
寶貝:房子!
爸爸:嗯,而且還是一座很大的房子呢,看上去有很多房間。
寶貝:(肢體語言比劃好多的意思)
爸爸:你是想告訴爸爸有好多好多的房間對吧!
寶貝:嗯!
爸爸:那爸爸媽媽住在哪個房間呢?寶貝住在哪個房間呢?
寶貝:爸爸媽媽住這,寶寶住這。
爸爸:那這裡還住着誰啊?
......
其實對話還可以無限延續。
這樣的對話,能更好地激發孩子語言表達、語言互動的欲望,同時也會讓寶貝更願意與人互動,提升他們的社交能力。
2、學會翻譯孩子的肢體語言,根據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預設回答内容
場景2舉例:
寶貝用手指着桌上的餅幹:嗯嗯!
家長:寶貝,你是想要桌上的餅幹嗎?(假設孩子隻會說一個字),如果是的話,你就告訴媽媽“是”。
寶貝:是!
家長:好的,你稍等一下,媽媽幫你拿過來。現在需要打開嗎?如果需要打開,可以跟媽媽說“打”。
寶貝:打!
家長:好的,媽媽幫你打開。
假設孩子能說2個字
家長:寶貝,你是想要桌上的餅幹還是草莓?(放慢速度,誇張的口型說)餅幹,還是草莓?
寶貝:餅幹!
家長:好的,你稍等一下,媽媽幫你拿過來。現在需要打開嗎?如果需要打開,可以跟媽媽說“打開”。
寶貝:打開!
當孩子有明确需求的時候,更容易刺激孩子開口說話。
跟第一條原則一樣,這樣的對話可以根據實際場景進行延長,讓孩子有更多的語言輸出。
3、親子陪伴時,開啟話痨模式。
這一點對于家長來講很重要,尤其是1歲之前的寶貝。
很多家長會認為這個時期的寶貝什麼都不懂,是以日常對話的輸入很少。
但其實這時期日常語言資訊的輸入,不僅能豐富孩子的語言環境,也能夠去增強孩子的感官刺激,産生認知。
比如在抱着孩子走動的時候,家長會将看到的所有東西,告訴寶貝:
這是一棵柳樹,現在春天到了,柳枝都發出綠色的嫩芽了;
這是一朵小花,一朵黃色的花;
這是冰箱,媽媽要從冰箱裡拿幾顆蕃茄,準備做晚飯了,晚上給寶貝做蕃茄炒雞蛋;
類似這樣的日常語言資訊的輸入,對于孩子日後的輸出性語言,也就是表達性語言的發展是最有幫助的。
除了以上3種之外,每天的親子共度時間也很重要,也是語言資訊輸入非常重要的方式。
針對于0-3歲寶貝的語言發展,其實隻要沒有嚴重的生理原因,都能很好地發展出語言技能。
但是如果父母不懂得如何選擇适合的方式及時引導,及時建立相應的語言環境,就會出現現在特别普遍性的現象—孩子2歲半、3歲了,但還是不怎麼會說話。
當父母掌握了這幾種對話技巧,收獲的不僅是一個愛說話的寶貝,還有一個愛社交愛互動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