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大後,最容易被社會淘汰的6種孩子,現在就能看出來!

作者:晨媽

來源:媽媽手冊(ID:jqfans)

必須要承認,現代父母養娃的難度,日益劇增。

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光有一紙好成績遠遠不夠,還得讓他們具備在社會上生存下去的能力。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長大後最容易被社會淘汰的孩子,從這幾個細節就能看出來。

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具備這6個特點,一定要提高警惕,越早改正越好!

不能獨立的孩子

随着生活條件的提升,大多數孩子都浸泡在了安逸無憂的蜜罐中,享受父母家人給予的寵愛。

以至于現在身邊能夠獨立的孩子,越來越少。

當初看《愛的厘米》,我就從關震雷身上,狠狠了解了一把“媽寶男”、“巨嬰”、“扶弟魔”的實際概念。

找不到工作——靠父母;

買不起房子——靠姐姐;

娶不到老婆——靠全家。

長大後,最容易被社會淘汰的6種孩子,現在就能看出來!

像他這樣,二三十歲還躲在父母身後的孩子,比比皆是。

不論發生什麼問題,都習慣性的依靠父母解決,自己則躲在一邊,不知所措。

這樣的孩子,當步入社會以後,會步履維艱。

晨媽的大學室友,就是家裡妥妥的小公主。

自己的衣物從來不洗,每周都寄回家,父母洗幹曬淨了再給她寄回來。

宿舍的床鋪也是由她媽媽,一月一換,自己從來不會整理,甚至連被子也不鋪。

畢業後,從朋友口中了解到,她光半年内就換了三四份工作,結婚後也因為什麼都不會做,遭到婆家嫌棄,一年不到就離了婚。

不能獨立的孩子,永遠都是父母的“巨嬰”。

父母不可能陪我們走完人生的全程,更不可能時刻攙扶着我們前行。

隻有從國小會獨立,才能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遊刃有餘,才能在一次次摔倒摸爬中砥砺前行。

身為父母,我們得學會适當放手,還給孩子獨自體驗人生的機會。

唯有如此,我們才算是給了孩子,立足社會的第一節課。

不夠自律的孩子

我們很容易發現,成功的人總是自律的。

周恩來五歲學寫毛筆字的時候,就給自己立了一條規矩:每天完成功課後,還要練習寫一百個毛筆字。

有一次和媽媽去串親戚,回來時因為天色太晚,媽媽就催着他趕緊睡覺。

結果剛走到床前,他猛然想起自己今天的字還沒有練,便又回到書桌跟前練字。

媽媽勸他:“算了吧,今天不寫,明天寫二百個不就補上了嗎?”

周恩來卻說:“不行!今天的事情今天做,明天還有明天的事!”

說完便一個人坐在書桌前,直到完成了目标,才回到床上睡覺。

長大後,最容易被社會淘汰的6種孩子,現在就能看出來!

拉開彼此人生差距的,其實并不是智商、家境,而是自律。

不自律的孩子,很容易放棄、退縮和妥協,是以無論做什麼,都難以成功。

說好隻看半小時電視,結果超了時間,還在讨價還價;

說好每天背10個單詞,結果堅持三天,就抛之腦後;

說好放假前三周就要把作業寫完,結果開學前一天還在挑燈夜補......

其實不自律的不僅僅是孩子,大多數成年人也是如此。

拖拖拉拉,推三阻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自律二字雖小,堅持下去很難。可為人父母,我們必須肩負起孩子的榜樣作用。

美國思想家艾默生說:“孩子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于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裡,所接受的愛的品質、陪伴和榜樣示範。”

換句話說,咱們想培養出一個自律的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先自律。

隻要我們能活出典範的模樣,孩子自然會成長為我們理想中的模樣。

輸不起的孩子

林志穎和小小志曾一起參加過一場“賽豬比賽”。

當别的小朋友都拉着小豬奔跑時,小小志的豬仔選擇了掉鍊子,站在原地一動不動。

看着其他人都陸陸續續到達了終點,小小志情緒爆發,不願意再繼續比賽,害怕自己會是以“輸掉”。

怕輸是孩子的天性。

心理學家Guy Winc說:“失敗會讓人覺得自己渺小。”

我們不得不承認,失敗感會讓孩子的自尊受創,讓他們感覺自己能力差、不聰明,進而影響了他們繼續堅持的信心。

可如果孩子一直因為“怕輸”而怯步,不敢堅持和挑戰,那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也同樣“赢不了”。

我們需要引導孩子,直面失敗,學會從失敗中總結成功的經驗。

比結果更重要的,是值得享受回味的過程。

霍思燕和兒子嗯哼出行的時候,因為嗯哼害怕指錯路,是以讓媽媽給司機指路。

霍思燕問:“你是害怕錯嗎?”

得到嗯哼的答案後,她也給予了耐心的教育,幫助孩子克服怕錯的心理。

長大後,最容易被社會淘汰的6種孩子,現在就能看出來!

想讓孩子輸的起,那麼在孩子失敗的時候,父母一定要給予正确的引導和适時的安慰。

讓孩子學會接納自己的失敗,克服自己的恐懼,滿懷信心地前行。

過于自私的孩子

上周朋友聚餐的時候,點了一份孩子們很喜歡的蝦球。

有一個胖乎乎的小男孩,直接把盛有蝦球的盤子,端到了自己的面前,不允許其他人去碰。

隻要遇到喜歡的菜,他就拼命地往自己的盤子裡夾,小盤子堆的高高的,也不願意和别人分享。

朋友隻能無奈的說:“慣壞了,慣壞了。”

其實作在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自私”的表現。

不允許别人碰自己的玩具,不允許分享自己的零食。

這些并不代表你的孩子差,僅僅是在提醒你,你的孩子缺乏共處、合作、謙讓、攜手的意識和經曆。

避免孩子長大後,仍然保持自私自利的習慣,影響他的社會生活。

做HR的朋友經常和我說,他們公司篩人的标準中,其中一條就是不能自私。

自私的人,無法和同僚友好相處,也很難融入團隊和集體。

在職場上,無法換位思考,無法以同理心看待别人,時間長了,自然不适合在團體環境中生存。

是以,自私雖然不是錯誤,但是也是需要父母及時引導和溝通的。

帶孩子多融入集體環境,鼓勵孩子和他人分享合作,學會同理心,考慮别人的感受。

相信這些看似微小的能力,都會成為今後融入社會的踏腳石。

沒有主見的孩子

我們編輯部的實習生裡,有這樣一個女孩子。

同僚問她“周末出來團建怎麼樣”、“要不要一起去做美甲”、“一起去看話劇怎麼樣”。

她都是回答:“你等下,我問問我媽行不行。”

一個剛20出頭的女孩,凡事都不能自己做主,處處詢問媽媽的意見,自然也很難讓别人發現她自身的魅力。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沒有主見是因為父母剝奪了他們選擇和決定的權利。

就像《以家人之名》中的齊明月,被媽媽否定的太多,結果和朋友出去,連點菜都不敢自己決定。

長大後,最容易被社會淘汰的6種孩子,現在就能看出來!

很多時候,父母應當将選擇權和決定權,還給孩子。

不要用自認為好的方式,肆意幹涉孩子決定的權利。

缺乏教養的孩子

熊孩子的新聞,真的一抓一大把。

前兩天,江蘇常州一名男孩,在奶茶店門口,用腳兩次踢踹由從業人員扮成的玩偶。

長大後,最容易被社會淘汰的6種孩子,現在就能看出來!

當孩子第一次踢踹時,就有路人提醒他玩偶裡面有人。

可小男孩不以為然,又上前踢了一腳。

站在一旁的父母,不僅不阻止不教育,自己也上前揪了從業人員的耳朵。

果然,孩子是父母的縮影。

孩子缺乏教養,大多都是父母的教育失格。

缺乏教養的孩子,遲早都會狠狠吃一把社會的苦,補上從父母那缺失的一課。

一個人的教養,才是決定他人生高度的關鍵。

正如蔡元培所說: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教養不是天生,需要父母後天時時把關。

為人父母,唯有先教會孩子如何做一個有教養的人,才是奠定孩子未來高度的基礎。

與所有家長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