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哪些時刻,孩子會嫌棄父母?很多家長都中槍了·

本文來源于公衆号:錢志亮工作室

ID:qzlgzs

前段時間看過一個視訊:

福建某地,一個小販違規擺攤賣玩具,在城管依法沒收的過程中,發生了争執和拉扯,玩具掉落一地。

這時幾個媽媽拉着孩子過去哄搶,其中一個小女孩大喊着不要,往回跑,試圖阻止媽媽。

網友們紛紛感慨,“這樣的父母,能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

尤其是視訊中的那個小女孩,可以看出,在那一刻,她對媽媽的行為感到羞愧,甚至是嫌棄。

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家長卻不當回事。

老話講:“兒不嫌母醜”,許多家長認為,我是孩子最親的人,給了他生命,提供他衣食住行,照顧他生活起居,孩子理所應當尊敬我、愛重我。

然而事實卻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聰明,接觸的資訊和知識面也更廣泛,雖然年紀小,但是非分明,對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

于是,在有些時刻,家長言行不當時,他們也會看不慣父母的行為,嫌棄父母。

在哪些時刻,孩子會嫌棄父母?很多家長都中槍了·

01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恐怕要數很久之前刷屏朋友圈的一篇國小生作文。

五年級的國小生在作文中寫道:

“我媽媽什麼事也做不好,一天到晚光知道玩兒,還天天叫累。

和我一起玩的同學,小青的媽媽會開車,她不會;

小林的媽媽會陪着小林一起打乒乓球,她不會……

我覺得我的媽媽就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

這一番“紮心”的評價,刺痛了很多當媽媽的心,也給家長們提了個醒。

原來,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裡,孩子也會比較,也會在心裡暗自評價父母。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說:

“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靈魂。

孩子一直不斷地成長,父母一動不動留在原地插着腰指手畫腳,又怎麼能抱怨因為代溝跟不上孩子的節奏,和孩子越來越遠?”

不少家長在有了孩子之後,就放棄了自我成長,降低了對自己的要求,轉而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要求嚴格。

殊不知,父母對待自己,對待生活的态度,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着孩子。

不懂得自我成長,被惰性支配,懶散、消極,當這樣的家長一本正經地教育、要求孩子時,是很難讓孩子信服的,甚至在某一天,到了被孩子嫌棄的地步。

就像一位父親,在教育孩子要多看書,少玩手機的時候,被孩子的“你自己天天玩手機,憑什麼我不能玩?你怎麼不讀書?就會說我!”怼得啞口無言。

家長即便有了孩子後,也不能忘記自己的人生課題,終其一生,都應當懂得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哪怕隻是把眼下能做的一件件小事做好,你的認真、積極、勤奮,也會被孩子看在眼裡,得到他們的尊敬和效仿。

所謂“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親子共同成長”,意義大概就在于此。

02

去年有這樣一則新聞,餘杭一個11歲男孩被爸爸氣到離家出走。

第二天,男孩被警察找到的時候,看到一同前來的爸爸,連說了三遍:“我不想見你!”

在哪些時刻,孩子會嫌棄父母?很多家長都中槍了·

在民警詢問下,男孩說出了離家出走的真相:

爸爸每天到家經常沉迷玩手機,所有家務都扔給媽媽,也不管他作業;當他想要爸爸陪自己玩會兒時,爸爸卻總說“忙着呢,沒空”。

他實在看不下去了,對爸爸感到非常生氣,這才選擇離家出走。

言語之間,都能感受到男孩對爸爸的失望與嫌棄。

無獨有偶,一位十二歲的女孩曾在給爸爸的信中寫道:

“媽媽冬天早上起來做好熱騰騰的飯,媽媽暴雨天接我上下學,媽媽給我縫破掉的衣服,媽媽帶我去遊樂園……媽媽有了白頭發。

書本上講父親很偉大,但是我卻沒有感覺到。

站在我這個十二歲女孩的立場上來看,媽媽付出的,比你多太多了。”

爸爸和媽媽都是孩子最愛的人,看到隻有其中一方在辛苦付出、委屈勞累,孩子也會心疼,對另一方産生不滿。

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都不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偷懶,這個位置不光是為人父、為人母,也是為人夫、為人妻,更是家庭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

每個人都應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擔起該承擔的責任,不逃避、不推卸。

撫育孩子、體貼關懷伴侶、互相扶持、合作,把家庭經營得溫暖、幸福、美好。

這樣的父母,才會赢得孩子的愛和尊重。

在哪些時刻,孩子會嫌棄父母?很多家長都中槍了·

03

知乎“父母哪些行為讓你覺得不合适”的話題下,有一個這樣的回答:

“我媽帶我去動物園,路上和我講,售票阿姨問你身高你就說一米三,一米四以下半價,懂了嗎?

我說這不是騙人嗎?

我媽說,這叫善意的謊言,你也沒超多少,你要不說,咱不去了。

我當時想不能不去啊,于是答應了。

到了門口,我媽把我往裡推,我故意走慢引起售票阿姨注意,阿姨果然問我多高。

我鼓足勇氣說一米四,我媽聽了滿面堆笑說:這孩子才一米三八,她故意說多鬧着玩。

阿姨看了看我,看了看我媽,一揮手讓我進去了。我媽忙推我進去,邊走邊數落我,可我什麼也聽不進去了。

那天我看了什麼動物我真的記不得了,好像做夢一樣。

那是我第一次進入大人的世界。”

在哪些時刻,孩子會嫌棄父母?很多家長都中槍了·

許多家長一面教孩子遵守規則,自己卻在破壞規則,給孩子做出了不正确的示範和引導。

比如,看路上車不多,就拉着孩子闖紅燈;随意亂扔垃圾;投機取巧逃票;趁别人不注意偷拿東西······

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行為,會讓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家長想要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更是難上加難。

最關鍵的是,家長的行為也會導緻孩子輕視規則,不利于孩子樹立正确的道德觀、是非觀。

04

曾看過這樣一個視訊:在餐廳裡,一位爸爸對推銷員态度不好,把人趕走了,沒想到7歲左右的兒子不忍心,哭着“教育”爸爸:

“太不尊重人了,他又沒錢,把人家趕跑。要溫和的對待别人,如果推銷員換做是自己呢,别人這樣對待自己,心裡會很受傷的。”

男孩說着說着,越來越難受,大哭起來。

在哪些時刻,孩子會嫌棄父母?很多家長都中槍了·

孩子的心都是善良而柔軟的,在成人世界中浸染太久的家長,常常需要向孩子學習,才能找回人性中難能可貴的善良、真誠、友善。

如果家長對待他人言行粗魯,不尊重人,尤其是對服務人員态度很差,也會被孩子看在眼裡,内心對父母産生不認可。

家長在待人接物、與人交往中表現出來的态度和品質,不僅展現出自己的禮貌和修養,也是孩子學習的模闆。

是以,想要孩子成為一個善良、懂禮貌、有教養的人,家長需要修煉自己的心,注意自己的言行,待人謙遜、友好、做好情緒管理。

這些孩子的真實反應,暴露了家庭教育父母言傳身教的重要性。

正如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曾在著作《原生家庭》裡寫道:

“孩子對語言資訊以及非語言資訊的吸收,就像是海綿吸水一般,他們接觸不到任何家庭以外的參照标準,隻能傾聽父母的言談舉止,并且加以模仿。”

家長需要明白:不是成為父母之後,就自然而然能夠得到孩子的尊敬,而是需要通過自己的言行,不懈努力,來赢得孩子的尊敬。

隻有不放棄對自己的要求,自我完善,為孩子做好榜樣,才能在孩子心中樹立威信,教育也能更好地發揮效果。

點個【在看】,與您共勉!

END

*本文轉載于錢志亮工作室(ID: qzlzgs),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教學名師。專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兒教育領域。著有《入學早知道》《科學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學的140個漢字》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