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日東陽守,為樓望越中。綠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江靜聞山狖,川長數塞鴻。登臨白雲晚,流恨此遺風。
崔颢是唐代著名詩人,他出身高貴,是“博陵崔氏”的一員。博陵崔氏的曆史可以上溯到漢朝,是漢唐時期著名的門閥家族。崔颢喜歡寫詩,尤其喜歡登高寫詩。登高吟誦,何等恣意暢快,風流才子激昂文字,讓人豔羨不已。

提到崔颢,大家都知道那首《黃鶴樓》,就連李白都說,崔颢寫得真好!除了這首詩,崔颢還寫過一首《題沈隐侯八詠樓》同樣意蘊深邃,令人稱奇。登高賦詩,要有情有景,情景交融。這首《題沈隐侯八詠樓》,通過描寫登樓賞景,訴說了崔颢的無限感慨。
沈隐侯就是南朝著名文學家沈約,皇帝送他谥号“隐”,後人為了表達尊重,管他叫“隐侯”。八詠樓又名元暢樓,據說沈約在東陽出任太守的時候,在江邊建的這座樓。沈約特别喜歡登樓望遠,留下很多詩篇。崔颢尋幽訪古,來到了名勝之地八詠樓。他知道這座樓和沈約的關系,欣然登樓眺望越地景色。
崔颢仰望天上明月,在月色之下隻有今人不見古人,令人感慨頗多。“明月在”與“古人空”形成鮮明對比,通過在與不在,自然而然地讓人聯想到歲月變化,滄海桑田。李清照寫“欲語淚先流”,也許就是受到崔颢的影響。兩者都是暗示物是人非,歎息感懷。讀懂了物是人非,就懂了這首詩的主旨。
山狖,是長尾猴,居住在深山密林中,生性警惕。塞鴻,是塞外的鴻雁,古人覺得它們是信使,可以幫人傳遞書信。崔颢寫這兩種動物,暗示八詠樓位于人迹罕至之處,增加凝重悠遠的韻味。崔颢覺得山中應該有世外高人吧,期待鴻雁可以帶去書信,讓他們互相交流。一個人登高感慨,未免有些傷感,如果有志同道合者一起吟誦,就不會發出“流恨此遺風”的喟歎。
登上八詠樓,最終想到了古人遺風不存。崔颢這麼想,有兩種原因。崔颢生活在盛唐時期,随着科舉制度的普及,普通人家的讀書人擁有了步入仕途的機會,對于門閥士族來講這是他們不願意看到的。門閥的衰落,讓崔颢感到恐懼,是以他呼喚應該保留古人遺風。另外一個原因,崔颢仕途坎坷,郁不得志。如果他生活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他肯定是天之驕子。他把自己的遭遇歸結到時代變化,于是才說“古人遺風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