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位寫“此地空餘黃鶴樓”的崔颢,真的是品行極差的詩人嗎?

說起唐代詩人,可謂是每一位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和特色,李白浪漫狂放、杜甫低調沉郁、王維佛系圓滑、劉禹錫正直敢言...當然除了這些詩人大咖,還有唐代詩人裡面品行最差為了一首詩殺掉自己外甥的宋之問、寫完“鋤禾日當午”卻成為貪官酷吏李紳...

今天我們要說的也是一位有名的唐朝大詩人,他的詩詞在國小課文裡面就學過,而且寫的非常精彩,傳說李白看了這首詩之後都不敢再寫詩了,是哪一首詩呢?就是這首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雖然我們隻學過他這一首詩,但他在當時詩名很盛,而且不到20歲就進士及第,可謂是一位大才子。當然這首詩曆來贊譽都很高,根據相關資料,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

說:此詩為

後來七律之袓

,取其氣局開展。

南宋詩歌理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甚至推此詩為唐人七律第一: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颢《黃鶴樓》為第一。

除了這些,更有吳昌祺,将此詩評為“千古絕唱”: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絕唱,何獨李唐?

除了這麼多客觀的文學評價以外,

一個關于李白寫詩的傳說

,更是佐證了這首詩詞登峰造極的水準。傳說,李白在四處遊曆的時候,來到了武昌,登上黃鶴樓,遠眺滾滾東流的長江水和對岸匡闊的漢陽平原,不由得想題詩一首,可正當他拿起筆時,發想樓閣内已經有了崔颢這一首《黃鶴樓》,李白讀來,聯聲稱贊“絕妙、絕妙、絕妙啊!!”,在這首詩映襯下,李白便不敢再寫了,隻是寫下一首打油詩:

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

寫完這首打油詩,李白便把拿起來的筆放下,自歎不如地下樓去了。雖然這隻是傳說故事,但足以證明崔颢這首《黃鶴樓》的極高水準。抛開李白的這個

“擱筆停詩”

的故事,李白對這首詩真實的模仿更具有說服力,就是這首《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說起崔颢,他和李白、孟浩然、王維、杜甫應該是同一時期的盛唐詩人,在王維、王昌齡這些詩詞大咖的光彩下,崔颢的光芒可能被掩蓋了,但他的才華在當時也算得上是很有名氣,畢竟不到20歲就中舉,這在古代是很少見的。可崔颢為什麼沒有想李杜那樣走入我們的視野,甚至曆史記載都很少呢?這就要從他的品行說起。

關于崔颢的記載

《舊唐書》

其實把他和王昌齡、孟浩然、高适并提的,他一生宦海沉浮,都是最基層的小官,郁郁不得志。

而另一部記載唐代詩人的著作

辛文房的《唐才子傳》

裡面則記載:“

少年為詩,意浮豔,多陷輕薄”、“然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娶妻擇美者,稍不惬即棄之,凡易三四

”。意思就是說,崔颢,很小就會寫詩了,但是他年輕的時候寫的詩很多都是閨房中婦人的浮豔之作,世人都覺得他的詩太輕薄無禮。除了這些之外,崔颢行為讓人很看不起,喜歡賭博喝酒,娶媳婦兒專挑好看的,稍微不滿意就抛棄了别人,經常換老婆。

以上對于崔颢的記載并不是傳說故事,而是根據曆史資料而來,是以世人都說崔颢“

有文無行”

,作詩浮豔,舉止輕浮不管是在封建王朝還是現在都是被人看不起的,何況他還喜歡賭博、嗜酒成性,再大的才氣,再大的家業也抵不住賭博啊,這大概就是崔颢才華出衆但是一生碌碌無為的原因吧。在當時,三妻四妾不是稀奇事,娶媳婦專挑漂亮的也很正常,但稍微不滿意、一起呆膩了就休了别人,在道德上還是說不過去的。

除了這些客觀的史料記載,

《唐才子傳》

關于崔颢還有兩則小故事,一則就是前面講到的“

李白擱筆停詩

”的故事,

一則就是他舉止輕浮被主人趕出家門的故事

。傳說當時唐朝有一位道德和文章都很受人尊崇的名士,他是北海太守李邕。李邕聽聞崔颢的詩才盛名,便邀請他來家裡做客,在宴席上,崔颢看到李邕的家室,便寫了一首詩

《王家少婦》: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

自矜年正少,複倚婿為郎。

舞愛前溪綠,歌憐子夜長。

閑時鬥百草,度日不成妝。

這首詩是崔颢仿照南北朝的古體詩而作,詩裡面的“

王昌

”是南北朝時的人,在詩詞裡面常與中國第一美男子“宋玉”并列,是以“王昌”就代指“男神”、“高富帥”。而“

閑時鬥百草,度日不成妝

”這一句更是寫出了李邕内室過着富貴雍容、懶散的日子。

按理說這首詩問題不大,但場合不合适。

第一,

李邕在當時是很嚴肅的人,很重視道德倫理,内心是标準的儒家士大夫;

其二,

兩人第一次見面,而且李邕是長輩,崔颢還比較年輕,第一次見面,寫什麼不好,偏偏堂而皇之地寫别人的婦女家室,這自然惹惱了李邕。是以李邕聽後便大聲怒斥他“

小兒無禮,滾出去!!

” 把崔颢轟了出去。

有文無行”“智商高、情商低

”的崔颢後半生可謂處處碰壁,浪迹江湖20餘年,始終不得志,但在他人生後半生,他的詩詞風格有了很大轉變,從年輕時喜歡寫浮豔的閨中之作,到中年時雄渾奔放之家國詩作,他最終因詩而被世人不齒,也因詩詞身體消瘦讓人心疼,最終在安史之亂之前的天寶十三載去世。

浪子回頭金不換。何況年輕時的浪子已是過去式,曆史是公平的,留下的詩詞作品更是有目共睹,崔颢已離我們千年之遙,但他的詩詞,還是經常在我們耳邊萦繞,對黃鶴樓本身、對慕黃鶴樓之名而來的我們,崔颢就在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