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啥家長反複提醒,孩子就是不改?“粉紅色大象”在作怪

明明告訴孩子不許一邊吃飯一邊玩,孩子就是聽不見。

明明反複提醒孩子寫作業要坐直,一扭頭孩子又趴下了。

你讓孩子收拾玩具,他置若罔聞。

你讓他不要挑食,他還是這不吃,那不吃。

家長們對此很抓狂“為啥我天天提醒,孩子還是反複犯錯?這是在故意氣我嗎?”

為啥家長反複提醒,孩子就是不改?“粉紅色大象”在作怪

我們搞清楚孩子的行為之前,請您先和我做一個實驗。

現在,請您閉上眼睛。要注意!您不要去想一隻粉紅色的大象、千萬不要想一隻粉紅色的大象、一定不要想一隻粉紅色的大象。

5分鐘之後,告訴我你的腦海裡想的是什麼?

是不是一直有一頭粉紅色的大象浮現在你的腦海中?

為啥家長反複提醒,孩子就是不改?“粉紅色大象”在作怪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粉色大象”效應。

加州大學語言系教授喬治 萊考夫,在課堂上告訴學生,“請你不要想粉紅色的大象!”“請你千萬不要想粉紅色的大象!”“拜托你不要再想那粉紅色的大象了!”

然而,學生們發現,老師越是這樣說,自己越是不由自主地去想那隻粉紅色的大象。

為啥家長反複提醒,孩子就是不改?“粉紅色大象”在作怪

越不讓你想什麼, 你的大腦就會越想什麼。是以,當你反複提醒孩子“不許!”“不行!”“不可以!”的時候,孩子就會不受控制地去想、去做你不讓他做的事情。

為啥家長反複提醒,孩子就是不改?“粉紅色大象”在作怪

父母在反複提醒孩子的時候,往往帶着否定和指責的語氣,我們不斷提醒孩子,“你做得不好”“你做的這個是錯誤的”。

于是,孩子的大腦中,就在不斷重複這些負面的内容,甚至不由自主地去重複這些錯誤的行為和動作。

為啥家長反複提醒,孩子就是不改?“粉紅色大象”在作怪

孩子幫忙端盤子,媽媽馬上說:“你端不穩,别把盤子打了。”孩子想“是的,我會打碎盤子”甚至會湧現出打碎盤子的畫面;

孩子挑食,媽媽批評他時,孩子就會想“是的,這個我也不喜歡吃,那個我也不喜歡吃,我就是一個挑食的孩子”。

心理學上有個“貼标簽”效應,當一個人被貼上一種标簽後,他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标簽的内容相一緻。

為啥家長反複提醒,孩子就是不改?“粉紅色大象”在作怪

其實就是“粉紅色的大象”在作祟。“粉紅色的大象”一遍又一遍出現在孩子的腦海中,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最終内化成孩子思想的一部分,成為了孩子的人格。

孩子越來越糟,家長越來越抓狂。

為啥家長反複提醒,孩子就是不改?“粉紅色大象”在作怪

“粉紅色的大象”可以形成負面效應,也可以起到正面的影響,如果想讓孩子真的有所改變,聰明的家長可以這樣做。

多表揚孩子

香港女孩葉礽僖13歲就成為了世界上最小的CEO。她研發的語言學習APP,在創業比賽中拿下了冠軍。

葉礽僖說,她最感激的是父母的支援和信任。而媽媽也回應“父母要多鼓勵孩子,什麼都讓她去做,放手讓她去做。”

心理學家說,孩子對成年人的需求無非是被激勵、被承認,肯定和積極回應。

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的認可和鼓勵,就是一隻充滿正能量的“

粉紅色的大象”,它是孩子成長最堅固的力量,讓孩子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堅定。

為啥家長反複提醒,孩子就是不改?“粉紅色大象”在作怪

明确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

我們總是批評孩子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對,但是從來沒有想過,我們有沒有教過孩子應該怎麼做?

當你對孩子怒吼,“你怎麼把房間弄得這麼亂?”你希望的是孩子能将房間打掃幹淨,但是孩子的心裡隻會想“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表現出來的就是讓你生氣的樣子:呆滞,慌亂,甚至無動于衷。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應該說“房間這麼亂,我們一起打掃吧!”然後明确地告訴孩子應該如何收拾玩具,如何給玩具分類,如何掃地擦桌子等等。

隻有孩子明白了我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之後,以後父母再發出指令,孩子才不會不知所措,而是愉快地接受并行動起來。

為啥家長反複提醒,孩子就是不改?“粉紅色大象”在作怪

教育孩子,我們不能一刀切地認為都是孩子的問題,将孩子的無反應,不行動當做是他們的不聽話和反抗的表現。

而是要從内部找原因,挖出根源,真正去認識孩子,了解孩子;換個方法,換個角度,用更符合孩子心理成長的方法,才能正确地引導孩子,教育孩子。

為啥家長反複提醒,孩子就是不改?“粉紅色大象”在作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