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小跟孩子說這些話,沒有學區房也不用擔心孩子的成績

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溫飽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已經不再是個問題,人們開始關注下一代的學習。很多人甚至斥巨資購買天價學區房,隻為讓孩子能進一所好的學校。

那麼,真的隻要進了好學校,就能有好成績,好的大學,好的未來嗎?

從小跟孩子說這些話,沒有學區房也不用擔心孩子的成績

看得到的是結果,看不到的才是原因

其實,好學校也有學渣,普通學校也有學霸。不可否認的是,好學校的教學資源會稍微好一些,但是有好資源不一定就會有好成績。好學校更像是學霸的集中地,而不是學生因為進入好學校就成了學霸,如果孩子本身學習能力不行,硬擠進去,隻會導緻孩子自卑,得不償失。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19世紀醫學界最偉大的兩種發明—麻醉與消毒。

麻醉,解決的都是看得到的疼痛。人們在疼痛中掙紮、喊叫,一支麻醉劑就能讓他安靜下來,立竿見影,于是麻醉的推廣非常順利。甚至在大陸古代,華佗那個年代就開始使用麻沸散,也就是麻醉劑。

消毒,是消滅人們看不到的病毒。當時意大利的醫生,發現很多醫生做完手術不洗手,接着做下一台手術,認為是不注意衛生導緻很多患者死亡,建議大家勤洗手,多注意衛生。于是這個醫生被送進了瘋人院,因為很多人覺得他有病。

看到的成績隻是結果,看不到的過程才是原因

我們隻看到這個學校升學率高,卻不知道打鐵還需自身硬,如果學生自己的學習能力不過關,換多少學校都是沒用的。

從小跟孩子說這些話,沒有學區房也不用擔心孩子的成績

天才還是笨蛋?命運之手就在父母手中

一二年級相差不大,三四年級兩極分化,五六年級天上地下。随着年級的增長,孩子們的差距越來越大。

衆所周知,天才跟笨蛋都是人群中的極少數,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本不該有這麼大。造成這麼大的差距,問題一定出現在之前的學習經曆上。比如一二年級、幼稚園,甚至3歲以前。

就像《父母的語言》一書中,作者的親身經曆一樣。

作者是一個人工耳蝸的醫生,就是給有聽力障礙的孩子做人工耳蝸,幫助他們聽到這個世界的聲音。紮克8個月大的時候換上人工耳蝸,而米歇爾則是在7個月大的時候換上人工耳蝸。剛聽到聲音的時候,兩個孩子都很驚喜。可是幾年過去之後,紮克跟正常人一樣生活,而米歇爾卻進入了殘障人士學校。

作者長期觀察走訪發現:紮克能聽到聲音之後,家裡人一有時間就一直跟他說說,是以紮克很快就跟正常人一樣說話,上學也跟普通人一樣。米歇爾擁有人工耳蝸以後,家裡還是把他當聽不到一樣,平時很少和他說話,學說話就很困難,上學之後因為語言溝通困難,也很少跟同學交流,最後隻能去殘障人士學校。

作者又觀察了很多個家庭之後發現,導緻他們出現差異的是換上人工耳蝸之後語言的輸入。語言輸入足夠多,孩子就能成為正常人,語言輸入少的孩子,依然是殘障人士。

排除個别特殊情況,普通孩子其實都有和紮克、米歇爾類似的人生體驗。

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他是成為天才,還是笨蛋,是好人還是壞人,其實都是由父母或他人在他小時候畫好了“圈”。這一生,如果沒有特别的際遇,遇到那個有能力改變他一生的人,一輩子也不會跑到“圈”外。

從小跟孩子說這些話,沒有學區房也不用擔心孩子的成績

空有寶山,卻一貧如洗

其實,父母的語言是一種資源。這種資源不管你是富有還是貧窮,他都一視同仁。

很久以前的兩位科學家,貝蒂 哈特以及托德 裡斯利就用實驗證明了這一點:

一年以内,腦力勞動者家庭聽到的肯定詞彙是166000個,禁忌詞彙是26000個;勞工家庭聽到的肯定詞彙是62000個,禁忌詞彙是36000個;接受福利救濟的家庭聽到的肯定詞彙是26000個,禁忌詞彙是57000個;

到四歲的時候,腦力勞動者家庭孩子聽到的詞彙量,肯定詞是664000個,禁忌詞彙是104000個;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孩子聽到的詞彙量當中,肯定詞隻有104000個,禁忌詞是228000個。

詞彙量之間巨大的差别,塑造了一個個孩子不同的性格,甚至影響他們整個人生。

如何跟孩子高品質的溝通?

父母的語言很重要,但是也不是亂說一通,就有用。更不是扔給孩子個電視或者手機,大人坐旁邊刷手機就有用的。

從小跟孩子說這些話,沒有學區房也不用擔心孩子的成績

高品質的溝通有3個要遵循的原則,叫做3T原則。另外有一個補充的原則,對現在的父母來說尤其重要。

第一個原則:Turn in 共情關注

舉例:父母在給孩子讀繪本,孩子要玩玩具。硬拉孩子聽繪本就不叫共情,跟孩子一起關注玩具,然後從玩具再引導到繪本,這就是共情關注。

關注孩子關注的東西,用孩子能了解的方式交流。

第二個原則:Talk more 充分交流

舉例:吃飯的時候,就跟孩子說一個詞“吃飯”。孩子很難了解,也沒有辦法給你回報。

少用代詞,多用名詞,說的話要讓孩子能把生活中的東西跟你的話聯系到一起

第三個原則:Take turns 輪流談話

舉例:很多父母會“指令”孩子這個不能碰,那個不能動

孩子不是機器人,也不是父母的傀儡,要跟孩子輪流對話,頻繁互動。指令的方式隻會讓孩子停止探索,畏首畏尾,不敢去嘗試這個世界上的東西。

補充原則:Turn it off 關掉電子裝置

舉例:很多父母所謂的陪伴,就是扔給孩子電視、手機或者玩具,然後自己在旁邊刷手機

類似看電視的方式,對孩子來說就是不共情、不關注、不交流。

從小跟孩子說這些話,沒有學區房也不用擔心孩子的成績

熊孩子怎麼來的?

普通孩子,打一下别人或者被别人打一下,會有疼痛的回報,之後他就明白不能亂打人。經常看電視長大的孩子,看卡通片打人很開心,現實中打了人不會愧疚,一樣很開心。

結語:每個孩子都是上天給我們的饋贈,不管貧窮還是富有,我們都可以有一份寶貴的資源給到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奔赴他自己的人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