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分析|張文宏說的迄今最科學新冠診療方案,背後有哪些依據?

3月15日晚間,國家衛健委釋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對病例發現和報告程式、病例收治、抗病毒治療、解除隔離及出院标準等多個方面進行了重點修訂。同時将不久前在國内附條件準許的輝瑞抗病毒藥物PF-07321332/利托那韋片(Paxlovid)、大陸首個自主研發的抗新冠病毒抗體藥物(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注射液),以及近日才增加的抗原檢測補充手段等寫入了診療方案。

這一最新診療方案獲得了諸多好評。在3月17日上午上海舉行的第125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釋出會上,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表示,從第一版到第九版,迄今為止,從對新冠病毒一無所知,最早診療方案都是憑醫學方面的經驗制定,随着科學證據越來越多,最終診療方案必須完全基于科學制定一個最合理的方案。

他提到一個細節,3月16日晚間,其在感染傳染病領域邀請了五六十位專家在網絡上進行了一次閉門大讨論,“大家得出一個結論,這次診療方案是目前所有版本中最科學、最好的。”

就在3月16日當天,著名感染病學專家、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盧洪洲教授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采訪時也同樣表示,“在疫情發展2年多之後,我們有了充分的研究結果,有了充分的證據,講科學地去進行新冠病例的診療和管理。”

長期跟蹤新冠病毒突變的清華大學醫學院副研究員張绮博士也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奧密克戎變異株與以往流行株有差別,傳播較快,但臨床症狀整體上是相對較輕,比如患者以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為主。“是以我認為國家非常及時地對診療方案做了相關調整,表現了合理性和科學性。”

這一迄今最科學合理的診療方案,背後又有哪些具體的研究和臨床資料支撐?

“以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為主”

第九版做出的一處較大修訂,即對輕型病例實行集中隔離管理,相關集中隔離場所不能同時隔離入境人員、密切接觸者等人群。隔離管理期間應做好對症治療和病情監測,如病情加重,應轉至定點醫院治療。

此外,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的病例應在定點醫院集中治療,其中重型、危重型病例應當盡早收入ICU治療,有高危因素且有重症傾向的患者也宜收入ICU治療。

對于該修訂,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指出,根據各地反映的“奧密克戎變異毒株患者以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為主,大多不需要過多治療,全部收治到定點醫院會占用大量醫療資源”等意見,進一步完善了病例分類收治措施。

實際上,早在今年1月,天津、河南安陽迎戰奧密克戎時,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第一時間就表示,奧密克戎症狀較輕,發現更難,更易傳播,對于群體防範是一大挑戰。

奧密克戎變異株最早于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的病例樣本中發現。今年的1月7日,首次報告發現奧密克戎的團隊,即南非柳葉刀實驗室、波紮那-哈佛艾滋病研究所夥伴關系等研究團隊,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文描述了新冠病毒變異株奧密克戎在南非被鑒定的經過以及早期的快速傳播。

研究團隊提到,從2021年11月中旬開始,南非經濟中心豪登省的COVID-19病例迅速增加。病例數和檢測陽性率的上升首先在豪登省北部城市茨瓦内(比勒陀利亞)發現。同時,病例的增加伴随着賽默飛世爾TaqPath檢測試劑盒中S基因靶基因失效(SGTF)頻率的增加。自此,奧密克戎主導了南非的第四波疫情。

随後的1月19日,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刊發了南非SARS-CoV-2奧密克戎變異株臨床嚴重程度的早期評估。研究把南非國家的COVID-19病例資料、SARS-CoV-2實驗室檢測資料、SARS-CoV-2基因組資料,以及COVID-19病例住院資料進行了資料關聯。

研究結果顯示,2021年10月1日(第39周)至2021年12月6日(第49周)期間,南非共報告161328例COVID-19病例。38282人通過上述TaqPath PCR檢測被确診,其中29721例為SGTF感染和1412例為非SGTF感染。SGTF感染比例從第39周的2人/63人(3.2%)增加到第48周的21978人/22455人(97.9%)。

控制住院相關因素後,SGTF感染者的住院率顯著低于非SGTF感染者(256人/10547人,2.4% vs 121人/948人,12.8%; 調整比值比[aOR]為0.2, 95% CI 0.1–0.3)。控制疾病嚴重性相關因素後,SGTF與非SGTF感染的住院患者重症幾率相近(42人/204人,21% vs 45人/113人,40%;調整比值比[aOR]為0.7,95% CI 0.3–1.4)。控制疾病嚴重性相關因素後,與早期德爾塔變異株的感染者相比,SGTF感染者的重症機率顯著降低(496人/793人,62.5% vs 57/244人,23.4%;調整比值比[aOR]為0.3,95% CI 0.2-0.5)。

分析|張文宏說的迄今最科學新冠診療方案,背後有哪些依據?

研究團隊認為,這項早期分析提示,與同期診斷的非SGTF感染者相比,SGTF感染者的住院率顯著降低。與早期感染德爾塔變異株的個體相比,SGTF感染者發展成重症的機率明顯降低。他們同時分析,重症機率的降低可能部分由于既往免疫。

奧密克戎早期席卷的另一個國家英國也觀察到類似結論。愛丁堡大學在去年12月釋出的一項研究指出,奧密克戎引發的住院風險比德爾塔低2/3,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釋出的一項研究也指出,奧密克戎感染者入院治療的比率比其它毒株低20%-25%,住院超過一晚以上的比率更要比德爾塔低45%,與之前沒有感染過的病人相比,曾經感染過新冠的人住院的可能性低50-60%。

在上述《柳葉刀》研究刊發的同期,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世衛組織傳染病流行病學和控制合作中心的聯合主任Benjamin J Cowling教授等人同期刊發了一篇評論文章。他們寫道,在早期流行浪潮中,感染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患者比感染德爾塔變異株的患者顯著降低了嚴重疾病的幾率。“這些有用的發現來自國家級COVID-19醫院監測資料,這令人放心地證明了早期名額,即奧密克戎變異株可能導緻不那麼嚴重的疾病和社會破壞,并減少對醫院資源的影響。”

而中國本土的資料方面,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3月15日召開的新聞釋出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雷正龍表示,目前奧密克戎變異株已經成為全球和大陸境外輸入以及本土疫情的優勢毒株。奧密克戎變異株比其他新冠病毒變異株的傳播力明顯增強。近兩個月奧密克戎BA.2亞分支所占的比例也明顯增加,傳播力也是進一步增強的,并且我們發現感染者臨床表現以無症狀和輕型為主,導緻疫情隐匿性傳播,發現比較晚,造成近期的本土疫情頻繁發生,給我們溯源和防控增加了難度。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則具體談到吉林省的病例情況,吉林省截至3月15日上午在院病例8201例,其中吉林市危重型2例、重型2例,長春市重型2例,普通型占比大概是4%左右。也就是說95%以上的患者是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

當然,Cowling教授也提醒道,了解奧密克戎引起嚴重疾病的幾率很重要。但是,即使總體臨床表現較輕微,也可能被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的增加所抵消,這可能會造成相當大的社會混亂。

更有效阻止疾病發展為重症

對于收治在定點醫院的新冠患者,如何阻止其疾病發展,是臨床的重要任務。

對于抗病毒治療部分,第九版診療方案也做了進一步規範。其中重要的修訂是,将國家藥監局準許的兩種特異性抗新冠病毒藥物寫入診療方案,即:PF-07321332/利托那韋片(Paxlovid)和國産單克隆抗體(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注射液)。

張文宏在釋出會上也提到,在治療藥物方面,小分子藥物以及中國自己的抗體藥裡面都有,“以前沒有效果的或者效果不确定的藥物全部被删除。”

盧洪洲也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有了有效的抗病毒治療藥物以及中和抗體,我們就要盡早使用。如果在患者疾病早期能夠被使用,就可以大大降低病毒的載量,抑制病毒的複制。”他還提到一點,因為體内病毒減少了,或者是病毒很快就消失了,那麼由病毒而導緻的對患者各個髒器的損傷就會阻止,也就不會發展為重症。

他認為,早期使用抗病毒治療藥物以及中和抗體,可以有效地阻止患者重症化。“病人也不至于花很長時間排毒,減少了傳染性,就可以縮短他的住院時間。”

Paxlovid和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注射液目前也均有充分的臨床資料。

此前的2月11日,國家藥監局釋出消息稱,根據《藥品管理法》相關規定,按照藥品特别審批程式,進行應急審評審批,附條件準許輝瑞公司新冠病毒治療藥物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組合包裝(Paxlovid)進口注冊。Paxlovid在美國的獲批時間則是當地時間2021年12月22日。

Paxlovid為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治療藥物。根據輝瑞此前公布的資料,與安慰劑相比,Paxlovid在出現症狀後的3天内服用,能将輕度和中度成年患者住院或死亡機率降低89%。該藥在國内用于治療成人伴有進展為重症高風險因素的輕至中度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例如伴有高齡、慢性腎髒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等重症高風險因素的患者。

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注射液則是大陸首個自主研發的抗新冠病毒抗體藥物。2021年12月8日晚間,由清華大學醫學院張林琦教授團隊、生命學院王新泉教授團隊與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張政教授團隊、騰盛華創醫藥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這一抗體藥物正式被國家藥監局準許上市。

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用于治療輕型和普通型且伴有進展為重型(包包覆院或死亡)高風險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歲,體重≥40kg)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其中青少年(12-17歲,體重≥40kg)适應證人群為附條件準許。其獲批是基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支援的ACTIV-2的3期臨床試驗,包括847例入組患者的積極中期及最終結果。最終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相比,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使臨床進展高風險的新冠門診患者住院和死亡風險降低80%(中期結果為78%),具有統計學顯著性。

據此前釋出的資料,雖然安巴韋單抗對抗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活性顯著下降,但羅米司韋單抗并不受奧密克戎變異株所影響。最終,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保持了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中和活性。這是全球為數不多對奧密克戎變異株還保持較好中和活性的抗體療法之一。

騰盛華創首席執行官羅永慶此前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與小分子藥物相比,中和抗體有幾個不同的特點。“首先,大分子中和抗體的作用機制與小分子藥物不一樣,大分子中和抗體通過靜脈滴注立刻起效,這對于複制十分迅速的病毒,起到的抑制作用會更好,從這個層面來說,中和抗體具有優勢,通過靜脈注射迅速達到最高的血液濃度以中和病毒。”他認為,綜合來看,中和抗體是從預防感染到阻斷輕度感染變成重度感染以及死亡的全程管理的藥物。

張绮也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第九版增加了特效藥的使用是一亮點,是大陸和全球藥物研發成功的展現,結合分類收治政策,可以大大降低重症和死亡的發生率。

具體談到安巴韋單抗和羅米司韋單抗,她表示,“這一組合抗體藥物是大陸自主研發的藥物,安全性好,和其他藥物的互相影響小,治療視窗長達确診後10天,且隻進行一次性的注射,患者可獲得長期的免疫保護作用。”

分析|張文宏說的迄今最科學新冠診療方案,背後有哪些依據?

大陸首個自主研發的抗新冠病毒抗體藥物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

看轉陰,還是看傳染性?

此外,對于患者的出院标準以及出院後如何管理,第九版方案也被視為是一次“大調整”。

張文宏談到,比如出院後的管理,隔離14天還是21天?當然,一般認為隔離越久越安全,但是制定出院後管理這方面的方案,我們要進行科學制定。第二,病毒低到多低才沒有傳染性?現在看到病毒都喜歡講CT值,認為病毒載量越低越好,但一旦越低越好就不科學。比如有些病人4個月都不轉陰,是不是意味着我們要把這個人在定點醫院隔離4個月呢?肯定要給出一個最科學核酸出院的标準。

第九版中引入的一個關鍵标準是核酸Ct值≥35。将解除隔離管理及出院标準修改為“連續兩次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熒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為40,采樣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或連續兩次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陰性(熒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低于35,采樣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另外,将“出院後繼續進行14天隔離管理和健康狀況監測”修改為“解除隔離管理或出院後繼續進行7天居家健康監測”。

病原檢測領域使用最廣泛的核酸檢測方法,即聚合酶鍊式反應PCR,該方法能夠快速複制數百萬到數十億份的特定DNA片段。而新冠病毒包含一個非常長的單鍊RNA基因組,用PCR檢測時,RNA分子必須先通過逆轉錄酶轉化為它們互補的DNA序列,然後新合成的DNA可以通過PCR程式進行擴增,這種方法被普遍稱為RT-PCR。用于新冠檢測的qRT-PCR(定量逆轉錄酶-聚合酶鍊反應)在PCR反應體系中加入了熒光化學物質(熒光染料或者熒光探針)。所謂的Ct值,其完整名稱為Cycle Threshold Value,中文翻譯為循環數門檻值,即熒光信号大于熒光門檻值時PCR的循環數。

國内一名新冠檢測領域的技術人員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Ct值越低,代表病毒濃度越高;Ct值越高,則表示病毒濃度越低。”他提到,此次新方案的調整,可視為“對解除隔離管理或出院标準沒有之前嚴格了。”

張绮提到,國内有關研究顯示,處于恢複期的感染者在核酸Ct值≥35時,樣本中未能分離出病毒,密切接觸者未發現被感染的情況。香港大學此前也有研究顯示,Ct值在30以上就無法再培養出病毒,基本上無傳染風險。

實際上,來自印度的一支研究團隊在去年就發表了一項研究,題為“RT-PCR中的Ct值用于确定SARS-CoV-2病毒載量動态:一種減少COVID-19患者隔離時間的方法”,他們用RT-PCR檢測了207例感染病例呼吸道樣本中SARS-CoV-2的清除時間。結果顯示,Ct值大于或等于31例(45.7%)的COVID-19陽性病例中,有相當一部分在首次檢測到病毒載量後7天内即轉為陰性。在所有COVID-19患者中,無論Ct值如何,60%的患者在首次檢測後14天内轉陰。

研究團隊認為,他們的結果表明了Ct值大于或等于31的COVID-19陽性病例清除病毒的時間較短。他們提出,考慮縮短這一群體的隔離時間,以便在COVID護理中心提供足夠的空間,并減輕醫療基礎設施的負擔。

分析|張文宏說的迄今最科學新冠診療方案,背後有哪些依據?

香港大學醫學院教授、病毒學家金冬雁近期在就抗原檢測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對于Ct值在30-45的人而言,抗原檢測結果出現‘假陰性’機率很高,但這些患者沒有傳染性。對于Ct值在25-30的人,其傳染性也比較低。許多抗原檢測試劑對Ct值25以下的感染者的檢出靈敏度達到95%以上甚至100%。這些正是我們在感染控制中希望找出的傳染性強有潛力造成超級傳播的人。”

盧洪洲也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已有明确的證據表示,感染者在康複以後,即使病毒檢測還沒有轉陰,但是病毒載量已經很低了,“Ct值已經很高的時候,基本已沒有傳染性,如果還要再去隔離、再去随訪,還有所謂的‘複陽’以後,還要再拉回來随訪、隔離,如此反複,浪費大量資源。”他提醒,這沒有必要,要講科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