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長心房】孩子愛告狀,家長該怎麼做?

5歲的蘇尼在幼稚園被孤立了。因為太愛向老師打小報告,小朋友們都不喜歡她,給她取了一個“叛徒”的外号,還聯合起來不和她說話,也不和她玩遊戲。蘇尼在幼稚園裡獨來獨往,生氣之餘,她就更喜歡抓别人的小辮子,直到老師發現蘇尼每天多次來辦公室裡告狀,與家長回報,爸爸媽媽才清楚,蘇尼在幼稚園的處境很不樂觀,需要家長的介入。

A 小孩愛告狀是天性

家有孩子的成年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很多孩子特别喜歡跑過來告狀:誰偷偷吃了零食,誰未經成人允許,做了壞事,誰把誰打哭了……事情不大,但孩子們很熱心,搶着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事情。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看到這些孩子們表情嚴肅,語氣很誇張,帶着一點驚訝和正義感。

為什麼孩子喜歡向成人告狀呢?可能的心理動因有如下幾種:

一是孩子對權威的信賴和服從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柯爾伯格發現,幼兒和國小兒童還沒有形成獨立的自我意識,他們對外部環境的評價主要依靠成年人,包括老師和家長,他們對權威有一種不加懷疑的信任和認同,他們聽從權威的話語和規範,強調遵守紀律,執行相關的要求。這種“向師性”的心理傾向,使得他們會對一切違反規定的行為特别敏感,必須要堅決杜絕。

二是孩子的道德價值觀不成熟低年齡段的孩子對道德内涵的看法是比較單一的,非黑即白,他們無法了解道德價值觀的内容非常複雜,可以根據具體的情境而變化。他們的道德發展呈現出一種他律道德的水準,也就是說他們将成人的價值觀作為行為參照,嚴格執行,同時喜歡去尋找同齡人的過失,不允許别人有絲毫的偏差。

三是孩子的自我表現孩子從家庭轉向了更大空間的幼稚園或國小,脫離了家的庇護,他們為了避免陷入孤獨和不被關注,渴望得到老師的喜愛和同學的欣賞,有些孩子可能會通過向老師告狀和洩露别人的秘密來赢取别人的注意。

四是孩子之間存在的心理沖突有些孩子會喜歡盯着别人的一舉一動,然後把其中有過失的行為記下來,作為威脅對方的手段,這後面可能有較多的心理沖突。比如兩個孩子打過架,一方懷有報複的念頭,“我讓老師來收拾你”;一個孩子可能嫉妒另一個孩子在某些方面有優勢,希望借助他人來滅一下對方的氣焰;還可能孩子之間為了比誰更淘氣,兩個孩子都互相揭發别人。

B 孩子太喜歡告狀,會導緻社交困難

雖然喜歡告狀是孩子常見的行為,但如果不加以必要引導,這種行為還是有很大隐患,告狀會引發孩子間的不信任感,導緻兒童的社交出現很大困難。告狀會讓被告的孩子産生心理壓力,他們不能随時自由地行動,總感覺有人在暗中監視自己。不小心犯錯了,就會被報告給成年人,招緻老師和家長的異樣眼神、批評、挨打或懲罰。這種不确定感,讓孩子沒有辦法安心地做自己,不得不提心吊膽地限制自己,精神壓力很大。

告狀的孩子其實過得也不好。他也不能放松地生活:一方面他必須把關注點放在别人身上,注意對方的一舉一動;另一方面自己也必須很小心地不出錯,避免被人反抓。因為喜歡告狀,經常會被同齡孩子歧視、打罵或孤立,缺少友誼和關心,有時還會被不耐煩的成年人驅趕和讨厭。

更可怕的是,如果一個群體,有一個甚至幾個告狀者,那整個群體就會受不安全氣氛的影響,彼此互相懷疑,人人自危,這種焦慮、驚慌和猜忌形成的消極心理環境,會讓人際關系變得僵硬、冷漠和彼此戒備。在這種環境下的個體,心理健康水準低,身心發展受損,自我邊界明顯,讨厭别人靠近。

C 家長如何面對愛告狀的孩子?

第一、要把握好孩子告狀的度,理性分析對孩子的各種告狀,家長不要被孩子牽着鼻子走。如果是别人家的孩子來告狀,家長可以笑眯眯地聽完他的告狀,并表示“我知道了”,将其友好地送走。然後家長把孩子叫過來與之交談,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鼓勵孩子說出真相和感受。如果是不大的過錯,家長講清楚道理,安撫一下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明白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是較大的過失,家長應該闡明利害,讓孩子糾正自己的錯誤。

如果是自家的孩子愛告狀,家長對這種行為既不要表揚也不批評,而是用溫和的語言提示孩子:“以後,先不要着急告訴别人,給别人一個改錯的機會。”千萬不要慫恿孩子繼續告狀,也不要用粗魯的态度指責孩子。

第二、智慧地回應對孩子愛告狀的動機對于孩子喜歡告狀,渴望成人給予正面表揚的心理需求,家長需要意識到,孩子是來告訴你,他想成為一個不做錯事的乖小孩,是以不會像某某那樣犯錯誤。孩子因為嚴守規則,是以會對孩子們的一切違規的行為無法容忍,需要找一個成年人來做裁決,證明自己遵守規則是正常的,應該得到肯定和認可。

家長可以這樣回應:我知道你想告訴我,你守規則了沒犯錯,我很高興,你記住了我說給你聽的道理。當然,某某也許還不知道這些,是以做錯了。下次,你可以悄悄地告訴他,讓他知道這一點,好不好?

第三、教會孩子包容别人的過失家長要意識到,自家的孩子上了國中,依然喜歡告狀這一點,可能暴露出孩子的性格缺陷。國中生已經将重要他人從權威的成人轉移到同伴,對同伴友誼的需求程度很高。如果孩子依然喜歡告狀,說明他們形成了挑剔别人、想要懲罰别人的尖銳性格,這是一種過度追求無暇的道德認知。

家長從幼兒期起,就需要引導孩子去包容他人的小過失和小缺點,讓他們學會共情,設身處地地了解他人的難處和局限,同時看到自己犯錯後的難堪和焦灼,成為具有一定接納力的寬厚孩子,可以忽視别人無傷大雅的錯誤,在人群中成為更受歡迎的個體。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衛所李則宣 黃任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