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成长心房】孩子爱告状,家长该怎么做?

5岁的苏尼在幼儿园被孤立了。因为太爱向老师打小报告,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她,给她取了一个“叛徒”的外号,还联合起来不和她说话,也不和她玩游戏。苏尼在幼儿园里独来独往,生气之余,她就更喜欢抓别人的小辫子,直到老师发现苏尼每天多次来办公室里告状,与家长反馈,爸爸妈妈才清楚,苏尼在幼儿园的处境很不乐观,需要家长的介入。

A 小孩爱告状是天性

家有孩子的成年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很多孩子特别喜欢跑过来告状:谁偷偷吃了零食,谁未经成人允许,做了坏事,谁把谁打哭了……事情不大,但孩子们很热心,抢着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这些孩子们表情严肃,语气很夸张,带着一点惊讶和正义感。

为什么孩子喜欢向成人告状呢?可能的心理动因有如下几种:

一是孩子对权威的信赖和服从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发现,幼儿和小学儿童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他们对外部环境的评价主要依靠成年人,包括老师和家长,他们对权威有一种不加怀疑的信任和认同,他们听从权威的话语和规范,强调遵守纪律,执行相关的要求。这种“向师性”的心理倾向,使得他们会对一切违反规定的行为特别敏感,必须要坚决杜绝。

二是孩子的道德价值观不成熟低年龄段的孩子对道德内涵的看法是比较单一的,非黑即白,他们无法理解道德价值观的内容非常复杂,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境而变化。他们的道德发展呈现出一种他律道德的水平,也就是说他们将成人的价值观作为行为参照,严格执行,同时喜欢去寻找同龄人的过失,不允许别人有丝毫的偏差。

三是孩子的自我表现孩子从家庭转向了更大空间的幼儿园或小学,脱离了家的庇护,他们为了避免陷入孤独和不被关注,渴望得到老师的喜爱和同学的欣赏,有些孩子可能会通过向老师告状和泄露别人的秘密来赢取别人的注意。

四是孩子之间存在的心理冲突有些孩子会喜欢盯着别人的一举一动,然后把其中有过失的行为记下来,作为威胁对方的手段,这后面可能有较多的心理冲突。比如两个孩子打过架,一方怀有报复的念头,“我让老师来收拾你”;一个孩子可能嫉妒另一个孩子在某些方面有优势,希望借助他人来灭一下对方的气焰;还可能孩子之间为了比谁更淘气,两个孩子都相互揭发别人。

B 孩子太喜欢告状,会导致社交困难

虽然喜欢告状是孩子常见的行为,但如果不加以必要引导,这种行为还是有很大隐患,告状会引发孩子间的不信任感,导致儿童的社交出现很大困难。告状会让被告的孩子产生心理压力,他们不能随时自由地行动,总感觉有人在暗中监视自己。不小心犯错了,就会被报告给成年人,招致老师和家长的异样眼神、批评、挨打或惩罚。这种不确定感,让孩子没有办法安心地做自己,不得不提心吊胆地约束自己,精神压力很大。

告状的孩子其实过得也不好。他也不能放松地生活:一方面他必须把关注点放在别人身上,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另一方面自己也必须很小心地不出错,避免被人反抓。因为喜欢告状,经常会被同龄孩子歧视、打骂或孤立,缺少友谊和关心,有时还会被不耐烦的成年人驱赶和讨厌。

更可怕的是,如果一个群体,有一个甚至几个告状者,那整个群体就会受不安全气氛的影响,彼此相互怀疑,人人自危,这种焦虑、惊慌和猜忌形成的消极心理环境,会让人际关系变得僵硬、冷漠和彼此戒备。在这种环境下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低,身心发展受损,自我边界明显,讨厌别人靠近。

C 家长如何面对爱告状的孩子?

第一、要把握好孩子告状的度,理性分析对孩子的各种告状,家长不要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如果是别人家的孩子来告状,家长可以笑眯眯地听完他的告状,并表示“我知道了”,将其友好地送走。然后家长把孩子叫过来与之交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鼓励孩子说出真相和感受。如果是不大的过错,家长讲清楚道理,安抚一下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明白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是较大的过失,家长应该阐明利害,让孩子纠正自己的错误。

如果是自家的孩子爱告状,家长对这种行为既不要表扬也不批评,而是用温和的语言提示孩子:“以后,先不要着急告诉别人,给别人一个改错的机会。”千万不要怂恿孩子继续告状,也不要用粗鲁的态度指责孩子。

第二、智慧地回应对孩子爱告状的动机对于孩子喜欢告状,渴望成人给予正面表扬的心理需求,家长需要意识到,孩子是来告诉你,他想成为一个不做错事的乖小孩,所以不会像某某那样犯错误。孩子因为严守规则,所以会对孩子们的一切违规的行为无法容忍,需要找一个成年人来做裁决,证明自己遵守规则是正常的,应该得到肯定和认可。

家长可以这样回应:我知道你想告诉我,你守规则了没犯错,我很高兴,你记住了我说给你听的道理。当然,某某也许还不知道这些,所以做错了。下次,你可以悄悄地告诉他,让他知道这一点,好不好?

第三、教会孩子包容别人的过失家长要意识到,自家的孩子上了初中,依然喜欢告状这一点,可能暴露出孩子的性格缺陷。初中生已经将重要他人从权威的成人转移到同伴,对同伴友谊的需求程度很高。如果孩子依然喜欢告状,说明他们形成了挑剔别人、想要惩罚别人的尖锐性格,这是一种过度追求无暇的道德认知。

家长从幼儿期起,就需要引导孩子去包容他人的小过失和小缺点,让他们学会共情,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难处和局限,同时看到自己犯错后的难堪和焦灼,成为具有一定接纳力的宽厚孩子,可以忽视别人无伤大雅的错误,在人群中成为更受欢迎的个体。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卫所李则宣 黄任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