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衆複刻經典:ID.Buzz能否一戰封神?

21世紀經濟報道特約記者 錢伯彥 報道3月10日,大衆集團在德國漢堡首發了ID.家族的最新成員:ID. Buzz。

就如同ID.家族的前輩們一樣,ID. Buzz同樣脫胎于大衆的MEB平台。其四驅系統主要由前置電動機(150千瓦)、後置電動機(150千瓦)構成,最大111千瓦時的電池組足以確定在NEDC工況下600公裡的續航裡程。ID. Buzz預計将以MPV和封閉式小型商用車ID. Buzz Cargo兩種子車型面向市場銷售。

這些乍看之下毫無亮點的性能資料,再加上稱不上酷炫的外型,至少在中國市場,似乎很難提起絕大多數使用者的興趣。

不過,ID. Buzz的首秀确實在海外市場引發了一場地震。而ID. Buzz對于大衆集團而言,其意義也絕非普通的一款車型。

T1再生

如果在歐美市場發起一份關于大衆最著名車型的調查,那麼高票當選的明星車型一定是大衆T1(即Bulli),而非“大黃蜂”大衆甲殼蟲。如今的ID. Buzz正是大衆T1的電動化版本。

大衆T1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46年。彼時剛剛戰敗、百廢待興的西德工業體系幾乎全部毀滅,大衆集團手下的民用車型隻有唯一的一款甲殼蟲。當年以進出口甲殼蟲為生的“倒爺”荷蘭人Ben Pon在參觀狼堡工廠時發現了一輛以甲殼蟲底盤改裝的平闆物流運送車,突然奇想的荷蘭人在随身的筆記本上随手畫下了一張“加個盒子”的面包車草圖,并通過工廠的看門大爺順利地将設計圖交給了工程部門。

出人意料的是,這張塗鴉引起了大衆高層的極大重視,并在三年之後的1949年投産了改款車型。因為這是大衆集團第二款民用産品,于是該車型又被内部稱為Type 2,而甲殼蟲正是Type 1。

這款僅有24匹馬力的“破車”在投産的前十年内,其年銷量僅能維持在一萬輛左右,與明星車型顯然毫不相幹。相反地,其廉價、易于改裝且内部空間寬敞的特點使得包括其在郵政、運輸、消防等“髒活累活”領域始終扮演着重要的藍領勞工角色。

其中也包括上世紀60年代的搖滾音樂圈子。

一輛與主流文化中的成功形象——大尺寸轎車——格格不入的面包車,足以裝下一個樂隊成員和所有樂器的内部空間,大衆T1迅速成為了美國幾乎所有搖滾樂隊和嬉皮士的标配。

雖然搖滾樂與嬉皮士經常與“廢物一代”聯系在一起,但是随着1967年嬉皮士們與他們的大衆T1一起走上反文化反戰的主戰場,大衆T1開始逐漸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征。1969年湧入了50萬人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成千上萬的搖滾樂隊為了張揚個性,給自家的T1漆上了各種至今都聞名的塗鴉,五顔六色的大衆T1一戰封神。

作為一款汽車,大衆T1早在1970年代就已經停産,但是作為一個文化符号,大衆T1至今仍是大衆集團最大的品牌價值之一。

大衆的期望

狼堡的大衆人顯然沒有忘記這款大衆T1,甚至可以說,T1的“經典複刻”ID. Buzz是大衆2022全年最重要的車型。

按照大衆品牌首席執行官Ralf Brandst tter的說法,“ID. Buzz是集團電動化和數字化轉型的突出代表”。

一方面,ID. Buzz作為ID.家族的最新成員能夠進一步加強大衆集團電動車型的寬度和廣度。目前全球主流的汽車制造商尚未推出任何一款MPV定位以及輕型商用車定位的電動車型,現有車型無一例外均為油改電型号。

ID. Buzz是以被視為大衆集團填補市場空白,并試圖進軍随着網購興起愈發熱門的物流車輛領域的武器。

不同于中國城市市場物流配送以雙輪電動車為主的格局,歐美市場的物流配送幾乎完全依賴小型商用貨車。随着各大歐美城市在碳中和的大背景逐漸在城區推行禁燃令,包括UPS、DHL等知名物流公司急需一款依托純電平台打造的配送車型。

另一方面,ID. Buzz還需要能夠洗刷掉ID.家族數字化差強人意的名聲。

即便ID.3、ID.4和ID.5們在電動汽車這一方向上已經證明了大衆集團确實是在努力轉型,但是這些ID.們相比于造車新勢力們以及特斯拉薄弱的車内數字化程度還是暴露了大衆“大象轉身”太慢的弱點。

早在去年9月的慕尼黑國際車展IAA上,大衆就在ID. Buzz身上加入了更多的自動駕駛元素。

目前,大衆集團已經計劃在德國漢堡依托ID. Buzz測試自動駕駛算法。2025年還計劃與福特合作推出自家的Robotaxi。而此前大衆方面希望在卡達世界杯進行自動駕駛接駁車首秀的計劃,已經因技術條件不成熟而告吹。

除了向外界展示大衆集團的決心和能力之外,ID. Buzz在集團内部也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

其中的一個關鍵便是大衆集團旗下的大衆商用車子公司以及該子公司在漢諾威營運的工廠。

内部工會勢力極其強大的大衆集團長期以來一直為確定漢諾威工廠不出現空閑産能而頭疼,而商用車子公司對于無法參與集團電動化程序也一直頗為不滿。大衆數年前已經将部分車型從漢諾威工廠剝離,轉移至南非和土耳其工廠生産。

為了平息内部沖突,狼堡方面從來沒有停止過努力。此前,大衆集團就宣布将把奧迪、賓利和保時捷的高端車型安排到漢諾威工廠進行生産,即便這些車型與商用車并沒有任何關系。而随着保時捷希望抛開漢諾威單飛,再度被抛棄的漢諾威工廠急切需要一款拳頭産品確定未來數年的産能。

雖然市場反應仍然有待時間考驗,但是大衆方面預估漢諾威的商用車工廠之後每年需要生産6萬至7萬輛ID. Buzz。特别是考慮到ID. Buzz在德國的補貼後售價不會超過5萬歐元,似乎漢諾威工廠之後數年“都有活幹”。

漢諾威工廠也成了繼茨維考工廠和德累斯頓工廠之後,集團内第一批納入ID.家族體系的德國工廠,這似乎也足以堵住商用車工會的嘴巴。如果一切順利,這一成功經驗還将複制到大洋彼岸美國田納西州的Chattanooga工廠。

挑戰重重

承載着狼堡人希望的ID. Buzz已經确定将于五月起在德國和歐洲開啟預售,預計今年秋季開始傳遞。目前大衆的漢諾威工廠正在進行ID. Buzz的預批量生産,截止暑假之前将正式轉入批量化生産。

不過,即便有着前輩大衆T1的加持,這也并不意味着ID. Buzz就能夠高枕無憂了。

事實上,與大衆T1齊名的經典甲殼蟲,大衆也早已經于1998年和2011年推出過第二代和第三代車型。以第三代甲殼蟲為例,其全球銷量從2014年9.1萬輛在兩年之内就下降到了僅2.5萬輛,并最終不得不于2019年停産。

而且ID. Buzz本身也不是大衆第一次試圖複刻T1的成功。早在2001年,大衆就釋出了Microbus概念車,但因市場反響不佳于2004年被放棄。2011年和2016年的日内瓦車展,大衆又故技重施分别釋出了Bulli和BUDD-e概念車,結果都是不了了之。

似乎很難保證,ID. Buzz不會步這些前輩的後塵。

而即便ID. Buzz獲得了市場的認可,也依然需要注意的是,商用小型貨車和MPV是一個相對小衆的市場,尤其是前者往往被視為一個利基市場,甚至還必須與在該領域耕耘多年的法國和日本企業以及大衆自家的Transporter 6.1進行競争。

四個月前,諾基亞以20周年紀念為名複刻了著名的Nokia 6310。如今,大衆也複刻了已有70餘年曆史的大衆T1。但是,大衆不會是下一個諾基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