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車市慘淡,為何苦的隻有自主品牌,跨國車企還是穩賺?

跨國車企如何應對車市危機,值得學習。

文/宋雙輝

車市慘,已經是共識了,從新冠爆發那年開始,全球汽車市場就開始走背字,而且不利因素還在不斷加碼,晶片短缺、供應鍊危機、原材料漲價、俄烏局勢……

看了一季度國内上市車企的财報,也确實挺慘,部分車企血虧,大多數車企利潤下滑嚴重,少數利潤增長的,盈利情況也都不甚樂觀。

但是再看跨國車企公布的一季度财報,卻是另一番景象。雖然大家也強調日子不好過,可是絕大多數車企依然利潤大漲,賺錢能力絲毫沒有減弱。

為何大家的表現差距如此之大,究竟問題出在哪裡?

車市慘淡,為何苦的隻有自主品牌,跨國車企還是穩賺?

我們先來看自主品牌的财報表現,老大哥上汽集團一季度淨利下滑近20%,長城汽車抗壓性還算可以,一季度淨利同比隻微跌了0.34%。

長安汽車淨利大漲看上去很不錯,不過其中近五成來自非經營損益項目,旗下阿維塔科技通過增資獲利21.28億元。

比亞迪一季度銷量激增,淨利潤大漲240%,表現可謂堅挺了吧,可是折算成單車利潤也隻有2800元,反觀特斯拉單車利潤近7萬元人民币,差距明顯。

車市慘淡,為何苦的隻有自主品牌,跨國車企還是穩賺?

再看看另一邊跨國車企的财報,除福特外全都實作了營收增長。利潤方面,大衆集團營業利潤同比大漲75.7%,寶馬、奔馳、現代汽車也都實作了利潤同比增長。

唯一虧損的福特汽車,還不是因為汽車業務不景氣,而主要是因為投資失利,持有的Rivian市值縮水嚴重。

尚未公布财報的日本車企,表現也值得期待。

Refinitiv對25名分析師進行的調查顯示,受需求強勁和日元走軟推動,豐田汽車在截至3月31日的2022财年全年營業利潤将增長37%至3.02萬億日元,預計本田汽車營業利潤将增長13%至9250億日元,日産汽車将增長50%至3185億日元。

車市的不利因素,不會繞過任何一家車企,大家都處在同樣脆弱的供應鍊中,忍受着原材料、能源和貨運成本上升帶來的影響。

那麼跨國車企的抗壓能力為何更好呢?

抛開日元走軟這樣的外彙環境,更好的産品組合、更高的定價、更有效的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全球布局的靈活性,是跨國車企的護心鏡。

車市慘淡,為何苦的隻有自主品牌,跨國車企還是穩賺?

在産能承受巨大壓力後,跨國車企都及時調整了産品布局,優先生産高利潤的SUV和豪華品牌車型,砍掉那些非核心産品。現代汽車就表示一季度利潤大漲主要得益于SUV和捷尼賽思車型的銷量強勁。

大衆集團的表現更能說明問題,一季度大衆、斯柯達、西雅特的表現一般,但是奧迪、蘭博基尼、賓利和保時捷的利潤大漲,給整個集團貢獻了不少盈利。

當産能受限後,車企們就不再用促銷手段吸引消費者,反而提升了新車售價,把成本上漲的壓力部分轉嫁到了消費者頭上,是以即便銷量有所下滑,營收卻反而增長了。

車市慘淡,為何苦的隻有自主品牌,跨國車企還是穩賺?

還有一個能力,也是現階段自主品牌最缺乏的,就是全球化布局帶來的靈活性,除了能夠幫助車企更好地協調供應鍊,還讓他們不會過于依賴單一市場。

一季度當中國這一全球最大汽車市場遭受新一輪疫情影響時,在北美、歐洲有布局的跨國車企就能夠很好地分散壓力。

大衆集團CEO迪斯談到一季度集團表現時就強調,“作為一家真正的全球性公司,我們在全球所有主要增長和銷售市場都擁有廣泛的生産能力。大衆的全球布局減輕了許多不利因素對其的影響,是以集團仍堅定地緻力于擴大其全球布局。”

視角轉回國内,疫情的反複不但導緻國内汽車供應鍊停擺,影響了汽車生産,也導緻了消費者需求的降低,購買力嚴重不足,是以對以國内為主要陣地的自主品牌沖擊很大。

是以在危機面前,我們除了哀歎,更要學會總結經驗。這幾年,以吉利、長城為首的自主品牌已經加速了全球化的腳步。

就在今天,吉利汽車剛剛宣布将通過其子公司Centurion Industries Limited持有雷諾南韓汽車34.02%的股份,進軍南韓市場。

車市慘淡,為何苦的隻有自主品牌,跨國車企還是穩賺?

吉利控股目前持有沃爾沃汽車、Polestar、領克汽車、吉利汽車、倫敦電動汽車、遠端商用車等六個品牌,并戰略投資寶騰汽車、路特斯汽車及太力飛行汽車,還是奔馳的大股東。

長城汽車這兩年則先後收購了印度與泰國的通用工廠、巴西奔馳工廠,再加上俄羅斯圖拉工廠,在海外實作了對亞洲、南美洲等開發中國家的市場覆寫。

當然,與跨國車企相比,自主品牌的出海戰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唯有修煉内功,才能真正做到刀槍不入,在車市沉浮中立于不敗之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