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神獸”上網課了,家裡又吵翻天?600号醫生教你如何讓孩子聽話

“神獸”上網課了,家裡又吵翻天?600号醫生教你如何讓孩子聽話

3月,不少家庭呈現這樣一幅畫面:在陣陣催促聲中,祖國的花朵們揉着惺忪睡眼起床了。草草吃完早餐,他們身着校服、腳踩拖鞋,系好鮮豔的紅領巾,站在電腦或電視前,神情肅穆高唱國歌,仔細一看,他們中有些還處于半夢半醒狀,右手雖行少先隊禮,但身體的其他部分又已經神遊回了被窩。

目前,上海市的中國小生又開始上網課了,孩子們似乎少了一些認真和嚴肅,家長們卻多了不少手忙腳亂:一人身兼班主任、網管、保姆、攝影師等數職,到點還得上班。“一場疫情,全民都成了廚子,醫護人員成了戰士,老師成了主播,家長成了班主任……隻有小神獸們還是神獸。”雖然是一句網絡調侃,卻也是疫期生活的真實寫照。“空中課堂”已經開講,家長們和孩子們,是否有新的煩惱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主治醫師金金為市民們帶來了化解妙方。

了解孩子就是了解自己

網絡開學、線上上課,受困于家的“神獸”們似乎要集體爆發,用盡各種“奇門邪術”應付雲教學這件事:在班級群改昵稱讓老師認不出自己;列印一張自己專心聽講的照片擺在攝像頭前假裝好好聽課;2020年疫情暴發初期,大家甚至因頻繁打卡遷怒于釘釘軟體,害得釘釘獲全國學生黨一星差評,險遭下架。

“不管是正常開學還是現在的網課,對學生來說都不會是一件令人輕松的事兒,大家小時候都能體會那種‘開學前緊張綜合征’。”金金說,空中課堂和在校上課本質上也是一樣的,何況在家上課還要面臨被家長旁聽監視,更令孩子壓力倍增。

“從這個角度看,給釘釘一星差評其實是一件特别可愛的事情,反映出該年齡段孩子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用比較直接、原始的方式,去否定給他們帶來壓力的事件。”她解釋,“我又開始上網課了,都是釘釘害的”和“我要上課了,但是我不想去”其實沒有本質差別。

疫情改變了不少人的作息習慣,也讓大家不得不反思生活。“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意識到這個事實:不是所有孩子都必須熱愛文化課,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得第一名,不是你講的每句話孩子都要認同,不是大人的每個要求孩子都要立即執行,不是天真燦爛的年紀就不可以有心情糟糕的時候——我們也曾是孩子,了解孩子也是了解自己,尊重孩子也是尊重人性。”

正如周傑倫曾唱過《聽媽媽的話》,歌詞很溫馨,現實很操心。金金說,如果想讓孩子真正“聽媽媽的話”,家長其實隻要搞清楚兩件事——

父母的話為什麼要聽?

首先,父母的話為什麼要聽?家長希望孩子能聽自己的話,不外乎是希望孩子做正确的事情。但是對于什麼才是正确的事情,不少家長的觀念和當下流行的“明學”一樣——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舉個例子,家長覺得孩子必須補課,不僅要去,還要心甘情願、打着十二分精神去(聲明:如果孩子完全自願補課,那就另當别論),理由很充分:“補課是為了你好”“别的孩子都補了”“補課是彎道超車”“當年父母為了我好也讓我參加補課了”……

但是,家長應該想一想,“我覺得”真的是正确的事嗎?這些充分理由的背後似乎還有:成年人對自己的不滿、家長間的競争焦慮、對自己父母當年糟糕的教育方式産生了投射性認同。

而正确的事情是什麼?是熱愛生命、尊重他人、遵紀守法。除了這些基本的準則外,似乎難有一個具體的規定。“但有一點需要明确,家長做任何決定的出發點,一定不能是為了緩解自身的不滿和焦慮。隻有區分好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時,我們才有可能做出真正對孩子有益的決定。如果把精英化教育視為一種絕對正确性,目光都投注在這種千篇一律的正确性時,卻忽視了孩子的心智化教育,最後隻可能養出一個巨嬰。”金金說,家長的全能和包辦,正是在用愛的名義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你越是多加主導,孩子可能越不擅長做決定;你越是限制催促,孩子可能越缺乏自我限制的能力;你不信任孩子,孩子可能也不會相信自己和他人。”

可以說,育兒對所有父母來說都是一場修行,從孩子呱呱墜地到他們長大成人,家長和孩子的角色是不斷變化的,如果不認清這種變化,讓4歲的孩子發展出14歲孩子的勤奮,或讓15歲的孩子像5歲孩子一樣依賴父母,都是一種“逆天”的奢望。不尊重孩子的心智化規律,對家長和孩子而言都是兩敗俱傷。

如何讓孩子聽話?

其次,如何才能讓孩子聽話?“其實這個問題的本質是,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地被孩子接受。”金金說,這是建立在第一條思考的基礎上,如果教育是一種自我滿足行為,缺乏必要性和邏輯性,那麼就無法讓孩子心甘情願地聽話。“讓孩子聽話,家長得先學會說話,不妨先從自我心态調整開始。”

第一,換位思考。如果想說服同僚接受一個建議,我們不會用吼的方式,是以不妨在家開啟“霸王龍”模式之前,先換位思考,我們會在什麼情況下心甘情願接受别人的建議呢?

第二,尊重人性。尊重孩子舒緩壓力、表達情緒的方式,有負面情緒不代表全盤否定,比如“不喜歡媽媽的某些行為不代表我不愛媽媽”“不喜歡上網課不代表我厭學”等。家長如果不加區分地批評指責,甚至以偏概全,上升到“不孝”“厭學”等,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如果孩子的想法被曲解,情緒無處釋放,就會讓孩子對家長的負性思維(“不孝”“厭學”)産生投射性認同。

第三,自我穩定。家庭是樹,孩子是果實,孩子也是家庭的鏡子。做情緒穩定的家長,才能收獲穩定的親子關系。接受“自己是自己、孩子是孩子”這一客觀事實;接受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能力也參差不齊;接受孩子的成長過程必定是螺旋式上升的;意識到“完美的家長”或“完美的孩子”都是一種自我束縛。對家長來說,自我穩定也是一種療愈,讓焦慮變得少些,内心變得更穩定。

“‘神獸’們終會長大,變成現在的你我他,好的教育就是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愛一代代傳遞下去。”金金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