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少年不該獨自長大,家庭需要承擔愛和教化的責任

願我們永遠記住:少年不是獨自長大的。

少年不該獨自長大,家庭需要承擔愛和教化的責任

《少年法庭》

懵懂無知的少年,殘酷血腥的罪案,我們該何去何從?韓劇《少年法庭》呈現出人們對少年犯持有的複雜态度。

在少年法庭外面,一群人打着橫幅強烈抗議,要求取消《少年法》,讓未成年罪犯與一般罪犯平等受罰,因為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的似乎是罪犯。

少年法庭的内部,兩位和少年犯打交道的法官也擁有迥然不同的看法。

法官沈恩賜,人稱“十恩賜”,落在她手上的孩子常常被判最嚴厲的十級懲處,“你們無法改過自新”,除非付出代價。令人毛骨悚然的是,第一集被判處十級懲戒的孩子在第十集裡成為了看起來更加可怕的兇手。

法官車泰柱希望人們看到未成年人的發展特點,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隐情和感受,相信他們向好的信念。但是現實卻很無奈:口口聲聲要改變的孩子下一秒順走了别人的錢包。

少年不該獨自長大,家庭需要承擔愛和教化的責任

雖然抱持不同的态度,兩位法官卻在一個又一個的未成年案件審理中互相學習,并形成共識:以一刀切的簡單态度對待未成年人案件是不當的。培養少年需要舉國之力,法律要修訂、社會制度要調整、文化要改變、觀念要發展,無論是政府、社會、學者、家庭以及未成年人自己,人人都應當承擔起責任。唯有了解、關懷、期待、規範、教化,才能拯救少年走出沼澤,走回正途。而家庭作為陪伴孩子成長的微觀機關,尤其要擔負起愛和教養的責任。

少年不該獨自長大,家庭需要承擔愛和教化的責任

什麼樣的愛和管教可以降低犯罪風險呢?如美國社會學雜志引用最多的50本著述之一的《少年犯罪原因探讨》作者Travis Hirschi所發現的那樣:當與父母的聯系加強時, 未成年人犯罪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良好的親子關系可以改善未成年人的成長經曆,而提升家庭功能也能有效預防犯罪和幫助青少年回歸。2017年發表在核心刊物《中國青年研究》的中國人民大學學者楊江瀾等就未成年犯罪的親子關系和家庭功能進行了調查研究和深入分析。

研究者把親子關系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從孩子的角度評估爸爸、媽媽有多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想不想和父母交流,父母在學習和娛樂上的管控度是怎樣的,孩子是否認可自己父母的建議和管教,以及父母對孩子在學習上的期望度。

在研究者眼中,擁有較好功能的家庭是:遇到難事可以支援和保護孩子,解決問題時大家能齊心協力,家庭成員互相了解、關系親密,可以暢所欲言。

你願意主動和父母交流嗎?父母願意主動去了解你嗎?結果發現,普通未成年人比未成年犯更願意和父母親主動溝通,親子關系更好。而普通未成年人的父母也更主動和孩子進行溝通。對青春期孩子保持适度的好奇和關注,了解愈加獨立的孩子目前的動向,對于父母來說是必要的。

你認可父母的建議和管教方式嗎?普通未成年人的分數比未成年犯更高。學者認為,如果孩子對父母的建議和管教有比較高的認可,往往能夠得到足夠有效的指導和監管。

以身作則發展自己能力、提升親子溝通技巧、學習和青春期孩子相處,被看作是提升親職能力的重要方向。事實上,父母若面臨自身困境,很可能失去在孩子面前的威信,甚至産生激烈的親子沖突,而高沖突性已被證明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有顯著影響。

父母對你有怎樣的期待?普通未成年人的父母比少年犯父母持有更高的期望值。研究者認為積極且适度的期望能夠鼓勵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引導自己發展良好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降低未成年人犯罪。

少年不該獨自長大,家庭需要承擔愛和教化的責任

孩子該不該管呢?該管到什麼程度?研究者發現,極粗暴和極松懈的家庭皆蘊含青少年犯罪的傾向,适度的監管尤其是來自于父母親的監管有利青少年健康成長。随着父母監護水準的提高,未成年人出現違法犯罪行為的可能性趨于減小,但是當家庭功能比較健全,凝聚力、情感表達比較良好,而且孩子對父母的認可度比較高時,父母嚴格的監護反而适得其反,對孩子的成長帶來較大的副作用。

除了監管,适度的家庭支援也非常重要。充滿凝聚力和親密感的和諧家庭有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缺乏凝聚力、長期關系緊張的家庭可能嚴重影響家長營造教育的良好氛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遇到問題大人願意幫助和支援,大家之間能夠積極溝通,孩子的意見得到父母的充分認可,這些都會增強未成年人的自我認知和自信水準,推動他們朝更積極的方向發展自我價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