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概念到落地 Web3.0初具雛形

作者:蜂巢Tech
從概念到落地 Web3.0初具雛形

加密資産熱潮催生出的鍊上應用中,除了DeFi、NFT、鍊遊GameFi等場景外,還有一個熱詞叫「Web3.0」。

Web3.0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14年,由以太坊聯合創始人及波卡建立者Gavin Wood首次提及,籠統地說是指基于區塊鍊技術搭建的「去中心化生态系統網絡」,此系統會包含一系列開源協定,能夠為應用程式的開發者提供構模組化塊,而基于區塊鍊技術建構的Web3.0平台和應用程式不由傳統的中心化企業所有,網絡所賦予的權利和資産歸開發者和使用者所有。

改變網絡産物的所有權,這在當時聽起來十分夢幻,确實,在2014年,Web3.0真的隻是個概念而已。直到2020年至2021年,以太坊鍊上以開放式金融為主的應用逐漸出現,多條公鍊進入市場并産生競争關系,NFT、鍊遊、鍊上虛拟空間開始成為DeFi之外的應用場景,「去中心化生态系統網絡」開始變得可落實。

除了公共區塊鍊及應用的繁榮,資本開始介入,加密領域知名風投機構a16z重提Web3.0,并開始将資金投入到這個細分賽道上。

今天移動網際網路被Web3.0的擁趸們視作Web2.0,更古早的網際網路甚至被歸類于Web1.0。區塊鍊愛好者們曾如此梳理Web的疊代史:

  • Web1.0主要是指可讀的靜态網頁,以單向閱讀為主,網絡提供什麼,使用者就擷取什麼,比如早期的門戶網站;
  • Web2.0主要指可讀可寫的平台類網站或者App,也就是如今的「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使用者可參與創作,填充内容,互動共享性加強。比如亞馬遜、Twitter和各種各樣的可以裝載在手機中的App。它們由企業提供平台式的産品和服務,規則由平台制定,内容由平台掌控,盡管使用者擁有平台賬号,但資料并不掌握在使用者手裡,平台通過使用者流量來獲利,商業利潤歸屬于企業,與普通使用者關系不大;
  • Web3.0除了包容Web2.0的「可讀可寫」功能外,最重要的特征是應用的内容及資料歸屬于創作者本身,它們記錄在公共區塊鍊網絡上,目的是讓公有網絡産生的價值回歸到使用者個人手中。

相比應用的功能性,Web3.0試圖通過去中心化的網絡重構價值,變革網際網路與開發者、使用者的生産關系。形象點說,Web3.0試圖消除「中間商」(網際網路公司巨頭),撮合生産者(應用開發者)和消費者(使用者)的直接接觸,企圖在使用者與應用之間建構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

如果說Web3.0是從價值入手的,區塊鍊及其帶來的新型經濟系統就必不可少,不依賴集中式伺服器的去中心化網絡技術是一方面,網絡運作所需要的Token構成了「貢獻與獎勵」的經濟模型,技術保證了資料資訊的個人化,經濟模型則決定着價值的新配置設定。

由區塊鍊網絡帶來的基礎設施正在完善,比如加密錢包取代賬戶注冊,成為通往去中心化網絡及其應用的新入口,它也是Web3.0的基建之一。除此之外,Web3.0還有哪些基建?它是否有應用支撐?本期DeFi蜂窩将帶來相關盤點。

Web3.0域名服務商ENS

從概念到落地 Web3.0初具雛形

簡介

ENS全名「Ethereum NameService」,它是建立在以太坊上的去中心化域名服務商,這個工具簡化了以太坊位址,它可以将以0X開頭、大小寫字母及數字組成的以太坊位址轉換為便于人們記憶和識别的域名式名稱「xx.eth」。

從概念到落地 Web3.0初具雛形

ENS官網

運作機制

ENS為區塊鍊個人位址、鍊上應用位址等提供可讀的名稱解析服務,為區塊鍊使用者的命名提供了統一标準。

說白了, ENS解決的是鍊上身份的可讀性問題,它将鍊上位址翻譯成普通人易于識别和使用的方式,把一連串無序的字元解析為網際網路網民已經習慣的域名語言「xx.eth」。

如同我們現在使用網站時,無需輸入數字樣式的IP位址,隻要輸入網站名字即可。由于區塊鍊具有價值傳輸功能,有了ENS,人們在鍊上進行價值轉移時,就不再需要輸入複雜字元組成的位址,主要輸入位址綁定的ENS域名即可。

盡管ENS建構在以太坊上,但并不局限于以太坊,它支援多鍊位址解析。使用者可以将同一個ENS域名解析至比特币、萊特币等多個區塊鍊網絡位址上,在這些網絡上進行價值轉移時,使用者可以借助多鍊錢包,使用同一個域名收發各種區塊鍊網絡資産。已經有多個去中心化錢包開始支援檢索位址域名功能。

除了個人位址解析外,ENS域名可以也是一個去中心化網絡或去中心化應用的名字,具備内容尋址功能,使用者檢索網絡或應用的ENS域名,即可找到入口,比如Uniswap就已經使用ENS建立了去中心化網站uniswap.eth。

此外,ENS域名支援與使用者的網際網路社交賬号相綁定,NFT頭像可以設定為ENS域名頭像,全方位地讓使用者的資訊與鍊上身份綁定在一起。ENS域名的使用權歸使用者所有,使用者控制自己的個人資料和資料,并将其帶到自己使用的每個鍊上DApp應用中,成為Web3.0時代的使用者身份證明。

去中心化内容創作平台Mirror

從概念到落地 Web3.0初具雛形

Mirror是從鍊上錢包登陸的内容創作工具,使用者通過連結加密錢包登入工具,并開始寫作,内容存儲在去中心化資料存儲平台Arweave上,文章記錄跟随着創作者的錢包位址,創作内容不會因為 Mirror的關閉而消失。

從概念到落地 Web3.0初具雛形

Mirror官網

除了寫作,Mirror結合錢包入口+去中心化存儲的技術,重構了人們表達、分享及從内容中獲利的方式,将創造者的資料所有權、使用者間的互動、經濟系統三者結合起來。

Mirror類似去中心化版本的Medium,不同的是,它不僅僅是一個内容創作工具,還支援社群協作,并為創作者提供Token發行工具來幫助衆籌。

Mirror分為文章釋出、資金衆籌、收益共享、NFT化、拍賣和投票等7個主要功能。

在Mirror上進行内容編輯,可以插入衆籌和競拍資訊,同時也可以将文章NFT化。當然,這個過程需要支付鑄造NFT的鍊上費用。當内容成為NFT後,可供讀者收藏或購買,為創作者提供了變現管道,如果這篇文章是由多人共同創作,它也可以通過智能合約自動設定按比例拆分收益。文章NFT的收藏者擁有永久閱讀權限。

Mirror的衆籌功能允許使用者通過項目或創意籌集資金,它也是快速啟動去中心化組織DAO的工具。某個創意的發起人需要根據衆籌行為規範,填寫項目名稱、細節,設定衆籌的目标金額以及回饋方式,支援者可以獲得項目獎勵或者NFT。

你可以在Mirror釋出一篇文章,闡述一個産品創意,亦或是寫一篇研報,甚至是籌拍電影的規劃。針對你的想法,你可以建立一個衆籌,召集社群的初始成員,讓早期使用者參與到項目中,并給予他們特殊獎勵。社群協作完成創作的功能可以彙總社群使用者的才智,投票功能支援使用者選擇發展路線、落實資金使用、配置設定資金用途等。實作成果後,你可以将之包裝為NFT競拍,收益可按照衆籌份額配置設定。

Mirror是一個可以與DAO融合的工具,也能作為創新項目的孵化器使用,分布式協作提供了集思廣益的創作工具和能力,甚至可以演變成一個路演平台。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Mirror沒有發行任何Token,仍舊是一個重在使用的工具。

去中心化内容分發平台RSS3

從概念到落地 Web3.0初具雛形

RSS3全稱Really SimpleSyndication 3.0(簡易資訊聚合),它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資訊聚合平台,旨在支援Web3.0的資訊傳播、分發。

從概念到落地 Web3.0初具雛形

RSS3官網

傳統的「RSS訂閱」允許使用者主動訂閱内容,網頁内容的開發者隻要加上RSS程式,使用者就可以根據個人偏好訂閱不同的部落格、新聞媒體等網頁内容。但後期由于中心化内容網站的更新,内容的展示不再以時間順序簡單排列,而是利用算法推薦,篩選資訊内容給平台使用者。

中心化平台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并不公開篩選機制,這讓使用者在利用RSS訂閱時變得麻煩,後期,「RSS訂閱」的開發方因為産品難以變現而不再營運。

RSS3的聯合創始人DIYgod表示,RSS3向「曆史的RSS訂閱」緻敬的同時,也在向Web3.0進化,「3」代表的正是「Web3.0」。

RSS3認為,在未來的Web3.0世界中,内容會散落在各個去中心化網絡中,使用者想要閱讀内容,需要自己前往某個去中心化平台搜尋,而這些去中心化的内容平台如果不提供搜尋功能,使用者使用起來就十分麻煩。比如Mirror,目前隻有創作編輯器,讀者想要閱讀上面的内容,通常需要借助創作者在其他管道的推廣,這給目前的網際網路使用者的閱讀帶來不便。

RSS3希望能解決上述問題,将去中心化内容平台上的資訊聚合到一起,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訂閱并檢視,同時為這些内容創作者提供新的傳播途徑。

RSS3以不依賴中心化平台的方式進行内容聚合和呈現,并在存儲層面實作了去中心化。相應地,它推出了Cheers (Web3 Pass個人檔案)和Revery(資訊摘要聚合器)兩個産品。

  • Cheers——它類似于Twitter個人首頁的使用者資料檔案,RSS3仿造Web2.0社交平台常有的個人頁面,使用者可自由設定ENS域名,編輯個人檔案,允許使用者通過連接配接錢包、使用者簽名驗證等方式擷取鍊上足迹,呈現個人在去中心化網絡上的活動,比如NFT購買、收藏等。使用者可以在 Twitter或 Mirror中展示Cheers檔案,他人可以随時檢視并關注你的個人檔案。
  • Revery——它是訂閱及閱讀資訊的聚合器,實作了資訊流在不同個人首頁間的流轉,即使用者可追蹤自己的訂閱内容,包括不同DApp的動向、NFT收藏種類、發表在Mirror上的内容、參與過的DAO等,也可通過推薦闆塊檢索自己感興趣的内容。未來,它還将支援追蹤訂閱鍊上應用的最新進展情況。

相比中心化網際網路的分散個人檔案,RSS3的産品旨在大量聚合多個平台上的資訊,多元度展現使用者的行為,尤其是鍊上應用的互動情況。未來,使用者可以憑借RSS3上的個人檔案,以一種去信任化的方式參與社交。

RSS3嘗試将使用者創作的内容從中心化平台映射到RSS3,擺脫Web2.0平台對内容的絕對控制,然後将資訊聚合到一個獨立的網站上,以此來建構一個能夠互相訂閱和關聯的去中心化内容網絡。

在RSS3中,使用者可以把資料儲存在去中心化的網絡上,結合傳統RSS訂閱方式,使用者可以在偏好與選擇下有效地規模化聚合資訊,實作閱讀去中心化内容的便利。

Web3.0過渡性插件Mask Network

從概念到落地 Web3.0初具雛形

2019年,MaskNetwork(MASK)由前中國記者、工程師Suji Yan建立,它是一個幫助使用者從Web2.0無縫過渡到Web3.0的中間插件應用。

Mask Network允許使用者在傳統社交平台(如推特、Facebook、Instgram等)中無縫發送加密資産,甚至體驗DeFi、NFT和DAO等去中心化應用。

從概念到落地 Web3.0初具雛形

Mask Network官網

營運機制

Mask Network沒有直接嘗試颠覆現有的中心化網際網路巨頭,它在設計初期就考慮到目前使用者難以離開傳統社交媒體的現實,是以采用了更為柔和的方式,利用插件引導使用者向去中心化的區塊鍊網絡遷移,也友善使用者參與Web3.0的過程中有更好的體驗。

插件的作用在于打破以往網際網路的封鎖形态,變為連結Web2.0和Web3.0的橋梁。市場上已經有不少比較知名的插件工具,比如預言機Chainlink,它将存在于網際網路的鍊下資料傳導到區塊鍊網絡上,但由于它服務的對象是智能合約,是以個人使用者無法感覺。

Mask Network的工具形态為網際網路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在傳統網際網路平台上添加一個第三方插件,使用者就可以在其中體驗發送加密資訊、交易加密資産、嘗試DApp等操作。

比如,使用者将Mask Network插件添加到推特平台上,可以體驗發送加密資訊。此外,該工具還獨創了ITO(Initial Twitter Offering),即通過推特首次公開衆籌。通過Mask Network小插件,使用者還可以在推特上直接使用Uniswap等去中心化交易應用,體驗加密資産的兌換,該插件還支援加密資産紅包。

Mask Network插件在不改變使用者習慣的情況下,提供了一系列區塊鍊應用入口,降低了使用者使用Web3.0應用的門檻。

()

從概念到落地 Web3.0初具雛形

你使用過哪些Web3.0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