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親子關系中避免“防禦心态”很重要

用平和的态度和孩子說話,這是大多數父母都認同的準則。然而,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不聽自己話的時候,尤其是反複要求孩子,但孩子總是抗拒、拖延的時候,總是壓不住火氣開始失去耐心,開始大吼大叫,開始奚落指責。

這種方式真的能讓孩子“聽話”嗎?

在親子關系中避免“防禦心态”很重要

面對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孩子往往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或軟或硬的對抗,無論哪種方式,總之是不合作;另一種,就是讨好退縮。

但無論是哪種方式,對孩子來說,都是不利身心健康的,都是負面情緒累積的結果,對孩子的安全感有着很大的傷害,無論孩子如何反應,都是一種防禦心态。

當孩子習慣這種防禦心态的時候,他們就會把這種心态代入到其他環境中,代入到和其他人的交往之中,之後面對任何人、任何事第一反應往往就是如何對抗,而不是合作。

在親子關系中避免“防禦心态”很重要

而且,在這種防禦心态之下,孩子的思維方式也會變得更加情緒化,缺少理性思考。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他們往往更多考慮的,是别人會做出什麼反應,是怎麼才能逃脫别人的指責或埋怨,而不是怎麼解決問題。

盡管有些時候,這種方式能讓孩子做出一些父母想要看到的改變,看似有效,但問題并沒有實質性的解決。

孩子會做出改變,并不是他們認為應該改變,隻是迫于父母的壓力,才做出改變。而一旦這種壓力沒有了,孩子依然會故态複萌。

在親子關系中避免“防禦心态”很重要

那麼,怎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避免孩子的防禦心态呢?

首先,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因為,或許父母們沒有發現,其實父母出現這些情緒,選擇這種“教育”方式的時候,也是處于一種防禦心态之中,下意識地,将孩子放在自己的對立面上,雙方處于一種“敵對”關系。

但,父母和孩子真的是“敵對”關系麼?并不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一種互相依存的關系,其實任何父母和孩子之間,都是“相依為命”的,誰離開誰都不行。但為什麼彼此依存的雙方,非要站在對立面呢?

在親子關系中避免“防禦心态”很重要

其次,當父母面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第一想法往往是怎麼讓他們“聽話”,但很少會想到,孩子為什麼會“不聽話”。

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孩子會“不聽話”絕不是毫無理由的,最容易想到的往往就是他們的訴求和父母的要求之間存在沖突,絕大多數父母都能想到這一層。

但,很少會有父母繼續深入,去探求孩子訴求的起因。

在親子關系中避免“防禦心态”很重要

比如孩子不想上學,是因為孩子作業沒寫,怕受到老師責罵,還是因為孩子學習有困難進而産生退縮情緒,或者孩子和老師或同學鬧沖突了,甚至遭遇校園欺淩了?

比如孩子不想吃飯,是因為孩子覺得飽了,還是因為今天做的飯不合孩子口味,亦或是孩子身體不舒服,不想吃,甚至可能是孩子有了愛美之心,不想變胖?

甚至,是不是因為孩子産生了獨立意識,想要争取獨立權?是不是父母關心過度,讓孩子對父母的關心産生了厭惡心理?或者是不是父母過分的說教讓孩子讨厭了?

在親子關系中避免“防禦心态”很重要

無論哪種原因,都是值得父母花心思探究的。這并不是讓父母成為心理專家,能夠分析判斷孩子的心理活動,隻是希望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能從不同角度,多考慮一些可能性,而不是一味強調聽話,一味批判說教貶低。

在分析原因之後,也不是要讓父母一味遷就孩子。孩子的行為,理應受到一定的規則和界限限制,超出這些規則和界限的行為,就必須制止。

但前提是,這些規則和界限應該明确,并應該和孩子一起制定,得到孩子的認可。

在親子關系中避免“防禦心态”很重要

當孩子出現并沒有超出這些規則和界限,但父母并不喜歡的行為時,父母應該放下自己那些好惡,和孩子一起遵守規則,不去過多幹涉孩子的愛好和選擇。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都應該睜隻眼閉隻眼,一方面讓孩子有足夠的空間,另一方面,父母也會少生很多氣。但當孩子觸碰到這些規則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堅決制止,但态度應該平和。

這樣做,一方面能夠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讓孩子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另一方面,這也是讓孩子學會拒絕的一種經典示範。

在親子關系中避免“防禦心态”很重要

能夠做到這些,父母和孩子之間就不再是“敵對”關系了,孩子也不會産生防禦心态,而是真正回到正軌,也就是和父母回到互相依存的模式中來。隻有這樣,親子關系才是穩定合理的,才更加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