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寵壞的孩子什麼樣?4步判斷媽媽“愛得對嗎”

最近,有個媽媽這樣跟我說:

别人都說被爺爺奶奶帶的孩子容易被寵得無法無天,

她家的情況卻相反——

她說啊,日常對孩子循循善誘,卻總被家裡老人說:就因為你這凡事都和孩子商量,是早晚要把孩子寵壞的。

于是她開始戰戰兢兢:

到底什麼樣的“溫柔堅定”能養出一個充滿愛卻不被溺愛的孩子?什麼事情該商量,什麼時候該立規矩?(總不能,一切都靠直覺吧。)

我的回答很簡單,愛和溺愛根本就是兩個概念,絕對不是愛多了,就是溺愛。

01

溺愛的動機

對待孩子毫無原則和底線,隻要孩子一哭一鬧,立馬啥都可以了,這是溺愛。但要我說啊,這類家長看似是“愛”孩子,其實是“愛”曾經未被滿足的自己。

被寵壞的孩子什麼樣?4步判斷媽媽“愛得對嗎”

如果有時光隧道回到曾經的童年,我想一定可以看到一個從小被教育說“好孩子不哭”的小孩。與其說,這樣的父母是愛孩子,不如說他們在通過孩子治愈自己内心的小孩,那個曾經未被看到、未被溫柔對待過的自己。看似是處處為孩子着想,實則隻是在滿足自己内心情感的黑洞。

02

各種各樣的溺愛

溺愛的形式有很多。

1、取悅型

餐廳吃飯時,朋友4歲的兒子拿着一輛汽車在桌子上一通玩,玩的興奮了開始大叫,還準備爬上餐桌。

朋友也意識到了不妥,輕輕地和兒子說了一句,“别玩了,吃飯了”。孩子根本沒聽,繼續玩自己的。朋友和我抱怨,“男孩就是難帶啊,不過我和兒子關系挺好的,就像朋友一樣。

我自己覺得有時不用太嚴格,愛與自由嘛。這類父母的溺愛展現在總怕孩子不喜歡自己,想和孩子做朋友。如果去觀察這類父母的日常,他們就是沖突回避型的,在生活中不僅僅對孩子,對家人、同僚等等,都是屬于“老好人”,即使這件事不對,但因為害怕說了破壞關系而選擇閉嘴。對于孩子的溺愛,本質上是家長自己的社交關系得不到滋養的代償。

被寵壞的孩子什麼樣?4步判斷媽媽“愛得對嗎”

2、内疚型

有位朋友産假結束後就回公司上班了,當然舍不得啊,每天上班前孩子哭她也哭,這樣大半年過去了,孩子還是每天會哭。而更讓她頭疼的是,她感覺自己越來越不知道怎麼給孩子立規矩了。

給零食、看電視、要啥買啥,以前她會堅定不同意的事情,現在常常妥協。她說,她看不得孩子哭,每次孩子一哭,她就深深内疚,覺得自己不該去上班。内疚型的父母,總覺得自己虧欠孩子,一味滿足孩子來彌補。

這種溺愛的本質是家長自身價值得不到實作的投射,當家長自身能量是虛弱的,尤其是母親,就很容易把自己的力量錨定到自己孩子身上。孩子任何的回報,都變成了自身價值的展現,于是,也就有了很多無謂的内疚。

被寵壞的孩子什麼樣?4步判斷媽媽“愛得對嗎”

3、無助型

一個看我公号的朋友,曾經半夜寫了很長一封信給我,說家裡的孩子才16個月,根本管不住。就拿吃飯來說,吃飯前要三請四請;吃飯時要點兵點将,指揮媽媽拿各種玩具過來。

媽媽稍微沒執行到位,孩子立馬大哭。即使玩具都拿過來了,孩子有時也不領情,直接爬下餐椅,媽媽隻能追在後面連哄帶騙,直到最終不行,拿出撒手锏,“待會等你爸爸回來,我告訴你爸爸去!”無助型的父母,可以盡自己所能去滿足這個孩子,卻從未盡力去建立原則。

而且習慣性地把這份責任讓出給其他人。這樣,他們就不必承擔責任,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這個孩子就是難帶,我管不好。本質上來說,這是偷懶和害怕負責的表現。

4、控制型

朋友每天盡心盡力幫孩子打點好一切,孩子現在10歲了,不用做家務,每天飯菜送到跟前,幫他選好衣服,搭配好顔色,真的啥都不需要操心。朋友說,這輩子真的沒啥好圖的,這麼辛苦就希望孩子能好。是以每次孩子成績不好了,她就特别傷心。

這是典型的打着“愛”的名義在控制。伴随這類溺愛,我們經常會聽到的就是,“你這樣怎麼對得起媽媽?媽媽這麼辛苦為了誰?”控制型的溺愛本質是家長自身内心焦慮失衡的展現。

他們對孩子的愛,其實隻是為了緩解自己内心的焦慮,而一旦孩子的行為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就變成了“控訴”。

被寵壞的孩子什麼樣?4步判斷媽媽“愛得對嗎”

04

溺愛的解決方案

看到這裡,估計會有一些朋友默默對号入座,覺得自己好像掉進了“溺愛”的坑。

自然就會想,那怎麼解決呢?解決溺愛,絕對不是再也不給孩子愛,而是學會真正地愛。那到底怎樣才是真正地愛孩子?

愛是一種能力,有能力愛的人,首先需要愛自己,内心是充盈的,獨立人格。一條大河是從不會擔心,給小溪澆灌一點就會“洪水泛濫”;而相反,空杯子裡就幾滴水,那麼倒出來之前,必定瞻前顧後,害怕擔心。

是以,父母自己内心先要完整,可以通過自己實作自己的成長,可以接納自己未完成的遺憾,可以意識到自己的獨立性。他們不需要通過孩子來完成自己的成長,通過孩子來彌補自己的遺憾,甚至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

被寵壞的孩子什麼樣?4步判斷媽媽“愛得對嗎”

取悅型父母,記得提醒自己,我們有自己的夫妻、朋友和生活,孩子未來也是。

我們的人生都會有很多朋友,但孩子隻會有一個媽媽或者爸爸,适當管教引導,是父母的責任。内疚型父母,需要了解,每個人都先是“自己”,然後才是不同的角色。

孩子的到來是為了豐富我們的角色,而不是替代其他所有角色。讓孩子看到我們在不同角色的切換,甚至是掙紮努力,反而更利于孩子的自我建立,和對各種親密關系的了解。無助型父母,要告訴自己,育兒也是一項“專項技能”,需要學習。可以學的慢一點,可以求助,但絕對不能懶。

不要打着“搞不定”的名義,将父母的責任拱手讓人。育兒最怕的不是做錯,而是不做。控制型父母,先停一停育兒,先把自己理順。想想自己焦慮的事情,多追問幾個“為什麼”,挖掘到真正的源頭。這時,你就會發現,不是孩子不夠好,而是你自己不夠好,那不妨先改變自己,接納自己,再來育兒。

被寵壞的孩子什麼樣?4步判斷媽媽“愛得對嗎”

判斷“愛”還是“溺愛”,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當你在愛孩子時,我們内心是不是平衡快樂的?健康的愛帶來的就是心理愉悅。而當你産生害怕、困惑、糾結時,那麼就該停下來看看:自己是真的愛孩子,還是打着“愛”的名義滿足自己内心的缺失?我經常會有這樣四個問題進行自查,也分享給你們:

我對于這件事的原則是什麼?

我能否厘清,愛這個人和不愛這個行為的差別?

我的人生中,自我價值的來源前三位是什麼,有沒有其他成就來源,而不隻是孩子?

我能否明白,孩子的成就不是我的成就,或者至少不是我的全部成就來源?

内心充盈,三觀堅定,自我評價高的父母,無論怎麼愛,都不會是“溺愛”。害怕困惑的時候,停一停育兒,先來愛自己,喚醒自己内心的孩子,好好聊一聊。溺愛,從來都不是愛多了;而是我們自己内心的小孩缺愛的反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