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汽車人】如何摘下汽車行業“高碳”這頂帽

【汽車人】如何摘下汽車行業“高碳”這頂帽

汽車已經不能單單隻存在于表象的能源形式轉變,全生命周期的減碳将是各家所争奪的下一個領地。

作者丨黃躍

編輯丨大華

出品丨汽車人傳媒

今年“兩會”期間,“雙碳”無疑再次成為熱詞。

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大陸要實作“雙碳”,汽車産業“減碳”首當其沖。

近年來,中國汽車産業正進行一場從燃油到用電轉變的能源變革,其中最大的變化便是智能電動車的出現。如今,電動車已然從當初衆人不太敢嘗試的新奇“玩具”,變成當下的主流,成為大家購車的主要選擇之一。

而蓬勃發展的智能電動車,其實一直有聲音質疑其在全生命周期内,是否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減碳”?

1

純電車碳排更高嗎?

争議之中,一種說法認為,無條件預設純電動車為零排放是錯誤的,應該在(TWT油井到車輪)全周期内比較燃油車和電動車的碳排。

持這一觀點者們認為,盡管在行駛過程當中,電動車的确可以做到零排放,但在生産端,電動車生産過程中的碳排高于燃油車,兩者相抵,電動車并無特别的優勢。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汽車人】如何摘下汽車行業“高碳”這頂帽

生産端而言,就算火電(其他發電形式的碳排放可以忽略)隻是實作碳轉移,但其因為排放可以集中治理,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硫化物排放要遠遠低于燃油車的加總。

事實上,《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7種溫室氣體,碳排放要考慮能源利用、化反、運作和廢物處理過程中的所有排放。

按照生命周期行駛裡程15萬公裡計算,包含所有溫室氣體的行駛裡程中,電動車碳排相對标準燃油車碳排減少45%~50%(火電占比按照70%計算)。

而且,充電大多在私樁上夜間充電,相當于一定程度上用的是本來就會被浪費掉的電。純電動車在使用端的優勢毋庸諱言。

與此同時,純電動車在生産端更具有綠色設計優勢。一方面,因為零部件種類少,控制相對容易;另一方面,純電動車生産線都比較新,設計的時候,可以應用前沿的低碳工程技術成果。

【汽車人】如何摘下汽車行業“高碳”這頂帽

基于上述考慮,在2021年夏天,中汽中心釋出《乘用車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技術規範》(以下簡稱《規範》),以量化方式,嚴謹提出評估全生命周期碳排标準。

對于乘用車減碳,《規範》指出,全生命周期(從材料制造一直到整車報廢回收)内,推動更低碳材料應用,生産過程低碳、使用能源消耗量更低、回收材料在汽車上應用。

這就意味着,以環境貢獻、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結構為核心的ESG(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評價體系正成為企業競争力的評價标準之一。車企必須更新包括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鍊建設以及綠色制造标準化體系,加快智能化改造,擴大數字化工廠中的房間和智能工廠總量。

2

打造綠色制造體系樣本

但智能化改造,對新老車企來說都是一道難題。

傳統車企将延續多年的生産流程改造為綠色制造體系,對于時間與成本來說,都是一大挑戰;對于造車新勢力來說,縱使有着“雙碳”意識,但由于大多采用代工模式,在減碳自主性上存在一定的受限。

而在衆多參與者中,率先自建工業4.0标準工廠的威馬汽車表現較為搶眼,這也讓其在ESG評價體系中成為難得的優等生。

【汽車人】如何摘下汽車行業“高碳”這頂帽

威馬汽車溫州智能生産基地

2017年底竣工的威馬溫州智能生産基地,精準地複刻了《規範》所載明的幾乎所有低碳生産方式。對溫州基地的減碳量進行量化計算之後,簡直就是《規範》的樣闆工程。

但溫州基地投産比《規範》誕生早了三年半。威馬不可能未蔔先知,隻表明生産端減碳方式,已被業内一些環保意識超前的企業所認同,并“快進”到執行層面。

據了解,威馬溫州基地共投資25億人民币,其中環保投入占比不小。該項目啟動之初,威馬就已經認定,減碳不僅是一種理念,而且能帶來實打實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利益。

【汽車人】如何摘下汽車行業“高碳”這頂帽

威馬的溫州基地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實作了當時先進的減碳技術。包含光伏發電、采用綠色節能建築、循環用水、卧式加工中心,生産排放實作廣泛的無害化處理。

威馬緊跟全球前沿的生産制造技術。溫州工廠被打造為自動化、智能化、互聯化的汽車生産基地,也是新勢力當中第一家實作全産業鍊數字化的車企。

技術就是生産力,環保同樣也是。截至2021年底,溫州工廠4年内累計發電3000萬度,相當于節約了1萬噸标準煤、10萬噸淨水,減少26652噸排放。

在生産輔助線上,威馬100%采用電動叉車,完全排除了燃油工程車輛的使用;在生産材料的控制上,全面選用易回收材料。

【汽車人】如何摘下汽車行業“高碳”這頂帽

在數字鍊的加持下,威馬第一次實作了全流程自動化生産。就連以往自動化率最低的總裝環節,威馬也大範圍地使用全球先進的機器人拼裝、自動裝夾、機器人檢測。不光電池安裝靠機器人,就連搬運電池模組上下的AGV小車,也都是機器人。

2020年底,威馬第二座全數字工廠黃岡工廠也落地投産,黃岡工廠實作了全域自動化、“三廢”(廢料、廢氣、廢水)全流程回收和無害處理,這意味着碳排被精确地管控起來。

據悉,威馬兩大工廠已累計減碳33587噸(截至2021年底)。而截至目前,威馬也已傳遞近10萬輛智能純電動汽車,使用者累計行駛24億公裡,減碳超64萬噸。

同時在生産端和使用端減碳,這套減碳組合拳,威馬玩得越來越溜。可以看出,威馬不僅在生産中減了碳,還節約了大量成本,相當于賺到了額外的錢,怪不得動力十足。

3

減碳,愛拼才會赢

威馬對生産減碳锱铢必較,固然走在時代前面,但慶幸的是,在節能減碳的綠道上,除了威馬,還有一批同行者也都在某種程度上踐行了減碳設計思路。

上汽大衆安亭工廠、一汽-大衆佛山工廠、特斯拉臨港工廠,都采取“環境友好型”生産工藝,聲稱通過“全價值鍊”的碳減排,實作“碳中和”願景。

例如特斯拉計劃2023年量産4680電芯(部分由供應商提供),該電池生産線可降低70%能耗、廢物回收率96%。在此基礎上,特斯拉的一體式壓鑄專利技術,将其原有通過零部件沖壓、焊接的總成實作了一次壓鑄成型,較之前傳統生産時可減少79個部件,使其制造成本是以下降40%。

而大衆在華的兩個MEB工廠,也通過光伏、廢熱循環和熱電聯供,實作節能節水,同時降低二氧化碳和“三廢”排放量。

【汽車人】如何摘下汽車行業“高碳”這頂帽

可以看出,幾乎所有我們分析的廠家,都在生産端利用新技術“摳”碳排量。這意味着,汽車已經不能單單隻存在于表象的能源形式轉變,全生命周期的減碳将是各家所争奪的下一個領地。

該如何在綠色環保的大背景下,盡可能地保證産品的生産及運轉,為減少排放作出貢獻,或許才是一家緻力于未來的汽車品牌所應具備的責任。

而随着越來越多有着環保理念的車企加入其中,“碳排”軍備競賽也将在業内興起。屆時,汽車行業戴着的“高碳”帽子就可以摘下來。

【版權聲明】

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