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陳、南陳,名源兵陣的古村

作者:洛邑過客

#來點兒幹貨#

吉利區從籌備到撤建,存續時間,滿打滿算也就四十三年,但轄地千年古村不在少數。北陳、南陳均超千年,或聽或寫,按古之命名慣例,通常都該是方位+姓氏的配置,然則非也。至今兩個村名,說法不一,最靠譜的,當因周武王伐纣而來,而且,還是孿生。

武王伐纣,又稱“武王克殷”、“武王克商”、“牧野之戰”,事發公元前1046年,系周武王姬發率諸侯聯軍,起兵滅商建周的重大曆史事件。武王滅商,承繼父祖,蓄謀已久。

從頭說起。周始祖棄為帝舜農師,号稱後稷,因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渭水一帶,後遭到商人攻伐,被迫遷徙到泾水中遊。太爺古公亶父當家時,又遷岐山周原定居,已有滅商打算。

北陳、南陳,名源兵陣的古村

武王伐纣簡圖

爺爺季曆埋頭發展,勢力不斷壯大,被商王文丁下獄囚死。父親姬昌史稱周文王,笃行仁義,禮賢下士,常為諸侯排解糾紛,衆望所歸,被認為是承受天命的君主。纣王聞言,将其囚禁,後被周人重金贖出,才幸免于難。

公元前1056年,文王逝世,姬發繼位, 是為周武王。武王以姜尚為軍師,和弟弟周公、召公、畢公等人,按照既定戰略方針,緊鑼密鼓聯絡諸侯,繼續為滅商作準備。

俗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商為天下共主,傳17世,曆31王,沿襲500多年,根深底固,能不能畢其功于一役,武王心裡沒底。會盟諸侯,見機行事,是騾子是馬拉出去溜溜。公元前1048年,武王祭父畢,又攜父牌位,率衆到孟津閱兵,史稱八百諸侯會孟津。

北陳、南陳,名源兵陣的古村

武王誓師伐纣

此次演兵并不順利。會盟出征時,有孤竹國王子伯夷、叔齊苦苦相勸,叩馬而谏。北渡黃河,行至河中,有白魚跳入船艙,武王拾起祭祀。上岸後,又有團狀若烏鴉的火,轟隆隆從天而降,直擊武王棚頂,讓武王心吃蒼蠅,認為機不成熟,這是天命,遂班師而返。

哪位說武王太過小心了,諸侯有八百,還怕纣王個毛線?其實不然,諸侯聽來吓人,大多卻是蘿蔔疙瘩戴個帽,大小算一頭兒,體量就一村級,烏合之衆湊個數,要的是聲勢。

書歸正傳。二年以後,纣王信妖妃,殺比幹,囚箕子,肉林酒池,更加荒淫無度,暴虐無常,一時人人自危,衆叛親離。大批志士紛紛逃離,連纣王樂官大師疵、少師彊也抱樂器投了周。

北陳、南陳,名源兵陣的古村

武王伐纣祥圖

滅商的時機到了!武王在掌握纣王内部情報後,興奮異常,親布眼線,率戰車三百輛、虎贲三千人,甲胄士四萬五千人,起兵東進。邊走邊通令天下諸侯,聯合出兵共伐之。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聯軍自孟津北渡黃河,全部在白坡登岸集結,西北列一陣,西南列一陣,前各築誓師壇一。武王登壇面向全體将士,曆數纣王上不敬天,下災給民,犯下的種種滔天大罪,進行戰前動員。武王說,伐商就是上天之命,替天行道,大家一心,共同努力!

誓師畢,聯軍一路勢如破竹,向商都進發。纣王聞聽武王來攻,發舉國之兵迎戰。商軍自号七十萬,本人多勢衆,是一力量碾壓,不料兵士多心懷異志,厭戰避戰倒戈一片,根本不堪一擊。眼見大軍被團滅,纣王絕望崩潰,投火自焚。周朝立。

北陳、南陳,名源兵陣的古村

若幹年後,當年武王伐纣誓師壇附近各誕一村,時以聯軍排兵布陣取名,西北曰北陳,西南稱南陳。《吉利區志》在地名補考中還解釋,"北陣”—北鎮—北辰—北陳,有一演變過程,讓人意外。

其實,陳古通陣。《論語》衛靈公問陳于孔子,問的就是兵陣之法。有史記載,冷兵器的古代野戰非常重陣法,戰必列陣,紮好架勢再對決;不列陣,那叫街頭混混掐架。是以,《左傳》說“皆陳曰戰”。宋襄公坐等楚軍上岸列陣,純屬死搬教條,自然贻笑大方。

武王誓師壇,地方志記為“鈎沉壘”,當地群衆則稱為冢。清康熙《孟縣志》引述了《水經·河水注》“鈎沉壘”之由來,說“鈎沉壘,世傳武王伐纣八百諸侯所會處。以紫微有鈎沉之宿,主兵陣,故壘。資其誓師壇,尚存。即今北陳是也。”

北陳、南陳,名源兵陣的古村

北陳、南陳位置圖

《吉利區志》也有載,稱“鈎沉壘位于北陳村東南約裡許處。形狀似兩個大土冢,呈圓椎形,南北對峙,相隔80米,各高約20米,底圓直徑約35米。”武王誓師壇今存其一,另一在建吉利法院時被平,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今北陳村張為大姓,多為明代山西移民後裔。張姓落戶後,開枝散葉,發展迅猛,僅祠堂就有張氏宗祠、頭門祠堂、二門祠堂、三門祠堂。其中總祠兩進院落,坐北朝南,始建于清嘉慶年間,由正殿、拜殿、廂房等建築組成,均面闊五間,寓意五福呈祥。

八十年代,北陳村的面粉廠赫赫有名。1985年春節受困吉利,街上所有小飯店都關門了,無處就餐,是北陳張哥從家拿來幾個油餅,解了燃眉之急。

北陳、南陳,名源兵陣的古村

北陳村景

也許時間太過遙遠,南陳村名就另有其他說辭,什麼“河裡漂葫蘆——難沉(南陳)”了,什麼村在南邊深坑(南深)了,不一而足。甚至,至少明朝,南陳還一度曾名古柳灘。

今南陳村民也為明朝洪洞縣移民後裔。《吉利區志》就記載,當移民遷來定居時,因地靠近黃河沙灘,長有許多古柳樹,就取村名曰古柳灘。後查出村為武王伐纣屯兵之地,又恢複本名南陳。

對此,修于明朝嘉靖年的張氏家譜也記載,明時,洪洞張位棟長子伯榮遷居古柳灘,後又改名南陳。以前同僚強懷就是南陳人。據傳,古柳原為孤零零一顆柳,因不吉改之。

北陳、南陳,名源兵陣的古村

過客,又名洛邑過客,洛陽人,市作協會員,熱愛家鄉,喜歡懷舊。原創作品,歡迎品評互動。原創不易,轉載務請注明出處,謝謝。

北陳、南陳,名源兵陣的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