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請問自己:窩裡橫的孩子咋養出來的?

最近家裡四歲的小朋友脾氣見長,聽奶奶說 ,有時候因為一些小事就發脾氣了。可我周六帶她出去玩的時候,卻發現,她依然是之前的那個小慫包,不敢主動跟别人借東西,不敢主動交朋友。為什麼在家裡的時候那麼坦然,廢話連篇,還敢發脾氣,出門後卻不敢大聲說話呢?

我想起我小的時候最不喜歡的事情就是走親戚,每次遇到親戚,就感覺手腳不自在,不知道說什麼好,出于禮貌,保持微笑。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聽不懂大人之間的客套話,無從分辨大人是在認真講話還是僅僅客氣一下而已,媽媽有時候會教我要說實話有時候又會告訴我,别人隻是客氣一下,你不能當真,次數多了,我幹脆就不說話了。

請問自己:窩裡橫的孩子咋養出來的?

其實,孩子的成長就是在不斷的探索生存規則,有時候大人沒有給出相應的配合,導緻孩子拿不定注意。比如,孩子在家的時候發脾氣,大人會制止,說你怎麼亂發脾氣呢?另一方面又鼓勵孩子,出門了要勇敢,不要害怕,有人打你了,你馬上打回去。這些要求是左右搖擺的,就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很為難,覺得自己這樣也不好,那樣也不對,這就會延長孩子探索的時間,讓孩子出門之後不知道該怎麼辦。

那為什麼孩子在家裡的時候會比較放松,大膽,甚至發脾氣,在外面卻變得小心謹慎了呢?這其實是孩子練習的過程,他與人相處的能力還沒有掌握熟練,要慢慢地接觸多一點,他就會熟悉一些。孩子有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他會選擇一種安全的環境來實驗,家就是他認為的最安全的環境,外面的環境更陌生一些,孩子會選擇再等一等,等到他熟練一些的時候,他自然會到外面去嘗試。

請問自己:窩裡橫的孩子咋養出來的?

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過了這個摸索的階段,他就能變得收放自如了。是以當孩子在家裡展現自己真實一面的時候,家長不要着急地去壓制孩子的脾氣,可以試着跟孩子溝通:“孩子,你現在很生氣是嗎?”讓孩子先認識自己的情緒,然後再問孩子:“你生氣的時候,是不是想打人?”讓孩子意識中把情緒和行為相關聯,再接着就要告訴孩子:“你剛剛打我,我很痛,我有些生氣”讓孩子知道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也可以再引導下孩子:“生氣時候,除了打人,還可以怎麼做呢?”讓孩子慢慢去掌握自己的情緒,進而更坦然,找到與人相處的方法。

其實,與孩子相處,也是家長學習的過程,學習與孩子和解,與自己和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