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到了兩三歲,越來越難帶了,心理學家告訴你:不一定是件壞事

《兒童行為心理學》一書提到:寶寶在兩三歲時,由于自由活動能力大大增強,接觸的事物大大增多,視野也變得開闊,故而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才會表現出越來越強的自主選擇。

文/穎媽

總是聽到身邊不少媽媽,爸爸媽媽感慨,孩子到了兩三歲,越來越難帶了。

原本乖巧的娃,現在變得很讓人頭疼。讓他好好吃飯,偏要說“不”。看完一集還想要再看,不給看就哭鬧不止。有時候批評他一兩句,還要跟你頂嘴。叫他做東,他偏要做西。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一些事情。

孩子到了兩三歲,越來越難帶了,心理學家告訴你:不一定是件壞事

明明是為他好,孩子就是不了解。不是嫌你啰嗦,就是充耳不聞。讓人恨得牙根癢癢,但又完全沒轍。

孩子到了兩三歲,越來越難帶了,心理學家告訴你:不一定是件壞事

孩子為什麼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呢?其實,以上孩子的種種行為表現,實際上是孩子獨立性開始萌芽的表現。

心理學家把孩子在2~5歲之間集中出現的逆反行為稱為“禁果效應”,又稱為“亞當與夏娃效應”。

人總是這樣:越是的不到的東西,就越想得到;越是别人說得不好的東西,越是好奇,越想了解。這種逆反的心理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禁果效應。

就像那些一開始不接受洋芋的法國人,看到被裡三層外三層層層守衛保護的植物,就偷偷地挖了一些種在在自己家裡,反而讓洋芋變成法國餐桌普及的一道菜。

禁果效應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逆反心理。孩子在進入兩歲以後,開始具備更多的能力,也慢慢有了想要掌控自己獨立做事的意願。

孩子到了兩三歲,越來越難帶了,心理學家告訴你:不一定是件壞事

對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有着強烈的探究欲望。對于家長刻意隐瞞、想要他規避的事情,總是想要試圖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得答案。

想想每個人小時候都經曆過因為好奇和逆反而做出禁果效應中的事情吧.

媽媽說了睡前不能吃糖,偏偏要在躺下偷偷含着一顆糖到天明;一個小小的要求沒答應,就想着要離家出走;早上明明起床時間都到了,媽媽不來穿衣服就是不願意起來......

孩子的成長中會經曆三個逆反期,2-3歲的“寶寶叛逆期”;6-8歲的“兒童叛逆期”;2-18歲的“青春叛逆期”。其中2-3歲是人生的第一個逆反期。

孩子到了兩三歲,越來越難帶了,心理學家告訴你:不一定是件壞事

孩子喜歡對着幹,不一定是件壞事。

有專家曾對此做過實驗,将2~5歲的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反抗性較弱。結果發現反抗性強的一組中80%的孩子長大後獨立判斷能力較強、意志堅定,有主見;而反抗性較弱的孩子隻有24%的長大以後能夠自己行事,大多數獨立判斷事情能力比較弱,做事不果斷,喜歡依賴他人。

孩子到了兩三歲,越來越難帶了,心理學家告訴你:不一定是件壞事

這項對比研究的結果讓我們看到了“逆反”的另外一面,由此我們發現,愛唱反調、喜歡跟家長對着幹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獨立判斷能力和獨立做事的能力相對更強。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逆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如果順利通過,對心理健康和成長都有好處。如果處理不當,将會為孩子之後的成長和人生發展留下隐患。

孩子到了兩三歲,越來越難帶了,心理學家告訴你:不一定是件壞事

3~6歲,正是孩子個性形成的關鍵期。父母的态度也會影響孩子個性的形成。想要順利地度過“禁果效應”,建議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做起。

(一)尊重了解孩子

不管是孩子正常的需求還是不當的需求,要教會孩子正确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尊重孩子正常的情緒。如果孩子急躁、不聽勸,要蹲下身子跟孩子平靜溝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和緣由。不要急着批評孩子。

孩子到了兩三歲,越來越難帶了,心理學家告訴你:不一定是件壞事

在公共場合孩子發脾氣鬧情緒,要将孩子拉到一邊,耐心了解事情原委,對于合理的需求表示了解,如果孩子需求不能滿足,也要告訴他原因和正确做法。不要當衆指責孩子,維護孩子的自尊心。

(二)改變“不合适”的環境

孩子不配合,喜歡對着幹,有時是因為家長提供了其“對着幹”的環境。比如孩子喜歡看電視,有些家庭經常看電視,不是兒童的節目,孩子随意瞄一眼,經常下來孩子的電視瘾也就大了。再看卡通片,就像要加時長了。

孩子到了兩三歲,越來越難帶了,心理學家告訴你:不一定是件壞事

還有些孩子喜歡吃糖,家裡經常買各種零食,如果已經吃習慣了,想要控制,也是很難的,此時就需要先從環境上着手了,家裡找不到糖果,孩子自然就少了惦念,慢慢也就接受了。

(三)适當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過度地保護也是孩子說“不”的原因之一。對孩子要求太多,保護得太好,這也不讓玩,那也不讓摸,孩子覺得沒有多少自由,自然反抗的意識也會更高。建議不要将孩子保護得太嚴格,隻要沒有明顯的危險,髒點、小磕小碰都不要太在意。

孩子到了兩三歲,越來越難帶了,心理學家告訴你:不一定是件壞事

如果孩子不聽話,對規則不配合,總是要求更多,該怎麼辦?對于孩子多出的要求,能滿足幾次呢。李玫瑾專家給出的答案是:拒絕3次,答應1次。

這樣的意義在于,讓孩子明白,交流是有用的。随着孩子漸漸長大,事理明白得越多,需求被接納越多,也就漸漸懂得父母的愛和做事的界限了。

(四)不嬌慣放縱孩子

對于孩子不合理的言行,該教育還是得教育。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背後是教育方式不當的父母。孩子情緒激動,發脾氣,家長首先要保持心平氣和,不要讓狀态更新。

對于孩子不合理或者錯誤的行為,要指出原因,如果孩子還是胡鬧,不要放縱,要态度堅決,讓孩子明白父母的底線。

今日話題:你家寶寶叛逆期都有哪些表現呢?一起聊聊吧~~

-END-

我是穎媽,一孩媽,家庭教育指導師,育兒達人,科學養育踐行者,多平台應邀優質創作者,專注育兒幹貨和兒童早教心理知識分享,喜文字,樂分享,我手寫我心,喜歡記得關注轉發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