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陶勇的殘障人士證,以及他的私心。

微網誌 | @視覺志

作者 | 霹靂藍

仿佛就前不久的事兒,

實際上已經過去兩年了。

兩年前(2020年)的1月,

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國的「暴力傷醫事件」。

受害醫生是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

傷他的正是他拼盡全力挽救了雙眼的患者。

被砍近1年半後,

他在一次演講中笑着公開自己「領證了」:

“是那個地鐵可以坐黃座,

去公園不用門票的那個證。”

他領的是殘障人士證。

陶勇的殘障人士證,以及他的私心。

圖檔來源:網易新聞

1

“理想主義是無可救藥的”

2022年1月,

陶勇醫生作為嘉賓觀察員的職場類真人秀

《令人心動的offer》·(醫學生篇)收官,

此時距離他被砍,過去了整2年。

他似乎已經忘掉了傷痛。

節目中他風趣幽默,

接梗造梗不輸明星觀察員,

貢獻了不少笑點,

正經點評環節又金句頻出,

充滿了大愛和仁心。

隻是偶爾在醫學生們講述自己,

第一次上手術台,

第一次做手術的興奮時,

特寫鏡頭捕捉到他正輕輕地摩挲自己的傷手……

陶勇的殘障人士證,以及他的私心。

節目中,

他曾評價一位醫學生:

“理想主義是無可救藥的。”

彈幕裡有人說,這句他也許是說給自己的。

因為在遭受重創出院,接受的第一個采訪裡,

他曾說:“我可能真的有點單純理想主義。”

也許是因為這些年被現實「擊中」過太多次,

内心也經曆了無數次百轉千回,

這位理想主義者,

才有感而發說出了那樣一句評價。

陶勇的殘障人士證,以及他的私心。

2

沒有勇氣翻開的一頁

2007年,

他在出門診的時候,

遇到了一個非常罕見的病例——無虹膜症。

這是一種先天性的基因缺陷,

沒有虹膜,眼睛沒法聚光,

陶勇敏銳地察覺到這極有可能是家族遺傳,

一問果然,

患者家裡一個堂弟也是同樣的病。

2007年的陶勇,27歲,剛剛博士畢業,

年輕、有沖勁、理想主義者,

他做了一個“沖動”的決定——

跟着病人去他的老家河北邯鄲,

先坐火車,然後又再轉三蹦子,

颠簸了1個半小時才到。

堂弟的情況比先前那個病人還複雜,

不僅眼睛有問題,智力水準也偏低,

吃飯還需要人喂,

堂弟的母親給他喂飯時,

陶勇就在旁邊,

就在這時,

那位母親問了陶勇一個問題:

“以後我走了,

我這孩子連孤兒院都不要,

你能幫我照顧他嗎?”

……

年輕的陶勇不知道怎麼回答。

後來,

他再也沒有勇氣去聯系這一家人。

“我無法翻開那一頁,

一想起這件事,

我就想起他媽媽問的那句話。”

陶勇的殘障人士證,以及他的私心。

正如陳曉楠所說,

每一個眼睛的疾病後面是一個人生,

是一些特殊的人生和命運。

這種無力感,

不是一個「有着理想主義的醫生」能承擔的了的。

這也許就是,

行醫生涯給理想主義者陶勇上的第一堂課。

陶勇的殘障人士證,以及他的私心。

3

那些「陶勇式金句」

除了因自己親身經曆有感而發的那句:

“理想主義是無可救藥的”。

節目中陶勇的絕大多數發言,

都是精準、溫暖,甚至充滿哲理的,

連一向犀利的易立競都多次被“擊中”,

聽完忍不住感歎“天呐”。

面對大家都曾經曆過的職場競争和自卑受挫心理,

他溫柔開腔:

“人和人就是特點不同,

在比較中失去的,

要在存在中找回來。”

陶勇的殘障人士證,以及他的私心。

而當其他嘉賓一緻對,

「給病人畫漫畫」的那位醫學生,

給出了更高的評價時,

陶勇從患者角度堅定自己的立場:

“沒有關懷的醫學是冰冷的,

可是翻過來,

沒有技術的關懷是濫情。”

接着又細心解釋:

“我覺得患者他需要關懷需要溫暖,

可是他來醫院的第一不是享受服務,

第一還是享受治療的,

這是他的第一需求。”

陶勇的殘障人士證,以及他的私心。

談論“特殊病人”的就醫羞恥感,

在陶勇臉上看不到任何偏見,

他反而去寬慰病人:

“我常常跟他們說,

你們是病人,不是罪人,

真正可怕的不是HIV,

而是無知和偏見。”

在醫學生們經曆了第一個手忙腳亂的夜班後,

陶勇回憶自己踏入漫漫求醫路之初到現在,

那已經刻在心裡的責任感:

“醫生on call,一生都在on call。”

而關于醫生、患者和病痛之間的關系,

他的答案充滿了哲思:

“小醫生看的是病,大醫生看的是人。

小醫生治的是人的病,大醫生治的是病的人。”

陶勇無疑是一位「大醫」。

但同時他非常清醒:

“醫學它是個很特殊的學科,

在這個過程中跟人打交道,

有對生死的看法,有善惡的看法,

還有人性的方方面面,

以及社會的各個平衡。”

細細品味,

這寥寥數字幾乎概括了他四十幾載的前半生。

陶勇的殘障人士證,以及他的私心。

圖源網絡

4

關于「網傳1」

從有限的節目時長中這些有限的金句中,

我們足以窺見身心遭受重創兩年後,

重回公衆視野的陶勇醫生更加溫暖、睿智,

依然對醫生這個職業充滿熱愛。

但是,

就像他自己多次強調的那樣,

不希望被「神」化。

他和大家一樣是肉身凡胎,

面對選擇面對考驗面對人性的糾葛,

也會進退兩難,

也許在媒體渲染和「被神化」的背後,

下面這些關于陶勇醫生的「幾件小事」,

同樣值得了解。

看過陶勇醫生的專訪或者演講,

很難不對他産生「溫文爾雅」的第一印象。

也是以,“溫柔”幾乎成了他的标簽。

但在某次采訪中,記者問他:

“你(對病人)發過脾氣嗎?”

他沒有猶豫連說了兩個“經常”。

陶勇的殘障人士證,以及他的私心。

在大衆心裡醫生應該始終保持親和耐心,

但,事實上非常難。

出門診的陶勇經常面對的,

是像菜市場一樣無序吵鬧的狀況,

在給病人看眼病,

這個需要高度集中精神的過程中,

他還要時不時出來維持秩序,

“如果你脾氣特别好,鎮不住那個場子。”

陶勇的殘障人士證,以及他的私心。

5

關于「網傳2」

而在另外一個「網傳」中,

他又要求把「經常」這兩個詞去掉。

有人問他,

聽說你之前經常給患者墊付醫藥費,

陶勇的聲音立刻提高了一度:

“經常倆字去掉,沒有經常,

經常是不可能的,

我不是富二代沒有那麼多錢。”

陶勇的殘障人士證,以及他的私心。

圖源網絡 陶勇和小患者

雖然“否認”自己經常給病人墊付醫藥費,

但是,有些時候他“實在忍不住”。

有一次一個病人三十來歲,河北人,

雙眼視力都很差,

一個眼睛零點零幾,

一個連幾根手指都看不清,

他的妻子在飯店給人洗床單,

結果又不小心手伸到洗衣機裡攪到了,

沒辦法,

他隻能自己從河北“摸了一路”來北京看病。

陶勇實在于心不忍就把病人的挂号費退了,

還幫他們墊付了檢查的各類費用。

有記者問他,

“這幾百塊錢對病人意味着什麼?”

他甚至不覺得這對别人有多大的幫助,

認為隻是為自己求了一個心安,

“更多的是渡己,而不是救人。”

陶勇的殘障人士證,以及他的私心。

6

關于「私心和真心」

「醫生能不能有私心?」

陶勇坦言他有,

且不隻是一瞬間。

同樣學了眼科的同學有些去了私立醫院,

收入更高更輕松也更自由,

記者問他:“你有考慮過嗎?哪怕一瞬間。”

陶勇沒有猶豫笑着說:

“怎麼可能是一瞬間呢?那是長時間的考慮。”

陶勇的殘障人士證,以及他的私心。

他始終放不下來找自己的那些窮苦病人,

甚至提出了一個非常「理想化」的方式:

“我認為比較合理的方式,

是大夫的收入從高端私立醫院去掙,

然後在公立醫院就當一個慈善,

就甭從這些窮人身上掙錢了。”

但是有時候真心不一定能換真心,

這些年,

他曾因為患者的不信任心力交瘁。

因為想要且隻想要從醫生口中聽到好的結果,

很多患者甚至帶着錄像機,錄音裝置來施壓

“逼着”醫生說出一個「好結果保證」。

一旦沒達預期,

就拿出錄音各種證據倒打一耙,

說到這,他輕輕說了一句:

“甚至砍我。”

陶勇的殘障人士證,以及他的私心。

很多的不信任讓他也很害怕,

“我隻能說我比以前的我更加膽小更加謹慎。”

以前是孤身一人,現在有了家人,

他不願以家庭為賭注,

這是他的無奈,也是醫生的無奈。

7

關于「醫患關系」

醫患關系的出現非一朝一夕之間,

醫患關系的解決也絕非一朝一夕。

但是因為在從醫之初,

老師和患者之間的一件事影響了他,

給了陶勇對醫患關系認知一個好的開始。

那是一次夜班,夜裡兩三點鐘,

一個男人滿頭大汗地沖到病房,

抱着一個剛出生沒多久的孩子,

急迫地說,孩子不行了。

老師二話沒說,

沒有說任何挂号走手續的問題,

迅速開始搶救,

其實,孩子的身體從一開始就是冰涼的,

但是老師竭盡全力搶救了2個多小時,

一直沒有放棄,

到了最後實在無力回天,

才把孩子抱出來跟家長說,

“我們盡力了。”

從頭到尾沒有提錢的事兒。

那位家長鞠了個躬,帶着孩子離開了。

那時陶勇第一次,

親眼目睹真正的醫患之間的關系,

也就是這次,

給他未來如何對待病人打下了堅實的地基:

“醫學它不是一個職業,

就并不是說一定要是買賣,

而且人和人是可以互相信任的。”

陶勇的殘障人士證,以及他的私心。

陶勇和為他擋刀的田女士

8

關于「信任」

有可能發生奇迹

陶勇曾經說過,

醫生和患者是共同對抗疾病,

應該站在統一戰線。

一旦有了這個認知加上雙方信任,

是可以創造奇迹的。

8年前,

一對廣西的父母找到了陶勇,

他們的女兒隻有6歲得了白血病,

眼底情況非常之差,視網膜滿目瘡痍,

女孩的爸爸媽媽跑了很多家醫院,

沒人接收。

最終讓陶勇下定決定為她治療的原因是:

女孩父母完全的信任完全的配合,

還有這個6歲女孩的懂事。

在治療過程中,要往眼睛上紮針,

但是這個女孩為了給父母省錢不讓麻醉,

隻點一滴麻醉效果很弱的眼藥水,

她就開始講笑話分散注意力,

這個小女孩整整被紮了10多次。

陶勇的殘障人士證,以及他的私心。

陶勇、女孩父母和女孩一起創造了一個奇迹。

女孩的視力恢複到0.5,

參加繪畫比賽拿了一等獎,

得了5000塊錢獎金,

就這麼困難的一個家庭,

他們又拿出了1000塊錢,

捐給了另外一個雙眼惡性惡性良性腫瘤的孩子。

而在陶勇出事之後,

這位雙眼眼球被摘除的孩子的爸爸,

又聯系陶勇,要把這1000塊錢捐給他。

“有的時候疾病難,

但是還有辦法,

其實是有可能發生奇迹的。”

這一切的基礎都是「信任」。

9

關于「陶勇」

人生正值壯年遭遇重創,

但是從傷痛中走出之後,

他依然在說:

“我真的非常慶幸我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

學生談起他的口頭禅,

不約而同都是那句:

“我怎麼感覺不到你對醫學的熱愛?”

面對自己竭盡全力救回的患者,

毫不留情地朝自己揮刀的荒謬。

他說:

“面對,解決,放下,

因為我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本文來源于視覺志,作者霹靂藍,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更多走心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