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工不賺錢、創業還賠本,我在新消費經曆“水逆”

打工不賺錢、創業還賠本,我在新消費經曆“水逆”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商業資料派,作者 | 盧滢西、謝怡靜 ,編輯 | 文斌

新消費遇冷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

從去年年底茶顔悅色創始人親自下場和員工對戰開始,到最近海底撈預告38億虧損,新消費行業跨過了風雨飄搖的一年。

在這段時間裡,奈雪接連關店、文和友被爆有部門被裁超過60%、墨茉點心局裁員40%......除此之外,有媒體統計了2021年部分陣亡及閉店的餐飲品牌,呷哺呷哺、新元素、樂樂茶等新消費明星品牌都赫然在列。

打工不賺錢、創業還賠本,我在新消費經曆“水逆”

另一方面,新消費行業的投融資事件也在這段時間裡急速降溫。

據IT桔子不完全統計,今年1月份,中國新消費品牌融資事件65起,較2021年12月的89起環比下降了27%。但相比于2021年1月的52起,同比增長了25%。

顯然,在完成了流量紅利時期的跑馬圈地之後,新消費賽道也開始進入了新的階段。隻是這個新的階段,到底是行業的寒冬,還是理性的調整,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去回答。

但俗話說,春江水暖鴨先知,在趨勢仍未明朗之前,商業資料派和四位來自不同行業的新消費一線從業者聊了聊,從他們的切身體會中,或許可以看到現在新消費的真實情況。

01 告别高端?奈雪新品,一杯隻要9塊

梁微,21歲,奈雪的茶員工

“這幾天生意要冷清些,日營業額大概在2萬元左右,相比去年其實差不太多。”在奈雪某門店工作了7個多月的梁微說到:“現在已經不怎麼排隊了,店裡的客人也不算多。”

除了客流量的變化之外,無論是在報表的客單價上還是在收銀台輪值的時間裡,梁微都能察覺到顧客的消費能力已經大不如前。“現在顧客更多都會選低價位的飲品。”

在梁微看來,這種情況,一是因為這兩年大環境的影響,客人消費水準整體都在下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價格低的産品反而有冷熱可供選擇,成本效益更高。

“可能是看到了這種消費趨勢,最近我們也推出了許多低價格的産品,比如新推出的輕松系列,最低價格隻需要9元。”可以說,在一衆均價25元的奈雪飲品中,9元的輕松金牡丹算得上是一股清流。

當然不僅僅是奈雪,和奈雪一樣作為新茶飲代表的喜茶也同樣開始降低價格。2月24日,喜茶宣布完成今年1月以來開展的全面産品調價,其飲品已全面告别30元。在梁微看來,奈雪此次推出的輕松系列,也有為了增強競争而做出應對的意思。

梁微告訴商業資料派,奈雪最近除了一直在推低價飲品之外,新品産品的研發方向也在往低價産品靠近。“輕松系列已經陸續推出了輕松金牡丹、輕松芝士金牡丹、輕松西柚等多種低價飲品以供消費者選擇。”

但這是否能夠成為奈雪新的的破局之路卻還很難說。

問及店内的裁員情況,梁微給出了否定的答案。“我們店裡沒有遇到過裁員的情況,不過因為現在生意不比以前,招人都是招兼職的了”她坦言,為了壓縮人工成本, 現在店裡的員工基本都是全職的。盡管近段時間有新店準備開業,員工調派過去之後店裡出現人手不足的情況,但招聘的仍然隻是兼職,因為兼職一個小時17.5元,要比全職的更“便宜”。

目前在奈雪,梁微一個月收入4000元左右;每周系統排班兩天,一天上班九個小時,夜班會到淩晨12點。“大家都是打勞工而已,”下了夜班的梁微滿臉倦容,言辭間有些無奈,“打工很辛苦,但也沒辦法,現在賺到的錢能夠維持基本生活已經不錯了。”

02 火鍋店,一邊降薪、一邊招人

付強,30歲,叁虎有料火鍋店老闆

“去年整個門店虧損了15萬。”叁虎有料麻辣老火鍋的老闆付強告訴商業資料派。

火鍋店的虧損其實并不讓人感到意外。作為火鍋賽道的“老大哥”,海底撈2021年關閉了300餘家門店。2月21日早間,海底撈釋出盈利預警,稱2021年預計淨虧損人民币38億元至45億元,這是海底撈28年來首次年度虧損。

“頭部”火鍋品牌不易,小的火鍋店更難。

對于自家店,付強認為虧損的原因有很多,“同行競争很激烈,成都遍地都是火鍋店,全都在内卷啊,而且原材料的價格也在漲。”

根據農業農村部2021年12月的資料,全國286家産銷地批發市場19種蔬菜平均價格為5.12/公斤,同比上升了37.1%,而牛肉價格也遠遠高于以往的價格,進入火鍋旺季,原材料的價格更是隻增不減。

為了能留住老顧客,原材料漲價的時候,付強也沒有上調店裡菜品的價格。“原材料的價格在上漲,但客人吃到嘴裡的消費還是沒變的。”葷菜平均價格在22元,素菜5元,盡管這個菜單價已經處于虧損邊緣,但仍然有不少顧客反映價格太高。

付強告訴商業資料派,原來在生意好的時候,用餐高峰期客人要排隊半個小時以上,現在到店用餐的客人減少了很多,每天也就七八十個,基本不需要排隊了。“2022年開年的日營業額在7千~8千元,總體上來說要比去年上升了一點,雖然不多,但總歸是開了個好頭。”但這兩天成都受疫情影響,店裡的營業額又直線下降。

疫情爆發以來,店内的生意就不比從前,客人消費的頻率和價格都在減少,“以前可能一周兩次,現在可能兩周一次。”

消費低迷也不僅展現在頻率上,客人在點菜時也會更多的顧慮價格,客單價正在逐漸下降。原來客人在點單時幾乎不會看價格,現在會更慎重一些,對于毛肚、蝦滑等熱門葷菜的消費在數量上相應的減少,素菜則沒什麼大的變化。

同時,客流量的減少也給店裡的管理帶來的問題。除了日常的損耗以外,店裡的支出主要集中在人工工資、房租、水電氣、物業、原材料。人工工資、原材料和租金算是其中的“大頭”。

為了控制經營成本,在成都衆多網紅火鍋店花大價錢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大肆營銷之際,叁虎有料削減了對于廣告的投入,同時利用輪班制度減少員工的工時,在排班的時候,原來一個月30天的輪班減少到20天。

“可以說是變相降薪吧。”

但有意思的是,明明在變相降薪的時候,但付強的火鍋店門口卻仍然貼着招聘告示,寫着對前廳服務員、廚師、洗碗工等多個職位的需求。

根據付強的說法,現在店裡招人難度大,薪資競争力不足,如果客人少的時候,店裡的幾個人也能忙得過來;但客人稍微多幾桌人手就明顯不夠了。付強作為老闆,但同時也在做着員工的工作,不停地在前廳和後廚穿梭。

一邊是控制成本的降薪,一邊又是高峰期人手不足亟需招人,這種看起來沖突的現象,卻反而正是現在很多火鍋店的現狀。

在采訪的最後,付強告訴我們,雖然現在經營并不容易,但店裡仍然準備在最近進行重新裝修更新。付強的說法是“畢竟别人在恐懼的時候我們不能偷懶”,重新裝修或許能夠吸引更多的客人。

03 如果不是疫情,低價奶茶可以賣得更好

李妍君,23歲,陳多多奶茶店員工

從中午到晚上,忙碌是李妍君的常态。“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賣300杯奶茶。但正常情況下,一天也就一百多杯,一個月3000到4000杯的樣子。”李妍君告訴商業資料派,目前線上訂單要占到一多半。

“整體上生意和去年相差不大,但斷斷續續的疫情确實對生意有影響。”李妍君說,有疫情的時候,附近的學校就會封閉式管理,線下的客流也會驟減。但最近這種時候線上的訂單會多一些,隻是肯定比不了線下的客流。”

“最近疫情我們店的銷量才1800左右,比正常時候差很多,但比去年疫情期間1600多的銷量要高一些。”李妍君說。

李妍君工作的陳多多是四川本土的一家奶茶品牌,早在2017年的時候,其在川内的門店數量就超過了100家。2019年底,陳多多全國門店數量突破了300家,但是從300家到400家,陳多多卻用了兩年。

對于自家門店增速放緩,李妍君告訴我們,“确實有一小部分門店因為疫情的原因而關門了。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現在的加盟條件要比之前嚴格不少。”

“以前加盟隻要資金到位,證件齊備,加盟很快就能落實;現在加盟從選址,到裝修、到教育訓練和裝置采購,每一步都需要很嚴格的評估,有時候一套流程下來,新店開業需要好幾個月。”

李妍君告訴我們,陳多多之是以收緊加盟政策,主要也是因為疫情導緻的門店經營不穩定。比如她們門店,沒疫情的時候好好的,疫情來了客單量就會腰斬,如今疫情反複,新門店經不起折騰,是以選址各方面都非常重要,公司也有意要嚴格把關。

“加盟的門檻變高了,再加上不是每個人都能承擔疫情造成的風險,是以近年新增的門店數量變少了。”李妍君說出了自己的猜測:“可能是為了對沖掉這部分風險吧,現在陳多多的加盟費都是5折優惠,從下個月開始還會在5折基礎上優惠一年管理費、廣宣費、設計費、教育訓練費。”

除了在加盟方面下功夫之外,陳多多也将精力花在了新品研發上。比如李妍君告訴我們,最近一段時間,陳多多靠“賣豆腐”圈了不少粉絲,招牌“桂花釀豆腐”飲品曾月銷總量超過20萬杯。

李妍君表示,飲品裡面添加豆腐是我們家的原創也是我們的特色。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豆腐飲品一直都是他們店裡賣得最好的産品,一個月至少能賣800杯。

李妍君認為,陳多多之是以會受到顧客的歡迎,除了自己的産品創新之外,還因為“我們的飲品是走的是親民路線,任何收入階層的人都能夠負擔。"從菜單上我們也能看出,陳多多奶茶店的人均消費并不算高,大部分飲品的價格區間都在10-15元内。

聯系之前提到的喜茶降價,奈雪開始嘗試低價産品我們會發現,雖然高端奶茶市場開始預冷,但一杯經濟實惠的奶茶或許仍會成為大家日常選擇的消費單品。

04 自己開店才知道,一杯咖啡賺不到5塊

劉望,24歲,咖啡店加盟創業者

“以前給别人打工沒考慮這麼多,現在自己開店之後,每天睜眼就是一萬多的房租,以後還要算上員工的工資,壓力一下子就上來了。”

劉望是咖啡行業的一名創業新兵,他的新店開業才剛好一個月。但在這之前,劉望其實已經在咖啡行業工作了兩年了。

大學畢業後,劉望在咖啡行業摸爬滾打幾年之後,自己開一家咖啡店的想法越來越清晰。

劉望說,這兩年間咖啡文化越來越普及,再加上熬夜加班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對咖啡有需的人群也越來越多。

“聽說我想創業之後,我原來的老闆就提議讓我加盟他的店,他為我開店提供宣傳和裝置、原材料購買的管道,我每個月從營業額中分10%給他。”

劉望告訴我們,他之是以應承下來,一是因為之前在這家店打工,對情況算是知根知底。另一方面也在于和老闆熟識,相對來說更有信任。

劉望說,以前打工時的店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經營規則。店裡一共四名員工,負責線上訂單和線下訂單的人各司其職。一天能做200-300杯咖啡,每日的營業額至少有5000元。”

但加盟之後劉望卻發現,開一家咖啡店遠沒有想的那麼簡單。

“現在我開的新店,由于線上的營銷方式還不成熟,是以訂單基本都來源于線下。為了節約人力成本,目前店裡隻有我一個人,我一天能做80杯咖啡,營業額在2000元左右。”

為了開這家店,目前算上加盟費、一個月的房租、水電費、裝修費、裝置采購費這些,劉望目前花了接近15萬元。

但開店之後劉望也直言,“賣咖啡不賺錢。因為成本就一個字,貴!我現在一杯咖啡,還賺不到5元,這還沒算自己的工資。”

當然,劉望也深知,創業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人卻很少。是以在準備開店之前,劉望也下了很多功夫。

比如在選址上,劉望根據之前店鋪的選址經驗,專門在市中心挑選了一個靠近居民區和寫字樓店鋪。這家店鋪之前做的是西餐,許多裝修都能複用,可以剩下一大筆裝修費用。

而在正式開業之後,劉望也是不計虧損的打出了半價開業活動。

“打了五折後,一杯咖啡也才十幾塊,和一杯奶茶的價格差不多,這虧本的錢,就算是前期打廣告。”通過半價活動,劉望的新店也順利積累了第一批顧客。開業一周,劉望的微信群裡就已經有五百多名顧客了。

劉望說,由于位置選得不錯,現在來店裡消費的顧客大多都是周圍寫字樓裡的白領和上班族,在他看來,這些人群也将成為他在未來的穩定客源。

甚至半價活動的最後一天,有顧客在劉望的群裡半開玩笑的詢問,能不能在半價期間先買一百杯咖啡存着?在獲得劉望的認可後,群裡當即就有幾位群友給劉望轉了1000元作為半價購入咖啡的“存款”。

而如今,當線下的銷路初步打開之後,劉望也開始将目光轉向了線上。劉望有考慮,在不久的将來,當線上購買管道也徹底打開了之後,就給自己招募一位員工,結束一個人開店的局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