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說真的,為什麼一天要工作8小時啊?

說真的,為什麼一天要工作8小時啊?

《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打勞工的一天,從通勤開始。在北上廣深等特大城市,單程通勤1小時以内非常常見;如果通勤時間在半小時左右,恭喜你,這個數字低于中國很多主要城市的平均水準(見《2022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你已經很幸福了。

然後就是到達工位,雙手扶定鍵盤,雙眼盯緊電腦,一整天都難得動一動。盡管現在已經有很多企業不再要求早八點或早九點的上班時間,但工作時間仍然是8小時(起)。如果需要加班,996和007任君挑選。等到結束工作,再次花與早上相同的時間回家,可能夜已經深了。——至于回家之後要不要繼續工作,那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我們到底在“工作”上投入了多少個小時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21年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為47.8小時,這樣推算,年工作時間就至少在2300小時以上。相比之下,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中,墨西哥的年工作時間最長,為2127.8小時;德國最短,僅1349.3小時(見OECD官網2021年資料)。

自1817年羅伯特·歐文提出“8小時工作,8小時娛樂,8小時休息”的宣言之後,已經過去了200多年。在這期間,福特公司引入了雙休制度,各國逐漸将8小時工作寫入法律,工作彈性較大的自由職業者比重也越來越高。到2019年,涵蓋冰島1%人口的“每周四天工作制”的3年實驗獲得了“壓倒性成功”,其後,疫情也促使“居家辦公”成為了一種新的選擇。但與此同時,加班時間居高不下、隐性加班屢見不鮮、加班費結算不清,也仍然是當代社畜面臨的實際問題。

說真的,為什麼一天要工作8小時啊?

1914年,福特公司将9小時工作時間縮短為8小時,并提高了勞工的薪水(見Ford Corporate Home)

我們的工作時間未來有可能比8小時更短嗎?時間都去哪了,又為什麼如此重要?

在《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工作時間上有所節制,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地活着。

本文摘編自楊照

說真的,為什麼一天要工作8小時啊?

01.

為了活下去而活着 V.S. 真正活着

經濟行為是人的行為,而人的行為中,絕對不能被忽視的因素是時間。時間最為公平,沒有辦法打折扣,是以時間是最根本的限制條件。首先,馬克思以時間作為前提,指人活着,不管是誰,不管在何種狀态下,一天都隻有24小時,這是最根本、無法改變的事實。

在此之上另一項非常清楚的事實,就是我們可以把每個人的生活分成兩種不同部分。在一天 24小時當中,我們必須要運用一定的比例去進行維持生存的生産行為。也就意味着你的人生一定有一部分是你為活下去而活着,而另一部分對馬克思來說才是真正活着。

說真的,為什麼一天要工作8小時啊?

《人生切割術》

馬克思認為我們為了取得生存條件而工作,這部分源自動物本能。是以這部分不屬于人所獨有的真實意義,隻有當你已經取得能夠活下去的生存條件後,你用剩下的時間去追求動物性以外的其他欲望滿足,這時你才能與動物區隔出來,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接下來馬克思指出,工業化之前的前資本主義勞動狀況下,是自己決定要耗費多少時間、用何種方法維系自己的生活。當然,這是一種理想型(ideal type)。不過從理想型的角度來看,社會大部分人的生活基本上都是選擇投入多少時間來維持自己的生活,這個比例是固定的。因為在那種生産條件下,時間不可能憑主觀大幅度縮短。如果你是個農夫,為了種植足夠維持生活的糧食,一年中需用多少時間耕田、播種、除草和收割,基本上固定不變,不投入這些時間,農夫不可能耕作出糧食,是以當然不能任意縮短時間成本。

相反,我們不太可能主觀任意地延長勞動時間。因為延長時間不會有所成效,投入更多時間和勞動力,不會增加糧食的産出。更關鍵的是,這些生産是為了我們自己的生活,倘若吃不了那麼多糧食,我們為什麼耗費這麼多時間生産自己無法享用的所得呢?是以我們不會把時間花在增加生存所需上,省下來的時間變成了我們真實的人生和生活。

02.

出賣時間的勞動者

工業化之後,人變成了勞動者和勞工,于是就衍生出不一樣的狀況。第一個狀況是,我們再也無法決定要用多少時間去滿足自己的生存所需,因為生産工具不在我們手上,是以隻能出賣勞動力。我們隻能借由出賣勞動力來換取工資。

農夫可以在田地栽種出自己所需的糧食,他很清楚自己需要多少糧食。勞工卻不一樣,勞工出賣勞動力之後,賺取到工資,可是勞工的勞動力到底值多少工資,不是他自己所能決定的。是以勞工不能說我工作8小時就一定能賺取我所需的工資。因為有時候,他的8小時工資遠超過他的生活需要,但是他的勞動力會貶值或升值。

勞工自己可以決定勞動力升值或貶值嗎?不能。因為生産工具不在他手裡,勞工無法自行決定生産内容,是以他隻能問老闆:“你要付給我多少錢來讓我工作?”老闆告訴他:“你工作一個小時的工資是50塊錢。”等到過一陣子,老闆需要比較多的生産量,便提高工資為一個小時60塊。但勞工也可能在工作内容不變及所有勞動條件都未改變的情況下,卻被老闆告知:“抱歉,從明天開始,一個小時的工資隻剩下30塊錢。”

說真的,為什麼一天要工作8小時啊?

《男親女愛》

勞工沒有任何權利決定自己付出的時間可以換來多少自己的生存所需。也就意味着進入這個體制裡,你需要付出多少時間、能夠生産多少、如何能夠滿足自己生存所需,你都沒有決定權。你擁有的仍然是 24 個小時,但你作為一個人,你的時間劃分變得不一樣了。你被劃分為你可以出賣的勞動時間,以及你不能出賣的勞動時間。

勞動者可以賣和不可以賣的時間劃分是怎麼決定的呢?是勞動再生産所需。意指要讓勞動者有時間睡覺、休息和吃飯,這是勞動力再生産所需的時間。因為如果連這種時間都賣了,作為勞動者,新的一天的價值就比前一天減少了。是以我們每個人在勞動力市場中都被分成這兩部分:一部分是你需要多少時間離開工作,保障你明天可以回來繼續工作;另一部分則是你可以當成勞動力去出賣的時間,這段時間也不是你所能控制的。你不是自己勞動力的買主,勞動力的買主是握有生産工具的人。以我們今天的語言來說,握有生産工具即創造工作機會的人,實際上就是購買你勞動力的人。

以往,你要活下去,可以自己選擇用多少時間——你一直都清楚作為農夫或工匠需要用多少時間勞動,才能維持生活、養活自己。現在你變成出賣時間的勞動者,你就不知道這條界線在哪裡了,因為這條界線和勞動價格之間的關系是浮動的。

勞動者的勞動力時間售價是被決定的。什麼因素決定了勞動力時間的售價呢?首先,不能打破且必然存在的是勞動再生産所需要的成本。作為資本家,他不會害死自己的勞工,他要維持勞工在第二天還能夠回到生産崗位上的狀态,這是資本家必須遵守的。除此之外,因為資本家掌控生産機器,又握有生産條件,是以對勞動時數的買賣價格具備高度的決定力。

說真的,為什麼一天要工作8小時啊?

《未生》

這又是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之間的差異。從經濟學的角度,我相信很多人都能接受今年所領的工資,這是一個“願打願挨”的關系,由複雜的供需妥協談判所決定。

老闆願意付給你的工資,你可以選擇接受,也可以拒絕,這就是市場。市場意味着每一項交易成立的時候必然存在着一種平衡。作為提供勞動成本的這一方,老闆依照自己的需求,在價格上跟你達成協定;你站在供給的這一方,或在有生存需求的情況下,答應以這個價格出賣你的勞動力。兩者形成了平衡,這就是市場。所有的交易在經濟學理論上都是市場上的平衡,因而合理,不但是老闆的理性選擇,也是勞工的理性選擇,兩者找到了彙合點,隻要雙方同意工資金額,就必然是平衡的狀态。

03.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然而馬克思就是要反問:真的是如此嗎?我們不能隻是去觀察、分析個體的交易。從 19 世紀資本存在,資本家與勞工之間就并不是單純的個别交易,而是在集體交易的情況下引發與交易有關的許多因素。這些因素不會單純隻是供給和需求,也涉及其他因素。

其中的關鍵因素,馬克思稱之為上層結構,其中一部分就是在幫你決定什麼是對的、好的或應該的。這套上層結構反映出下層結構,下層結構是生産的安排。資本家握有大權,是以自然地就會以對自己有利的方式,打造出一套上層結構。在資本家握有大權的情況下,由之而生的社會上層結構就會告訴你相信交易是平等的。

說真的,為什麼一天要工作8小時啊?

《男親女愛》

這套上層結構必然會歧視或壓榨勞動者。是以,在馬克思後來的分析中,出現了他所謂的勞動者的最大敵人。勞動者的最大敵人甚至不是資本家,而是迎合資本家利益所建構起來的上層結構。上層結構影響了勞動者,讓勞動者在心裡産生了一種虛假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一種錯誤的利益認同。勞動者不知道作為一個勞動者的真正利益在哪裡,反而認同資本家,或是認同資本家所創造出來的上層結構所給予的這一套價值,是以創造了虛假意識。一旦勞動者産生虛假意識,也就意味着認可這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交易,不可能意識到還有其他可能性。

當你作為勞動者卻全盤接受市場經濟學的說法時,相信隻要有老闆提供任何工資,隻要有人願意去接受這份工資,那就是合理的,一旦你進入這種市場經濟學的思考模式,你就會忘記或者忽略這套市場經濟學是以何種方法破壞或傷害一個人作為勞動者的真實利益。

到今天為止,馬克思主義至少在這一方面有高度的價值,在市場經濟學所産生的上層結構的模式之外,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思考方式,告訴勞動者如何更進一步認識到何謂人類行為當中的公平性。

04.

你的工資永遠低于勞動剩餘價值

馬克思首先強調的就是勞動剩餘價值被剝削,那是因為他所面對的是已經存在的這一套上層結構,以及它所制造出來的種種虛假意識:包含勞動者自己本身都覺得地位低于資本家,勞動者用敵意的眼光去看其他同樣身為勞動者的人。這一套上層結構日複一日制造各種不同的虛假意識。是以,第一個可以且應該改變的,就是必須要創造出一種新的上層結構價值取而代之。

既有的上層結構所創造出來的想象是資本家給予勞工工作和工資,讓勞動者有工作,他們才能生活下去。在這種上層結構的想象中,勞工怎麼可能有自我尊嚴呢?勞工怎麼可能在交易過程中實作他的勞動價值呢?

說真的,為什麼一天要工作8小時啊?

《半澤直樹》

馬克思告訴我們要反過來看,并且提供一套非常明确的分析方式。即本來是 W-G-W(商品-貨币-商品)的程式,現在要改變成 G-W-G(貨币-商品-貨币)的程式。

馬克思強調:怎麼會是勞工欠資本家呢?資本家支付了一筆錢,購買機器,控制生産工具,收買了勞工的勞動力。勞工付出勞動力,運用馬克思刻意簡化的算法,勞工在工廠工作3小時,他所生産出的生産價值達到100元,這100元指的就是滿足他自己生活所需的價值。也就意味着做完了3個小時的工作,他已經創造出自己生存所需的價值,他大可不必繼續工作。如果他仍然繼續工作,創造出的則是剩餘價值。為什麼稱之為剩餘?剩餘就是多出來或多餘的價值,不是他自己的必需,也不是為他自己而生産的。

一切價值皆來自勞動。剩餘價值的配置設定一部分給資本家,一部分回到勞工身上。譬如勞工這時得到120元,意味着他從剩餘價值裡擷取了20元,另外的部分配置設定在支付地租、廠房費用、機器費用及原料成本上,這些剩餘價值如果是80元,相加之後就達到了200元。也就表示一個勞動者如果完成了200元的勞動價值,他就償還、平衡了以上這一切。除此之外,如果還剩有更多的勞動價值,會在哪裡呢?全部屬于資本家了。資本家為什麼能夠擁有資本?因為他用這種方式剝削、拿走了勞動者的剩餘價值。

是以對馬克思而言,必須先确立這樣一種分析和算法,才能確定勞動者的地位和尊嚴:如果不是把剩餘價值取走了,資本家怎麼可能那麼富有?資本家怎麼可以享受所有這些奢侈呢?換句話說,勞動者為什麼反而感謝資本家所支付的工資呢?資本家給勞動者的工資,永遠低于勞動者實際所創造出來的勞動剩餘價值,因為如果不是如此,資本家就不會給予勞動者工作和工資。

務必記得,勞動時間并非客觀,勞動者沒有辦法将勞動時間與自己分隔開來,或者作為一種财産賣出去。勞動時間就是勞動者的生活,勞動者的生活不可能無限延長,他的生活時間一部分賣掉了,也就等于減短了他可以擁有的其他生活,也就是非勞動的真實生活。

說真的,為什麼一天要工作8小時啊?

《我,到點下班》

資本家沒有付出任何勞動,也沒有參與任何生産。這裡講述的資本家指的是單純擁有資本的人,而不是運用心力去思考如何投資的那種人。資本家出資,因為他所掏出的金錢變成了資本,是以竟然能夠把勞動者所創造出的勞動價值的大部分剩餘都取走,為什麼?身為勞動者,你最需要的意識是什麼?

你必須锲而不舍地去問:我的剩餘價值哪兒去了呢?

馬克思所堅持的立場是,我們應該想盡辦法,縮短每一個人作為手段而活着的這一段時間,用這種方式來增加作為目的而活着的時間,每一個人可以自主自由地去選擇怎樣活着,去從事各種不同的活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