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知道麼?父母吵的架,孩子都記得

點亮自己、照亮世界,愛的教育就是未來

最近幾天,微網誌上#父母吵架孩子該不該插手#的話題火了,部落客飛靈_胖紙媽對自己兒子的一段采訪視訊讓人頗有感觸。

視訊中短暫的一家三口駕車出行的畫面中,明顯可以感覺到,部落客一家關系很好。

但即使這樣,在部落客問孩子:你記得最近一次父母吵架是什麼時候麼?

兒子還是清晰的說出了,是2周前,你們是因為被子吵的。再之後孩子就不肯說了。

面對兒子的答案,部落客很驚訝,說自己都不記得了。再問丈夫也是一樣的答案,對吵架完全沒印象。

你知道麼?父母吵的架,孩子都記得

父母對吵架了沒印象,說明不是什麼大吵,不記得為啥吵,說明是小事。

但就是這樣的無心的小争吵,卻依然看在孩子眼裡,記在孩子心上。

因為這對孩子來說,并不是小事。

01 父母吵架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一、讓孩子覺得世界不安全

在一部泰國動畫短片《父母吵架是小孩子的恐怖片》中,從孩子的視角,說出了父母的吵架對孩子意味着什麼。

視訊中的小女孩,一開始和媽媽在翻繪本,畫面抽象而扭曲,小女孩已經顯得很害怕了。

但接下來,爸爸回來之後, 媽媽下樓卻和爸爸發生了激烈的争吵。

小女孩怯生生的下樓,看到的,就是争吵中的父母都變成了可怕的怪獸。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争吵,無疑是一次恐怖片,可能成為她一生的噩夢。

你知道麼?父母吵的架,孩子都記得

因為對于6歲之前的孩子, 父母就是他的整個世界,父母的争吵,對他來說無異于世界的崩塌。這會讓孩子充滿巨大的不安全感。

而一旦讓孩子形成“世界不安全,我不能待在這裡”的認識,孩子就會更加沒有探索外界的勇氣。

這樣的孩子會慢慢變得膽小、懦弱,不信任他人,覺得沒有人會喜歡自己,長大後也會沒有自信,不信任婚姻。

因電視劇《司藤》火了的明星景甜,在一次訪談中曾提到自己童年的經曆時說,因為父母經常吵架,是以她很害怕。

演員黃軒也說過,因為童年父母争吵,媽媽的哭泣和抱怨,讓他即使事業成功,也覺得對婚姻沒有自信。

你看,即使成年後,功成名就之後,父母的争吵依然是萦繞在孩子心頭的陰影。

你知道麼?父母吵的架,孩子都記得

二、讓孩子找不到生活的意義

在知乎上有一個話題,#父母每天都吵架是一種怎樣的感受#,部落客Olivia的經曆讓人哭笑不得。

父母因為各種瑣事意見相左,争吵不斷。他也常常就成了家裡的背景闆,完全沒有存在感。

可父母吵架冷戰之後,最煎熬的是孩子啊,是以有那麼一次,部落客選擇打破平靜。

父母在冷戰,部落客端着水去客廳倒水。

這下子,就像每次打戲開頭,總要刻意找片樹葉來打破平靜一樣,父母把矛頭都對準了他。

爸爸說:你個小孩是不是有病,你媽才拖的地,你穿個球鞋跑什麼跑?

媽媽說:你接個水撒的到處都是,你到底能幹什麼。

再之後,争吵開始變成了為什麼沒把部落客教育好,這麼沒禮貌,什麼都不會幹,成績又考差了。

父母的吵架好像也找到了發洩口,以後每次吵架,總能把他拉進來,讓部落客一度認為自己幹啥都不行,呼吸都是錯。

父母長期的争吵對孩子本就是莫大的傷害,同時還要成為父母問題直接的替罪羊,真是身心俱損。

就像另一位部落客東達尼對自己的形容一樣,雖然父母給予了足夠的物質條件,表面看很愛自己,可他内心是空的。

從小在父母眼中就是個差勁的人,從來沒有形成對自我的正确認識,讓他一直敏感又自卑,懦弱又膽小,不敢交朋友,對未來感到迷茫。一直不停學習,卻始終找不到忙碌的意義。

你知道麼?父母吵的架,孩子都記得

三、會讓孩子成為問題孩子

在去年楊紫主演的熱播劇《女心理師》中,劇中章若楠飾演的尤娜也是父母争吵的犧牲品。

在外面,尤娜的父母恩愛,事業有成,而尤娜也是老師眼中的好孩子。但這樣的好孩子卻突然有一天要輕生。

但随着心理咨詢的深入,才發現,一切都是因為父母的争吵。雖然父母每次都是背着她的。

而尤娜敏感的發現,父母隻有在她的問題上才能合作,是以不惜一切扮演着家中的黏合劑。

一開始是用刀劃傷自己,洗冷水澡把自己弄感冒,後來甚至去超市故意偷了50塊的東西被送警察局,到最後從高台落下摔傷自己,甚至輕生。

一位著名家庭治療大師曾說過:“孩子是膠,他們用問題黏住這個家”。

尤娜從好學生到問題孩子,一切不良行為背後,其實都是想要把父母綁在一起,維系這個家。

02 父母要警惕3種錯誤觀念

父母吵架不管是對孩子短期的情感傷害,還是長期的行為都會有嚴重的影響,那麼父母為什麼吵架時還會把孩子卷進來呢?

除卻性格不合,父母自身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還需要警惕3種深藏在父母内心的觀念。

你知道麼?父母吵的架,孩子都記得

一、認為孩子小,聽不懂,忘性大

因為覺得孩子小,聽不懂,忘性大,是以很多父母在吵架時,根本不會避着孩子。

但就像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的:孩子們的察覺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

其實孩子記憶場景的能力是很強的,就像一開頭提到的那位部落客,她自己都已經忘記了,但孩子卻清晰的記得父母吵架的情景。

但問題時,雖然孩子在情感上完全了解,能夠體會父母在生氣,卻因為解釋能力差,無法表達出來。

可是無法表達,不代表事情不存在,這些無法表達的情景,可能會進入到孩子的潛意識,内化為孩子成長的一部分,甚至影響到孩子成年以後的人際關系和自我認同。

是以作為父母,千萬不要因為孩子說不出來就認為孩子不了解不知道,認為孩子小就忽視他的感受。

你知道麼?父母吵的架,孩子都記得

二、認為在孩子面前就應該真實

有些父母會覺得在家裡就要呈現自己真實的狀态,而吵架就是這種真實。

但就像達達老師說的,在家庭中,對于孩子來說真正的真實,應該是父母自信平和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是以真實的前提是父母的成熟,需要父母肩負起對自己和孩子的責任。

三、認為吵架是一種好的溝通方式

在《被讨厭的勇氣》一書中有一個觀點,我們通過語言進行交流,僅僅傳達資訊是不夠的,交流的最終目的其實是達成協定。

而吵架,其實是一種以“暴力”為名的交流手段。

用道理說服别人很難,但如果選擇“暴力”手段,很可能直接就會讓對方屈服。

其實就像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中,為什麼選擇“批評”“打罵”這些手段,就是因為見效快,立馬就能讓孩子停止錯誤行為。

是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吵架并不是最好的溝通方式。隻要我們願意,可以選擇更好的方式。

你知道麼?父母吵的架,孩子都記得

03 吵架時父母雙方要怎麼做

就像著名的#踢貓效應#說的:一個家庭中,最弱者總是最容易受傷害。

是以在一個家庭中,吵架看似是父母之間的問題,卻會深深影響到孩子。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面對沖突時,父母就不僅僅要認真對待孩子,也要認真對待自己。

一、父母怎樣正确對待孩子

在《最有“愛”的日子帶娃離婚,這對父母的問題,不止于此》這篇文章裡,我們詳細說了在父母發生沖突時,應該如何對待孩子,才能減少對孩子的傷害。

其實在電影《怦然心動》中,父母吵架後的做法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在電影中, 因為一件事父母當着女兒的面開始争吵、甚至拍桌子。

但即使是在如此暴怒的情形下,爸爸在看到孩子哭了之後,還是立馬停下來告訴女兒,我們的争吵,不是因為你的錯。

并在事後十分認真地向女兒保證,“我們會想辦法解決的,我向你保證。”

晚上父母還分别來到女兒的房間向她道歉。這就是在用行動表明,父母即使争吵,但女兒在他們心裡依然很重要,他們不會忽視她的感受。

也許正是因為日常生活中這些小的維護,才會有女兒朱莉貫穿全片的那句話:我從未因家庭的遭遇感到不幸。

讓孩子感覺到幸福是父母的責任,但這一定建立在父母好好對待自己的前提上。

你知道麼?父母吵的架,孩子都記得

二、父母如何正确對待自己

隻有父母看到自己,才能看到孩子的感受。

很多時候父母之間之是以會争吵,都是一時的情緒上頭,但情緒并非不能控制。

這裡提供一個方法:識别情緒的4步驟。

1、識别情緒。我們要先看到自己的情緒,并嘗試去認識它到底是什麼。

2、接納情緒。我們要知道情緒沒有好壞,但我們依然可以控制。

3、嘗試歸因。去找到情緒背後的原因,你内心真正追求擔心的是什麼,有沒有什麼其他的辦法。

4、關鍵是行動。想象行動之後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如果可以承受,那麼試試。

你知道麼?父母吵的架,孩子都記得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父母常‘看到’孩子的問題,卻不知這其實是自己的問題在孩子的身上‘開花’。”

是以孩子的問題很多時候,其實是父母問題的延續。

但就像有人調侃的,當着孩子的面吵架能讓孩子更“堅強”,雖然是調侃,其實也有合理的成分。

你我皆凡人,都有七情六欲,也總有無法排解的小情緒,是以沖突有時候無法避免。

既然沖突無法避免,那麼更重要的其實是父母如果解決沖突。

其實在解決沖突的過程中,孩子也會學習到如何正确的面對問題,處理問題,讓“堅強”有理有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