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我總說,家庭成員之間,其實是附帶有親情的生産合作關系

在我接到的很多家長咨詢中,有不少家長都面臨着同樣的一個困境,不能正确認識和處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這裡既包括夫妻關系,也包括親子關系。

正因為自己無法正确認識和處理這些關系,是以自然會在很多行為方面本末倒置,最終等到出現較大的沖突時,才發現自己束手無策、煩惱不已。

前幾天,有一位家長又私信我說,孩子現在才初二,就已經不想上學了,讓他出去跟親戚打工也不去,每天就在家過着黑白颠倒、沉迷手機上網的日子,都快沒個人樣兒了。跟孩子吵了好多次,好的、壞的都說盡了,也沒啥用。自己也反思過,孩子小時候太溺愛他了,要什麼給什麼,什麼都由着他,導緻現在也下不了狠心,管不了孩子了。

類似這樣的家庭,其實并不是個别現象,究其根本原因,其實就是不能正确認識和處理親子關系,錯誤地認為,親子之間僅僅隻是親情關系,别無其他,認為隻要自己對孩子千好白好就足夠了。

但事實的真相是,家庭成員之間的核心關系,其實是生産合作關系,而并不是親情關系。

為什麼這樣說呢?今天,我就跟大家詳細聊聊這個話題。

為什麼我總說,家庭成員之間,其實是附帶有親情的生産合作關系

第一,所有正常生活在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都普遍存在着生産合作關系。

除了你周圍經常可見的那些同僚、朋友、同學、父母、夫妻、孩子以外,其實還包括很多很多離你很遙遠,甚至從來沒有見到過的人,都與你有着合作關系。

或者換句話說,你和這地球上的所有人都存在着千絲萬縷的關系,隻不過,差別僅僅是關系的遠近或密切程度大小而已。

比如,你昨天晚餐在西餐店吃過的牛排,可能是來自巴西牧場的一位牧民手下圈養的肉牛;而你今天午餐後吃的火龍果,又可能是來自海口農場的一位果農管理的果園裡。無論是巴西的牧民還是海口的果農,你都沒有見過他們,卻都和他們産生着生産合作關系。

原因其實并不難了解,正因為一個人個體的力量很有限,于是才形成了人類社會這個大體系,集合多人的力量,才更容易戰勝惡劣的自然環境,進而讓我們更好地生存下去。

接着又出現了國家、政權,來組織和管理社會生産活動,維持正常的生産秩序,于是我們每個人之間就自然産生了一種生産合作關系。

為什麼我總說,家庭成員之間,其實是附帶有親情的生産合作關系

第二,所有家庭成員之間,本質上是附帶有親情的生産合作關系。

那麼,對于家庭成員來說,無論是夫妻之間,還是親子之間,也一樣是合作關系。隻不過,這種合作關系較特殊一些,是附帶有親情的生産合作關系。

但一定要注意的是,核心關系仍然是合作關系,親情則屬于附帶關系、輔助關系。

那家庭成員之間,合作的内容是什麼呢?合作的内容其實是:提高生産效率、提高生活效率、降低生活成本。

對于成年人來說,所謂的生産,自然就是工作;而對于孩子來說,生産其實就是指學習生産知識與技能。

具體到親子關系中,父母給孩子提供一定的物質條件和舒适生活環境,主要是為了讓孩子更高效地學習生産知識與技能,而并不是供孩子去躺平享受的。

在正式步入社會工作之前,通過這種合作關系,盡可能多地讓孩子提前掌握足夠維持自己生存的職業技能。這,才是親子之間合作關系的核心意義所在。

為什麼我總說,家庭成員之間,其實是附帶有親情的生産合作關系

第三,附屬關系、輔助關系,并不代表就是不重要的關系。

講完上面的結論,可能有人就會不服氣了,“那親情怎麼能讓你說成是輔助的作用呢?這有點太冷血、太冷酷無情了吧?”沒錯,确實就是輔助作用。

但這裡要額外強調的一點是,處于輔助地位的任何事物,并不代表它就不重要。

舉個例子,白開水煮一碗面條,如果什麼調料都不放,也能吃下去,并且能吃飽,但卻索然無味;可如果加一些調料作為輔助,那麼面條吃得就會很香。這時候你能說,處于輔助地位的調料就不重要嗎?

而家庭成員裡,夫妻之間的愛情和親子之間的親情,就是這種生産合作關系中重要的“調料”,但這個“調料”仍然處于輔助地位,位于核心地位的,永遠是合作關系,這個思路一定要捋清楚。

為什麼我總說,家庭成員之間,其實是附帶有親情的生産合作關系

第四,以上這些道理,完全可以從小就告訴孩子;并且對于有躺平享受傾向的孩子,也要早早亮明觀點。

其實,不要過分寵愛、溺愛孩子,這個道理,從古到今一直都在說,并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南北朝時期,著名教育學家顔之推的《顔氏家訓》中,就提到了“偏寵有害,嚴教是愛”的理論,意在告誡父母,不要過分偏愛、寵愛自己的孩子。

為什麼古人都會早早意識到這些道理,其實根本原因就在于,家庭成員之間并不僅僅隻存在親情,生産合作關系才是其核心關系。

父母無論有多大學事、有多少财富,也不可能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更不能為孩子保駕護航一輩子。這個結論的根本邏輯,我在2月12日那篇文章中剛講過,因為每個人手中的物質資源不完全屬于自己,是屬于全社會的,每個人要想很好地生存,最終靠的是社會,而不是父母。

看似是父母把孩子養大,但事實上,在此過程中,絕大多數時候也是在借助社會物質資源,父母自己的付出和努力隻占很小的一部分比例而已。

是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不是爸爸媽媽不想疼愛你,也不是對你狠心。而是爸媽能給你的很多好東西,都是來自于整個社會,并不僅僅屬于你和我。是以,你也要做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才能一直享受社會帶給你的這些好東西。”

而對于一些既不想上學、也不想工作,有躺平享受傾向的未成年孩子,家長也需要把以上這些道理早早跟孩子講清楚,必須要讓孩子明白:一個人在社會中生存,要麼工作,要麼就是為了工作而學習各種知識與技能,這是每個人應盡的社會責任。

并且最好能事先定好“君子協定”,如果違反了,那麼做父母的也不要跟孩子太客氣,在物質條件上一定要有制約的措施。關于這方面的事,我在去年的12月5日、今年的2月15日那兩期作品中,都詳細講過。

為什麼我總說,家庭成員之間,其實是附帶有親情的生産合作關系

總之,所有家庭成員之間,其核心關系永遠是生産合作關系,而不是僅僅隻有親情。隻有早早認清楚了這一點,才不會出現主次颠倒、本末倒置的一些行為,才能正确處理好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在這個社會中更好地生活。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你的收藏、點贊、轉發和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援。我是魏老師,咱們下期再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