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魂牽小紅廟,情系“大鍋蓋”

王曉廉

魂牽小紅廟,情系“大鍋蓋”

1972年12月,我離開下鄉生活四年的山河農場,入伍到駐京鐵道兵十五師(對外稱5765部隊)。鐵十五師的主要任務是修建北京地下鐵路。

頭兩個月,我們新兵是在河北省永清縣部隊農場訓練。住的簡易木闆房,每天訓練齊步走,正步走,也有刺殺、射擊、投彈、行軍拉練。

魂牽小紅廟,情系“大鍋蓋”

新兵訓練兩個月結束,大卡車拉我們新兵到部隊駐地:北京廣安門外小紅廟——鐵道兵十五師後勤部汽車修理營。全營分為三個連:一連工程修理連;二連汽車修理連;三連制配連,都在一個大院。一連的大廠房,專門維修工程機械,如挖掘機、鏟運機、推土機等。二連在主廠房維修汽車,大多是大型的自動裝卸貨車。這個廠房是蘇聯援建的,房蓋是拱形的,像個倒扣的大鍋,是以被大家形象地稱為“大鍋蓋”。三連負責機械零件制造,也有一個單獨的廠房,裡邊安裝的是各種機床。另外還有煉鋼工廠中的房間、木工工廠中的房間、翻沙工廠中的房間、電工工廠中的房間等,分别布置在廠區周邊。全營住在一座宿舍大樓,大約六七層高。

我被配置設定到制配連,任統計員,但實際也兼管排程。我平時的工作就是接到營部交代的任務後,就填寫一份任務單,交給相關排班,由他們完成任務後我再填寫工時單,把單子和加工完成的零配件交給營部。我那時工作比較清閑,有事沒事就往工廠中的房間跑,特别愛往三排跑。三排是女兵排,都是開機床的。和他們聊天比較有趣。記得與兩個人聊得比較多,一個是開磨床的女兵,長得嬌小,愛笑。一個是開刨床的女兵,叫張豔華,長得比較淳樸。她的粉筆字寫得好,我畫畫還可以,是以連裡的闆報就由我倆負責,每周一期。因互相配合較好,我連闆報比較出色,在三個連隊評比中一直拔頭籌。

魂牽小紅廟,情系“大鍋蓋”

我對寫作比較愛好。對連隊發生的一些好人好事,就偷偷寫了新聞稿投到《鐵道兵報》發表,沒想到還真的刊登了。連指導員和連長都非常高興,給我許多鼓勵。營教導員肖雲儒是原鐵道兵司令部的秘書,也為營裡出現“秀才”高興,常在全營大會上表揚我。見面總用山東口音叫我“夥計”。一連的王永海是哈爾濱人,也願意寫稿,後來我倆經常聯合寫稿,共同署名。如寫我們營指戰員幫助搶救廣安門火車站樂果農藥爆炸的《烈火何所懼 紅心為人民》;寫一連技術員攻克技術難關,把工程機械的銅套改用工程尼龍軸套頂替,節省大量資金的事迹。都在《鐵道兵報》。也引起十五師後勤部政治處的注意。把我們這些基層報道員當寶貝,組織起來辦了一期新聞教育訓練班,請來《鐵道兵報》記者組長來講課,請師部報道組給學員“傳幫帶”,提高了我們的新聞報道水準。我們的發稿率進一步提高。

那時,我還被聘為附近南新裡國小校外輔導員,經常去學校給國小生講革命故事,有時跟他們一起郊遊。有次,我在連隊幹活時受傷,老師領孩子們還來探望我。

魂牽小紅廟,情系“大鍋蓋”

我愛好速度滑冰,是以上山下鄉和當兵都帶着冰刀。冬天,星期日休息就請假到什刹海公園滑冰。工作日滑冰瘾上來了,請不下來假,就和戰友利用晚上翻越院牆到青年湖滑冰。

1974、1975年鐵十五師和鐵道兵文化部聯合辦了2期文藝學習班,也通知我參加。地點一次在林業部大院的師部,一次在五道口的林學院。第一次是鐵道兵文化部詩人李武兵給我們講課,并親手幫助修改稿件。參加這次學習班的有:師部宣傳科張佩芳、吳滌生、基層連隊有許國泰、李小雨、張亞昕、胡忠軍、姜先培和我。

魂牽小紅廟,情系“大鍋蓋”

在這次學習班上,還請來了李小雨的父親、著名詩人李瑛講課。他講了他在“萬炮震金門”時,到部隊體驗生活,在我炮陣地看到一個炮彈殼旁,開着一朵小花,引發了他的詩情。說明許多時候,詩的素材就在生活中,根本不用虛構的道理。這次辦班中,我在《解放軍文藝》《鐵道兵報》《戰友報》上發表了詩歌作品。

由于我經常外出參加各種學習班,影響連隊統計排程本職工作,連裡把我調到一班(鉗工班)工作。一班班長是宋春華,哈爾濱人。

第二次學習班主要是為人民文學出版社處理十幾年來積壓的來稿,運來一汽車。人民文學出版社現代文學編輯室詩歌散文組編輯王建國指導我們工作。我們把所有來稿(大部分是詩集)看了一遍,覺得其中有不少優秀詩作,就建議選編一本詩集。出版社同意,就出版了工農兵詩選《洪流集》,影響很大。

由于我和許國泰在學習班表現還不錯,在王建國建議下,我倆于1976年6月被借調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現代文學編輯部詩歌散文組當詩歌編輯。通過學習鍛煉,我的詩歌創作水準得到極大提高。社裡著名詩人王緻遠、屠岸、匡滿、莫文征、郭寶臣等老師幾乎天天見面,給我和許國泰許多指導,使我們懂得了什麼是好詩,怎樣選編和修改。

1976年是驚天動地的一年。三位偉人先後去世,我參與了編輯《朱德詩選集》《周總理永遠和我們在一起》《毛主席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勝利之歌》幾本書。根據社裡安排,我和許國泰還去東北、湖南組稿,很好完成任務。

7月,唐山大地震,出版社準備從全國報刊已發表詩歌中選編抗震詩選。許國泰提出,要有抗震一線創作的詩稿才有生命力。社上司采納了他的建議。總編緝韋君宜帶我們乘社裡轎車,冒着餘震赴唐山、豐南組稿,以最快速度出版詩集《震不倒的紅旗》,僅用10天時間。

魂牽小紅廟,情系“大鍋蓋”

10月,粉碎“四人幫”,我和許國泰提前知道了這一消息,高興地寫出《高唱吧,戰歌;奔馳吧,列車!》送往《解放軍報》,中央一公布粉碎“四人幫”的消息,這首詩馬上得到發表。我倆還随人民文學出版社遊行隊伍彙入天安門廣場百萬人聚會,慶祝“兩個勝利”。大會進行中,我倆激情難耐,在廣場地磚上鋪開稿紙。寫下《請接受三軍戰士的敬禮》長篇政治抒情詩,晚上,我倆住在出版社辦公室通宵未睡,修改稿件,次日送到《人民日報》,很快得到發表。詩刊社在勞工體育館召開的“慶祝兩個勝利”詩歌朗誦會上由三個人朗誦了這首詩,引起巨大反響。這一階段,我和許國泰合作,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 》《北京文藝》《文津文藝》《遼甯文藝》《湘江文藝》《江蘇文藝》《黑龍江文藝》等一大批報刊發表詩歌作品。

1977年初,由于我在寫作上的成績,連隊指導員找我談話,說要提拔我為幹部。我謝絕了。因為,當時部隊規定,營以下幹部,轉業哪來回哪去。我是從農場來的,還得回農場。而當年政策,下鄉農場的士兵可以複員回到家鄉城市。我要求複員。指導員說,這事連裡定不了,你得找上級。于是我到師後勤部政治處找劉主任說了理由,他同意了。這樣,1977年4月,我複員回到家鄉雞西,被安排在市勞動局工作,開始另一段生活。

作者簡介:

王曉廉,黑龍江雞西人。畢業于黑龍江電大中文系、魯迅文學院研究所學生班、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産業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一級作家。

曾在黑龍江山河農場當知青,後入伍至駐京鐵道兵部隊(後改基建工程兵),曾任雞西市文聯副主席兼《雪花》文學雜志主編、人民日報社《人民文摘》雜志副社長、北京攝影藝術展覽館常務副館長、尚8文化集團文化創意産業研究院院長。

1974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陸續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文學報》《人民文學》《當代》《北京文學》《北方文學》《福建文學》《湘江文學》《萌芽》《散文》《中華散文》等150多家報刊發表散文、詩歌作品。出版個人專著有:詩集《美的風情畫》《海闊天空》,散文集《天涯月》《牧馬人的晨昏》《情山戀水》《無緣雪季》《碧夢千回興凱湖》《大美興凱湖》《美哉興凱湖》《水闊天高——黑龍江散文遊記》《讓愛的陽光把世界照亮》《王曉廉散文精選·花島》《從源頭奔向大海——黑龍江旅行記》等13部。另有《小鹿不要怕》《界碑》《美麗的興凱湖》等作品被選入北京、湖北、湖南等省市中學國文課本。

編輯:李武兵 李勳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