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魂牵小红庙,情系“大锅盖”

王晓廉

魂牵小红庙,情系“大锅盖”

1972年12月,我离开下乡生活四年的山河农场,入伍到驻京铁道兵十五师(对外称5765部队)。铁十五师的主要任务是修建北京地下铁路。

头两个月,我们新兵是在河北省永清县部队农场训练。住的简易木板房,每天训练齐步走,正步走,也有刺杀、射击、投弹、行军拉练。

魂牵小红庙,情系“大锅盖”

新兵训练两个月结束,大卡车拉我们新兵到部队驻地:北京广安门外小红庙——铁道兵十五师后勤部汽车修理营。全营分为三个连:一连工程修理连;二连汽车修理连;三连制配连,都在一个大院。一连的大厂房,专门维修工程机械,如挖掘机、铲运机、推土机等。二连在主厂房维修汽车,大多是大型的自动装卸货车。这个厂房是苏联援建的,房盖是拱形的,像个倒扣的大锅,因此被大家形象地称为“大锅盖”。三连负责机械零件制造,也有一个单独的厂房,里边安装的是各种机床。另外还有炼钢车间、木工车间、翻沙车间、电工车间等,分别布置在厂区周边。全营住在一座宿舍大楼,大约六七层高。

我被分配到制配连,任统计员,但实际也兼管调度。我平时的工作就是接到营部交代的任务后,就填写一份任务单,交给相关排班,由他们完成任务后我再填写工时单,把单子和加工完成的零配件交给营部。我那时工作比较清闲,有事没事就往车间跑,特别爱往三排跑。三排是女兵排,都是开机床的。和他们聊天比较有趣。记得与两个人聊得比较多,一个是开磨床的女兵,长得娇小,爱笑。一个是开刨床的女兵,叫张艳华,长得比较淳朴。她的粉笔字写得好,我画画还可以,所以连里的板报就由我俩负责,每周一期。因互相配合较好,我连板报比较出色,在三个连队评比中一直拔头筹。

魂牵小红庙,情系“大锅盖”

我对写作比较爱好。对连队发生的一些好人好事,就偷偷写了新闻稿投到《铁道兵报》发表,没想到还真的刊登了。连指导员和连长都非常高兴,给我许多鼓励。营教导员肖云儒是原铁道兵司令部的秘书,也为营里出现“秀才”高兴,常在全营大会上表扬我。见面总用山东口音叫我“伙计”。一连的王永海是哈尔滨人,也愿意写稿,后来我俩经常联合写稿,共同署名。如写我们营指战员帮助抢救广安门火车站乐果农药爆炸的《烈火何所惧 红心为人民》;写一连技术员攻克技术难关,把工程机械的铜套改用工程尼龙轴套顶替,节省大量资金的事迹。都在《铁道兵报》。也引起十五师后勤部政治处的注意。把我们这些基层报道员当宝贝,组织起来办了一期新闻培训班,请来《铁道兵报》记者组长来讲课,请师部报道组给学员“传帮带”,提高了我们的新闻报道水平。我们的发稿率进一步提高。

那时,我还被聘为附近南新里小学校外辅导员,经常去学校给小学生讲革命故事,有时跟他们一起郊游。有次,我在连队干活时受伤,老师领孩子们还来探望我。

魂牵小红庙,情系“大锅盖”

我爱好速度滑冰,所以上山下乡和当兵都带着冰刀。冬天,星期日休息就请假到什刹海公园滑冰。工作日滑冰瘾上来了,请不下来假,就和战友利用晚上翻越院墙到青年湖滑冰。

1974、1975年铁十五师和铁道兵文化部联合办了2期文艺学习班,也通知我参加。地点一次在林业部大院的师部,一次在五道口的林学院。第一次是铁道兵文化部诗人李武兵给我们讲课,并亲手帮助修改稿件。参加这次学习班的有:师部宣传科张佩芳、吴涤生、基层连队有许国泰、李小雨、张亚昕、胡忠军、姜先培和我。

魂牵小红庙,情系“大锅盖”

在这次学习班上,还请来了李小雨的父亲、著名诗人李瑛讲课。他讲了他在“万炮震金门”时,到部队体验生活,在我炮阵地看到一个炮弹壳旁,开着一朵小花,引发了他的诗情。说明许多时候,诗的素材就在生活中,根本不用虚构的道理。这次办班中,我在《解放军文艺》《铁道兵报》《战友报》上发表了诗歌作品。

由于我经常外出参加各种学习班,影响连队统计调度本职工作,连里把我调到一班(钳工班)工作。一班班长是宋春华,哈尔滨人。

第二次学习班主要是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处理十几年来积压的来稿,运来一汽车。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诗歌散文组编辑王建国指导我们工作。我们把所有来稿(大部分是诗集)看了一遍,觉得其中有不少优秀诗作,就建议选编一本诗集。出版社同意,就出版了工农兵诗选《洪流集》,影响很大。

由于我和许国泰在学习班表现还不错,在王建国建议下,我俩于1976年6月被借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部诗歌散文组当诗歌编辑。通过学习锻炼,我的诗歌创作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社里著名诗人王致远、屠岸、匡满、莫文征、郭宝臣等老师几乎天天见面,给我和许国泰许多指导,使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好诗,怎样选编和修改。

1976年是惊天动地的一年。三位伟人先后去世,我参与了编辑《朱德诗选集》《周总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胜利之歌》几本书。根据社里安排,我和许国泰还去东北、湖南组稿,很好完成任务。

7月,唐山大地震,出版社准备从全国报刊已发表诗歌中选编抗震诗选。许国泰提出,要有抗震一线创作的诗稿才有生命力。社领导采纳了他的建议。总编缉韦君宜带我们乘社里轿车,冒着余震赴唐山、丰南组稿,以最快速度出版诗集《震不倒的红旗》,仅用10天时间。

魂牵小红庙,情系“大锅盖”

10月,粉碎“四人帮”,我和许国泰提前知道了这一消息,高兴地写出《高唱吧,战歌;奔驰吧,列车!》送往《解放军报》,中央一公布粉碎“四人帮”的消息,这首诗马上得到发表。我俩还随人民文学出版社游行队伍汇入天安门广场百万人聚会,庆祝“两个胜利”。大会进行中,我俩激情难耐,在广场地砖上铺开稿纸。写下《请接受三军战士的敬礼》长篇政治抒情诗,晚上,我俩住在出版社办公室通宵未睡,修改稿件,次日送到《人民日报》,很快得到发表。诗刊社在工人体育馆召开的“庆祝两个胜利”诗歌朗诵会上由三个人朗诵了这首诗,引起巨大反响。这一阶段,我和许国泰合作,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 》《北京文艺》《文津文艺》《辽宁文艺》《湘江文艺》《江苏文艺》《黑龙江文艺》等一大批报刊发表诗歌作品。

1977年初,由于我在写作上的成绩,连队指导员找我谈话,说要提拔我为干部。我谢绝了。因为,当时部队规定,营以下干部,转业哪来回哪去。我是从农场来的,还得回农场。而当年政策,下乡农场的士兵可以复员回到家乡城市。我要求复员。指导员说,这事连里定不了,你得找上级。于是我到师后勤部政治处找刘主任说了理由,他同意了。这样,1977年4月,我复员回到家乡鸡西,被安排在市劳动局工作,开始另一段生活。

作者简介:

王晓廉,黑龙江鸡西人。毕业于黑龙江电大中文系、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产业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一级作家。

曾在黑龙江山河农场当知青,后入伍至驻京铁道兵部队(后改基建工程兵),曾任鸡西市文联副主席兼《雪花》文学杂志主编、人民日报社《人民文摘》杂志副社长、北京摄影艺术展览馆常务副馆长、尚8文化集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

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陆续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学报》《人民文学》《当代》《北京文学》《北方文学》《福建文学》《湘江文学》《萌芽》《散文》《中华散文》等150多家报刊发表散文、诗歌作品。出版个人专著有:诗集《美的风情画》《海阔天空》,散文集《天涯月》《牧马人的晨昏》《情山恋水》《无缘雪季》《碧梦千回兴凯湖》《大美兴凯湖》《美哉兴凯湖》《水阔天高——黑龙江散文游记》《让爱的阳光把世界照亮》《王晓廉散文精选·花岛》《从源头奔向大海——黑龙江旅行记》等13部。另有《小鹿不要怕》《界碑》《美丽的兴凯湖》等作品被选入北京、湖北、湖南等省市中学语文课本。

编辑:李武兵 李勋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