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太話痨?恭喜你,這是好事!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孩子是個小話痨是一種什麼體驗?

一位媽媽抱怨,寒假在家每天跟孩子相處,孩子的嘴巴就像機關槍一樣,說個不停,輪番“轟炸”家裡的大人:

“爸爸,你猜猜我手裡拿着什麼?”

“媽媽,為什麼這個菜甜甜的?”

“媽媽,你看那裡的氣球,我家裡也有對不對,你給我買的嗎?”

就連上廁所,孩子也在門外不停地問:

“你好了嗎?媽媽!”

“我就在這裡等你哦!”

孩子的童言童語常常弄得她哭笑不得,有時恨不得堵住他的嘴,被叨煩了直接不搭理孩子。

這位媽媽的經曆,相信很多父母都不陌生。

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有這樣一段“話痨”期,追着大人說各種話,問千奇百怪的問題。

其實孩子話太多,并不是一件壞事,父母引導得好,反而能鍛煉孩子的各種能力。

01

孩子的“話痨”不是壞事

第一,這是孩子語言發展的必經階段

3到6歲這個階段,是孩子的語言爆發期,當孩子不斷追問并渴望與人交談,正是他在豐富生活認知,也是思維能力成長的高速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自娛自樂、自言自語,比如他們會模仿各種聲音,并和靜物說話,基本想到什麼就會什麼,通過這種方式,來維持自己注意力。

換句話說,孩子隻是把自己腦海裡的資訊,同步表達出來而已。

第二,喜歡說話,也是聰明的表現

喜歡說話,說明孩子有表達欲,恰恰能反映孩子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

尤其是父母願意傾聽并與孩子對話時,不僅能促進親子關系,孩子思維也會得到發展。

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小組曾經針對波士頓地區30多名4—6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在孩子們聽故事的掃描他們的大腦活動時發現:

孩子與父母交談的頻率越高,他們大腦中語言相關區域的活動就越強。

思維靠語言的呈現出來,會表達的孩子,思維也會得到發展,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孩子太話痨?恭喜你,這是好事!

第三,小話痨們一般都很快樂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結論:

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說的話若90%以上是廢話,他就快樂。若廢話不足50%,快樂感則不足。在交流中,沒有太強目的性的語言,更容易讓人親近。幸福是什麼呢?大概就是找到了一個願意聽你說廢話的人。

這句話也可以放在孩子身上,當孩子不停對你傾訴時,恰恰是他感到安全和幸福的時候,可以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哪一個快樂的孩子不是話多的呢?

身邊一位媽媽,女兒也是話很多,小時候嘴巴很甜,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叫得勤,去小賣部買東西,連店主都很喜歡她,拿一塊錢能買回兩塊錢的棒棒糖。

媽媽說:“以前嫌棄女兒不夠文靜,現在看她每天叽叽喳喳,整天樂呵呵的,這份快樂也不知不覺也感染了我。”

快樂的人,總是更願意表達的。

02

話痨的孩子需要你的關注

話多的孩子,雖然有時候讓人招架不住,但是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的态度。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的話幼稚,有興趣就回答幾句,沒興趣就敷衍兩句,心情不好甚至會訓斥孩子。

有這樣一幕:一位爸爸帶着女兒坐車旅行,女兒興奮地問這問那,一旁的爸爸就盯着手機,仿佛沒聽見女兒的話。

過了一會,孩子發現自己一直在自說自話,爸爸并沒有關注自己時,眼裡的光都黯淡了下去。

面對這樣冷淡回應,孩子的表達欲就被打擊光了。

每一個話痨小孩,都渴望得到你的關注,每一句表達,都在邀請你走進他那天馬行空的世界。

為人父母,要珍惜孩子這種毫無保留的傾訴時刻,為将來的親子溝通打下基礎。

如果我們現在就開始忽視孩子,孩子隻會越來越不喜歡跟父母說話。

即使你當下狀态不佳,不想回應孩子,也可以抱抱孩子,讓孩子安靜的等一會兒,或者坦誠地告訴孩子你的感受,這種回應比粗暴地讓孩子閉嘴好得多。

孩子的表達需要練習,最好的對象就是父母。

正如心理學家達娜·薩斯金德曾經在《父母的語言:3000萬詞彙塑造更強大的學習型大腦》中寫道:

人人生來都具備一定的語言天賦,以後能否了解複雜的語言結構取決于個人所處的語言環境。如果一個小朋友日常接收到的,都是得體且富有深意的語言表達,那麼以後他肯定能熟練運用聽過的表達。

是以,父母對待孩子說話的态度很重要,你的認真對待,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鼓勵,能提高他的溝通能力。

孩子太話痨?恭喜你,這是好事!

03

注意這三點,不怕孩子話太多

當然,愛說話的孩子不代表着孩子會說話。

想要孩子的表達更容易被人接受,我們要教孩子三件事:

第一,教孩子不要插話,不要輕易打斷别人

大人為孩子話痨感到煩躁主要原因,是因為孩子沒有耐心,不管什麼時候就要打斷父母,尋求關注。

是以平時要注意鍛煉孩子學會等待,隻要不是很急的事情,可以要求孩子稍作等待,同時引導孩子認識肆意插話是不禮貌的行為。

比如你在商量事情,孩子找你聊繪本故事,你可以先接受他的請求:“可以的,但是媽媽現在還沒談完事情,你等我10分鐘。”

通過類似這種訓練,培養孩子耐心,等待的時間也會一點點地變長。

第二,提醒孩子注意表達的場合

孩子不分場合地亂說話也容易成為問題,比如圖書館、電影院等公共場所,有的孩子甚至上課的時候,還會打斷老師講課。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也要及時制止,提醒孩子說話要分不同的場合,讓他學會尊重别人。

第三,學習有邏輯、有禮貌的表達

孩子的表達一開始總是混亂的、沒有邏輯的,還有的孩子還會經常說一些髒話,他們往往意識不到這些話的傷人之處。

比如一些孩子會直接對别人說:“你長得真胖”、“你真醜”、“你家的菜真難吃”.......

第一次我們可以說是童言無忌,第二次、第三次就是孩子的粗魯無禮了。

是以我們要教育孩子重視别人的感受,通過扮演遊戲、繪本故事來培養孩子的完整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父母對孩子語言表達越重視,孩子越會養成好的語言習慣。

文末點個【在看】,與您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