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手機裡你不知道的世界正吸引着孩子

1973年,一名男子站在紐約的街頭,掏出一個約有一塊磚頭大的無線電話,并開始通話。這個人就是手機的發明者馬丁·庫帕。當時他還是摩托羅拉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這是當時世界上第一部行動電話。2021年全年,中國信通院資料顯示,國内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3.507億部。

手機裡你不知道的世界正吸引着孩子

這是一個去醫院生孩子前要手機掃碼、為孩子買日用品可以網上支付、孩子一出生就伴随着手機的時代,将手機和孩子徹底“分離”,讓孩子和手機徹底“決裂”,基本是不可能也是極不可取的。

作為家長,我們很好奇,孩子的世界為什麼不能沒有手機?我們的時代沒有手機,似乎人人都心理健康,現在的孩子脆弱、敏感,一定是手機出了問題...

手機裡你不知道的世界正吸引着孩子

1

他說我很優秀

我值得被愛

一個14歲女孩,坐在咨詢室的椅子上悠悠地說着自己的經曆。

從小到大,女孩成績優秀,乖巧懂事,父母滿意,親子關系簡單而和諧。有一段時間,媽媽突然發現孩子喜歡上了玩手機,幾次勸阻都不見成效,成績也逐漸下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好言相勸或是呵斥威脅似乎都沒有辦法“激起”孩子的重視,引導孩子的“自覺”,不得已爸爸參與進來,使用強硬手段搶奪手機、嚴格控制,可效果依然微乎其微。

互相的揪扯中,親子關系随之崩塌,溝通變得劍拔弩張。

孩子說“太難了,我對自己不滿意,我完不成他們的期待,我也不喜歡我自己”。

1943年,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們需要激勵和指引自己生活和行為的力量,這些力量來自生理需要(食物和衣服)、追求安全(穩定、安全、受到保護)、社交需要(結交朋友,追求愛情),情感的尊重(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我實作(自己有能力或者潛能完成自己的目标或夢想)。

手機裡你不知道的世界正吸引着孩子

由于年代的不同、國家實力的突飛猛進,相比之下,孩子們有更高的情感需求。

女孩說,“爸爸媽媽隻會在生活細節和學習成績上和我對話,而那不是我想要的,甚至有時候,我把我的困惑和痛苦說出來,他們隻會覺得我是‘吃飽了撐的’,‘小小年紀,哪那麼多煩惱’。

手機是我的情感出口。在那裡,我能看到很治愈的文案、暖心的故事、直擊人心的圖檔...

有位部落客發帖說‘你也許不夠完美,也許還在努力掙紮卻得不到肯定,但,你就是你,無論是何模樣,都值得被愛’,看到這些的那一刻,我仿佛被人擁抱,瞬間有了繼續努力下去的勇氣。”

手機裡你不知道的世界正吸引着孩子

2

我戴上面具

再也摘不下來了

“愛了一個少年1574天,其中鬧了27天,等了825天,現在連等待的機會都沒有了。”

“沒吃晚飯,加班到一點,到家整個人都是暈的,好希望有個人可以看穿我的内心,明白我的感受,不離不棄的陪伴我。”

“我戴上面具,然後再也摘不下來了。這就是我國中的磕磕絆絆。”

“我經常連哭幾個小時,哭到手腳發麻,又有時候像沒事人一樣,我真的好累我不想上課不想見室友,我害怕學校,我好想休學。”

初讀這些文字,家長會不會覺得這不過是一個青春期的孩子自尋煩惱的樣子?

會不會覺得孩子把本該放在學習上的心思用在了沒有用的地方?

會不會認為這孩子要是不談戀愛就不會有這些負面情緒?

我們不得不承認,家長不是聖賢、不是醫生,甚至都不是全能的家長,我們有自己認知的局限,有可能存在的疏忽,是以當這些文字或語言出現的時候,我們無法做到精确回應,手機就可能提供多一個平台,一個孩子發出“求救”信号的工具。

手機裡你不知道的世界正吸引着孩子

除了孩子多了一個表達情緒感受的媒介,手機上還有大量積極正面的資訊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比如:心理健康測試官網、國内的心理健康互助網站、心理咨詢免費熱線、中國抑郁症救助協會等等。

3

我相信

我可以

“你看,我都到80關了,這個遊戲真的很好玩”,被家裡人百般嫌棄的男孩,滿眼期待的看着我。

第一次來咨詢室的男孩,全程都沒有放下手機,他看起來形容枯槁、弱不禁風。爸爸媽媽說這個孩子從小體弱多病,沒有一個學期可以完整的上下來,現在抱着手機不放,隻要家長态度強硬,孩子就要死要活。

男孩的媽媽是在懷了男孩時不得已嫁給了孩子的爸爸,婚禮辦的草率不說,雙方家庭的不适應、夫妻關系的磨合、角色的突然轉變讓本就不穩定的環境變得風雨飄搖。

無論胎内環境還是出生之後,男孩都在家人的争吵中度過。

自記事起,孩子就成了所有大人宣洩不滿的出口。體弱多病,奶奶說是像媽媽,太嬌氣;成績不好,外婆說是遺傳了爸爸沒出息的基因;生活上,媽媽會說孩子像爸爸一樣笨、懶惰...

手機裡你不知道的世界正吸引着孩子

無論是基因遺傳還是身體狀态,似乎都不是孩子能決定的,無論他怎麼努力,當一切都不會變好的時候,無助便蔓延開來。

孩子說,“我在遊戲裡可以帶領其他人取得成績,我還有用,對嗎?”,“遊戲這一場敗了,我還可以立刻開始下一場,沒有人覺得我是個累贅,對嗎?”,“我有很多機會,我相信,我可以”。

手機裡你不知道的世界正吸引着孩子

曾有人比喻,孩子的心理世界就像一個房子,裡面有很多柱子支撐,手機可能是一根“爛掉”的柱子,可如果這個“房子”就靠這一根柱子撐起,柱子倒了,房子也就塌了。

手機在某一個必要的時刻,它會撐起孩子的自信、自尊,讓孩子在某一個瞬間覺得我可以。

手機裡你不知道的世界正吸引着孩子

其實父母阻止孩子玩手機,主要是存在着很多擔心,比如擔心孩子的視力、擔心影響孩子的學習、擔心孩子陷入某些網絡陷阱......要讓手機成為孩子的工具和學習利器,您可以試着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一些改變:

1、父母以身作則

如果不想讓孩子看手機,先從源頭上抓起,父母帶頭不看手機,讓孩子沒有接觸的機會,另外,可以告訴孩子使用手機的危害,讓孩子學會理性判斷,知道父母對待手機的态度。

手機裡你不知道的世界正吸引着孩子

2、控制時間

家長不僅需要注意孩子使用數字媒體的量,還應當注意使用的時間、地點和方式。

對于2到5歲的兒童來說,使用數字媒體的時間每天不應超過1個小時,而且是應當觀看高品質的節目,或者某些家長孩子可以一起參與的節目。

國家衛健委規定:入學後,學校使用電子産品的教學時長原則上不應超過教學總時長的30%。非學習目的使用電子産品單次不宜超過15分鐘,每天累計不宜超過1小時。

合理控制手機使用時間,變堵為疏,父母起到監督作用,或者和孩子一起看手機,幫孩子挑選合适的内容,共同學習成長。

3、多陪伴孩子

年齡小的孩子看手機大都是父母沒時間陪伴,給孩子一部手機,孩子不哭不鬧,自得其樂,如果有父母陪,孩子未必就喜歡看手機。相信隻要父母願意放下手機,潛心陪伴孩子,孩子不會迷戀手機。

手機裡你不知道的世界正吸引着孩子

手機不是洪水猛獸,它不過就是生活中一個再尋常不過的生活用品、工具而已。它像所有物品一樣,有它的有用之處,有它的未知風險,一分為二的看待它就變得很重要。家長在管控孩子的手機之前,先看到手機的全貌。

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不能諱疾忌醫,蒙起雙眼,走不出色彩斑斓的人生。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