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與孩子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

父母與孩子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

父母與孩子和平共處實在太重要了,它關系到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和生命品質。

那麼,父母與孩子怎樣才能和平共處呢?

第一條:互相尊重

這可以列為黃金原則。

互相尊重很重要的一點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想問題,但很多父母都做不到這一點,比如,父母經常會扔掉孩子的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在大人眼裡沒用,對于孩子來說卻可能意義非凡,被扔掉會讓孩子特别傷心。

每個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需要、感受和想法,如果這些需要、感受和想法總是受到忽視、否定與壓抑,互相尊重就無從談起,和平共處也就不太可能。

黎巴嫩作家紀伯倫的散文詩《孩子》裡有一段很好的話:“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蔽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父母是弓,孩子是箭,箭終究要射向遠方,孩子終究要離開父母的身旁。

父母要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和成長的權利,不要包辦代替,不要過度保護,不要瞎操心,孩子的成長和幸福都是“自己的事情”,必須自己去經曆、去實作。

第二條:不打人,不罵人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打是親,罵是愛;刀子嘴,豆腐心。”

這其實是狡辯和借口。

真正的愛裡,沒有暴力,隻有親昵;沒有聲色俱厲,隻有和顔悅色。

父母與孩子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

“打孩子、罵孩子”一定是會讓孩子傷心的,一定是不利于父母與孩子和平共處的,一個從小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很難形成健康的人格,暴力不僅會帶給他身體上的疼痛,更嚴重的是留下心理上的傷痕,而且打罵造成的傷痕是很難褪色的。

第三條:不比較,不唠叨

比較和唠叨是很多家長常見的行為,“隔壁誰誰家的孩子怎麼怎麼樣”是令所有孩子頭疼的一條咒語。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女士寫的《表哥駕到》裡講了這樣一件事:“主人公的媽媽常念叨他表哥的各種好,而主人公又無意中聽到表哥的媽媽念叨他的各種好,主人公和表哥真是難兄難弟,都被自己的媽媽比較而弄得灰頭土臉沒有信心。”

很多孩子本來自己想去做一件事了,聽到大人一唠叨,反而不願意做了,這是唠叨引起的逆反。

馬克·吐溫講過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去聽募捐演講,本來他想捐錢,可演講的人唠叨個沒完沒了,結果他不僅沒捐錢,反而還從募捐箱拿走了一些錢。

第四條:多表揚,多送禮物

肯定的言詞、投入的時間、用心的禮物、服務的行動和身體的接觸是愛的實際表現。

表揚和送禮物是拉近人與人距離的很好的辦法,因為每個人都有獲得他人認可和關心的需要。

第五條:不任性,不固執

任性和固執,實質上是故步自封,拒絕成長,這不僅招人讨厭,而且易起沖突,不利于和平共處。

隻有不斷學習,不斷成長,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進而遇見更好的孩子。

■ END ■

部分内容配圖 / 源于網絡 侵删

父母與孩子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

繼續閱讀